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书馆“班长”自我塑造要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班长”自我塑造要旨常书智ABSTRACTChieflibrarianistheCEOofalibrary,whoshouldhavethequalityofPR,properuseofpower,integratedvision,justic...  相似文献   

2.
赵姗华 《新闻世界》2012,(5):142-143
随着宣传手段的创新,广告成为运动品牌塑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自我效能”这一心理学角度着手,对时下的运动类品牌广告进行细致分类和剖析,阐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姜滨 《东南传播》2012,(2):75-77
在自负与自卑中“自我放逐”、被社会疏离,在义理与人情的纠葛中忍耐苦痛,等待最后命运性、爆发的瞬间,走上自我牺牲的“美学”末路。任侠电影所塑造的这种理想中的“任侠道”人物像在战后成为代替误导民众国家主义思想的武士道成为兴盛一时的个人主义式英雄,为当时颓废、逃避现实的日本人构筑了一方精神的“乐土”。  相似文献   

4.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8):91-94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全称为Wodd Book And Copyfight Day“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读书日活动,组织群体性的阅读活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文化生活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人历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而今,人类已经进入新的世纪,读书不仅成为个人修养的标志之一,也成为人们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凝聚智慧的途径之一。因此,继上海、深圳等城市之后,2005年9月28日至10月23日,东莞以图书馆新馆开馆为契机,成功举办了首届“东莞读书节”。  相似文献   

5.
書壇耆宿     
“自我塑造”塑造“自我”是目的,如何自我“塑造”?人各有志,自有归宿。任何一个画家,都不免要长期地在纵横交错的艺途上,瞻前顾后,左趋右看去寻觅,去开拓。使之自我意识,性情与志趣,获求某种契机的启迪,来显示其才华。然而,对于契机,我无意热衷翻阅理论家的洋洋檄文和实践家的现成图谱,我只想迈进自然,从它的造物中去寻觅去发现。以至获得我所需要的主观把握的能力。尔后向她索取自由。对于创作,我感到只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既想为之快活,也想使别人愉悦,这就是我的作品存在的价值,也是我作为艺术家存在的意义。为此,临池之际,我所渴望做…  相似文献   

6.
杨蓉 《传媒》2015,(4):79-80
媒体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媒体中塑造“中国形象”的主体呈现二元结构,在国内媒体之外,又有作为“他者”的国外媒体.以“他者”的视域进行反观,在实证的基础上了解“他者”视域中的自我,进而解读其生成的原委,将有助于丰富“中国形象”的内部结构,强化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避免主观臆断或误读误判,为“中国形象”的塑造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新闻主播既是一种媒介形象,又是一种被符号化的社会角色。镜头前的新闻主播和其他职业从业者一样,都是在特定岗位上通过受社会规范所制约的表演行为塑造特定的角色形象,不同的是,新闻主播更肩负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作用,其代表的不仅是单独个体,更是党和国家的主流媒体形象。基于社会表演学三大核心矛盾,完整的新闻主播形象的塑造需要平衡好“自我”与“角色”形象、保持“前台”与“后台”表演的一致性、完成设定“脚本”与“即兴”发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越来越深入且广泛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个体都与自己的社交网络紧密绑定在一起.微信朋友圈为用户形象塑造和自我呈现创造了条件,用户也可以自我选择和控制要展现的内容,这就为网络上的“晒”行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这种“晒”行为.  相似文献   

9.
重视图书馆宣传 塑造品牌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江红 《当代图书馆》2004,(2):56-57,45
面对现状,图书馆必须打破传统管理模式,重视自我宣传,塑造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0.
白若男 《视听》2023,(3):113-116
近年来,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个体形象的塑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人格特性,而社交媒体的“进场”使得个体自我形象的呈现由现实社会逐步迁移到线上的虚拟社交平台中,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的表演行为与舞台设置显示出新的特征。这不仅影响着人们自我呈现策略的调整,也给人们进行理想化的自我呈现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事关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权争夺。基于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手新民晚报社制作的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三个层面分析“他者”视角下讲述中国故事的策略运用,进而阐述“他者叙事”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的独特价值。同时,对“自我陈述”与“他者叙事”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要把坚持“自我”立场与正视“他者”角色结合起来,共同形塑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从“李宁”到“中国李宁”,从国潮萌芽到搜索热度飙升,Z世代在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不断强化的今天日渐成为“国潮经济”的消费主力军,探究国潮热对服装品牌塑造的影响能帮我们更好理解国潮背后的市场逻辑,本文通过对国产运动品牌“李宁”转型升级的个案分析得出,国潮热对品牌塑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品牌策略年轻化、品牌产品符号化、品牌营销跨界化三个方面,同时得出要想让国货品牌在“国潮热”大潮中阔步向前,就需要我们在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的基础上保持文化自觉,呵护好国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王雅鹃 《现代传播》2023,(11):31-38+54
创办于1861年11月26日的《上海新报》是上海近代中文商业报刊的胚胎形式,也是西方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上海新报》与其他中国近代报刊一样都是英美报刊传统的“移植”或“移栽”,但《上海新报》的创办有其历史特殊性,它代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利益,是19世纪英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和文化渗透的一部分,是伦敦“嵌入”上海的代言者。反映了英美西方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经由《上海新报》“中介”实现所谓“文明”和“启蒙”的“自我塑造”与“自我肯定”,是英美西方国家“不在场的在场”。  相似文献   

