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科学价值,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不思进取本质上不同,指出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于修德、为政、为学仍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党的领导集体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实践超越和实质性实践超越,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诠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斯大林思想;由于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斯大林在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市场经济、工业化等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片面化、绝对化的错误,这无疑是斯大林对马克思主文本土化进行实践诠释过程中的历史性失误。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紧紧围绕着“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实践主题,在哲学发展观、社会发展观以及人的发展问题上,成功地实现了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实践超越;同时,江泽民同志实现了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治国理念以及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质性实践超越,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作为一门在中国科学诠释或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出发,牢牢把握住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运用理性整合的思维、观点与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诠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理性整合型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还是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考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理论祈向和实践目标诉求;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以及历史价值论等理论视野中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当代诠释,从而极大地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7.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诠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综合创新型诠释范式;为此,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一诠释范式的理论渊源、实践地位、主体地位、逻辑基础及其精神实质,这无论是对于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还是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新的历史性飞跃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研究在中国如何实现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生成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革命的诠释,形成了一种的革命型诠释模式;这一革命型诠释模式有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与诠释,有过对它的直观理解,也有过对它的极为严重的弯曲和误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研究在中国如何实现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在不断吸取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从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诠释,形成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改革型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10.
论中庸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具体内容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检验标准抽象标准和具体标准;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主要途径是礼教;中庸之道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简论中庸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最早出自《论语》,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 ,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 ,主张“中行”。孟子发展了中庸思想 ,提出执行中而权 ,反对执一。秦汉之际儒家写成《礼记》一书 ,列专题讨论中庸。宋代程朱把中庸提到天理的高度。《礼记·中庸》被抽出注释 ,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元明清把“四书”列为科举必考科目 ,极大地普及了中庸的传播。中庸思想遂在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庸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实践中庸贵在坚持,以诚信为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思想作为处世之道,在中西伦理思想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二者在产生、本质、基本内容和方法论意义上具有相似之处,但从实现的基本途径、人的主体能动性、实践效果和所构建的理想社会来看又具有不同之处。比较两者异同,对进一步把握中西哲学的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中庸》蕴含着丰富的中庸思想,其主要表现在行为方法论、道德修养论与德性政治论等方面.中庸之道的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时中与和而不同是行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但对这些思想的践行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表现不同;中庸之道潜移默化为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修养规范,主要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慎独”等方面;中庸之道的中正、适度等内涵上升为一种德行和德性政治,以此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德性政治论最终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逻辑思想有其内在的中庸主义价值取向:“思”具有中庸逻辑发轫基础;“正名”思想具有“中道”认知内涵;推理思想也有其中庸的逻辑基点与精神内核。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进行进一步理性刻划,从而将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与策略性素质。  相似文献   

16.
“诚”是《中庸》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中庸》赋予了“诚”以本体论的意义。“诚”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诚之”是道德修养的功夫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庸·系统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之道是孔子学说的根基,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庸之道是中古代朴素的矛盾观和系统观,在提倡可持续发展今天仍有重要意义。世界呼唤和谐,人类需要吸收儒家学说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贵和谐,尚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和谐"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所憧憬的一种社会景观。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继承和发展传统和谐观,赋予传统和谐观以全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社会价值、实践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儒家中和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记·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儒家的这种中和观 ,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思想影响甚为深远。要“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要“怨诽而不乱” ,要“发乎情 ,止乎礼义” ,要“温柔敦厚”。中国的戏剧、小说 ,有一个大团圆的固定模式。要“文质彬彬” ,追求“尽善尽美”。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奇正相依、浓淡适宜……这样才合乎中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