14.
二、现实观照:市场经济对人的“塑造”——经济新闻必须塑造“完满”的人明确经济新闻必须以人为主体,只是问题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在于,这个人是怎么样的“入”。1、市场经济对人的两种“塑造”。市场经济以人为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对人进行着正面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除特权等级观念,促进独立自主意识,培植开拓创新和竞争意识,增强行为的文明性和自律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确立个人独立人格。这一切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结果,同时也是其逻辑前提。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却是完全抹杀了个人独立人格的。所谓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5.
在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借助修图软件中的滤镜和特效塑造“新的自我”进行“照片投资”,更有甚者出现了一些类似成瘾的症状。收集了18名修图成瘾者的科技生活史资料,从这些个案的修图实践来看,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了过往面对面的交流在人际沟通中的角色。与此同时,“修过的照片”也已经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叙事者。修图成瘾者修图是为了变美,但又不仅仅因为想变美才修图,在注意力竞争甚至万物皆可比较竞争的时代,“变美”有利于争夺注意力等有限资源,带来内心的精神满足和社会资本的回报。修图竞赛和比美竞赛,恰恰是今天社会加速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6.
《报刊之友》2002,(1):61-62
去年以来,陕西省委宣传部在全省新闻媒体中广泛开展了“塑造新世纪陕西人新形象”新闻宣传活动,在全社会掀起了一个持续不断、高潮迭起的宣传热潮。与此同时,省委宣传部还在全省新闻工作中广泛开展了”塑造新世纪新闻队伍新形象,做合格新闻工作”活动。目前,省内各媒体加强自身形象塑造,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改变作风,求真务实,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书简》是谢阁兰初次旅行中国时创作的文本。无论是对中国进行审美观照的强调,还是保持自我个性的追求,谢阁兰都在中国的行旅中,在热爱、清醒的克制中获得了对中国的独特观感,从而在“沉进去”与“走出来”的转换中,在“真正的中国”的基础上塑造了“想象的中国”。同时谢阁兰也获得了思想和创作上的创新。《中国书简》开启了谢阁兰创作中国题材和探索自我精神的大门,作为其“异域情调”理论实践的典型文本,《中国书简》的初创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李镓  李旋 《东南传播》2023,(4):140-143
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利用python软件抓取今日头条平台上三农“网红”创作的短视频,分析在技术、政治与经济框架下塑造的三农“网红”形象。研究发现三农“网红”通过对媒介技术的熟练应用,构建了朴实自在又富有朝气的农村青年形象,回应了当下中国社会对乡土情怀及乡村朴素价值观的呼唤。除了积极技术自我赋权,制度结构性矛盾纾解提供的正向引导,平台也为三农“网红”发展提供了流量资本支持。平台商业逻辑的逐利性得以正名,使得三农人能够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9.
阚乃庆  万依 《视听界》2009,(4):79-80
平民娱乐时代,电视前所未有地放下了身段,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从电视“土豆”变成荧屏“达人”,在电视节目中一展风采。但是这一热潮的出现并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恰恰是新一轮问题的萌发——电视在满足平民娱乐的同时,毕竟还是一种“SHOW”,在自我宣泄、自我释放、自我满足之外,究竟靠什么内容传递给“沉默的大多数”——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20.
历史无法还原,五四亲历者的回忆各各不同。一些记忆是夸夸其谈,自我塑造;一些记忆配合后来意识形态,言不由衷;一些记忆有门派之见,顾此失彼;最关键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个人很难确知非自己经历的那部分,即便傅斯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