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 2 1世纪 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 ,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 ,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 ,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初期,中西文化思想在交汇撞击之时,梁实秋多次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论争。文章分析了梁实秋选择新人文主义的审美文学观的原因,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的发展及内涵,梁实秋文学观和文学实践同新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21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理论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抗战文学宣传中出现的弊病、对梁实秋话语的误解以及文学审美的自律性要求等方面分析由梁实秋引发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认为这场论争实际上体现的是抗战文学在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下的文学审美话语诉求.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散文创作刍议李复兴稍有文学史知识的人.对于梁实秋的名字是不会感到陌生的。那是因为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关于文学的阶级性的论争中,鲁迅曾称他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此后名声就一直不大好。1940年初,所谓“国民参政会华北慰问视察团”曾...  相似文献   

6.
该文针对梁实秋在抗战前后几次提出的文学与革命、文学与抗战、文学与政治等关系的言论及其所引起的论争,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探讨文学是怎样在抗战前后的特殊政治环境里,扭曲着自身向上生长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另一种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二者人性观的对立。而这又对其各自的文学观念及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产生深刻影响。二者人性观的对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8.
梁实秋在散文创作中终身信奉古典主义文学主张,表现为汲取儒家思想积极、合理的因素,认同传统文学观,注重艺术形式,追求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提倡理性与传统美德,反对艺术与社会分离,以追求严肃的人生关怀。其所信奉的古典主义基本上分为3个方面:传统至上观、人性论(含理性观、道德观)、文学严肃观。  相似文献   

9.
从梁实秋“美在文学中不重要”的论点出发,通过梁实秋与朱光潜动态的论争过程,从其关学理论质疑始,经表层裁体文字剖析,到文学关学二元分离的三个环节逐层深入,探求梁实秋文学的道德价值观。以期能更好地理解梁实秋的文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10.
梁实秋抗战时期在重庆生活和创作达8年之久,其创作于重庆北碚的《雅舍小品》(初集)及之后完成的三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并具有世界影响。研究梁实秋与重庆文学的关系,是重庆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它对重庆文学和重庆学术研究的繁荣,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上面的论述中除了清楚地看到韩国“解放空间”时期,有关“民族文学”的论争直接受到中国政治思想及文化影响之外,令人惊异地发现这次论争的有关三方——“朝鲜文化建设中央协议会议”、“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中央文化协会”——无论是左翼内部即“朝鲜文化建设中央协议会”和“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之间的文学主张和分歧,还是右翼的“中央文化协会”的文学主张及与左翼的争议,均与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坛上的文艺思想斗争相似得如出一辙.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那只是争论持续的时间和激烈的程度及其结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2.
霍妍 《文教资料》2012,(25):20-22
新月派著名文艺理论家梁实秋的主要观点来自他哈佛大学老师欧文.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理念。然而他在引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来评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时,却进行了重新构建。作为新月派的理论家,梁实秋和这个团体的交错影响值得关注。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和新月的主体倾向既有重合又有背离。重合是二者相互吸引的基础,而悖离则使梁实秋重构他的文艺观成为可能。梁实秋以新月社为平台,通过设立文学标准,实现了对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立起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政治性"一直是估衡现代文学的主题词。进入80年代中期后,学界逐渐体察到政治理念对于诸多文学现象及文学本质的压抑与遮蔽,于是纷纷倡导回到文学自身,并主张用"现代性"重新考量文学。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界对文学"现代性"的全面反思,以及"没有晚晴,何来‘五四’""民国元年起点说"等命题的提出,"五四"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地位,不断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与此相应,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呈现出不断向前推移之势。但"五四"以其特殊性和重要意义,有其不可替代的理由。因此在不能拔高"五四"地位的同时,必须要明晰"五四"在整个现代文学发展流脉中的界碑性和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4.
玉声 《语文新圃》2008,(9):40-4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梁实秋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人物;一生倡导"新人文主义"并追崇"自由主义".1926年学成归国后,因理念的相近,加入了由徐志摩、闻一多、胡适等人组成的新月社.在社内,梁实秋的作品多以文艺批评家的姿态出现,也因此埋下了日后与鲁迅笔战的种因,也就是当时颇轰动的"鲁、梁论战".……  相似文献   

15.
"人性"与"阶级性"作为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出现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形成对峙、论争的态势,始自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1926年10月,梁实秋在<晨报副镌>上发表<文学批评辩>一文,认为"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纯正之'人性'乃文学批评惟一之标准"[1].联系梁实秋在前期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对于新诗中的"人力车夫派"的指责与非难来看,他在此以"纯正之人性"作为文学批评的惟一标准显然是有所指的.  相似文献   

16.
论梁实秋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社会革命和民族救亡的形势使梁实秋对自由主义学现代化建构的努力成了一种自己的私语和个人的呐喊。他以独立的立场和理性方式坚持对自由学的守望一方面要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化专制压迫,另一方面他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身份以及脱离无产阶段群众的贵族姿态,又使他面对着无产阶级学的猛烈批判。抗日救亡与自己主义学坚守的两难所形成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成了梁实秋所面对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梁实秋     
对于梁实秋,不用说一般文化人,即使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大多只知道他是资产阶级反动文人,曾受到左翼、革命文化阵营的严厉批判,被目为资本家的走狗、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鼓吹者。在新时期,随着客观、公正、平和地对待历史的氛围的到来,梁实秋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少有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其成果和地位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此后,随着他的有着独特文化内涵的散文创作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主张,重视人文精神,拒绝文学之外的因素对文学的干扰,特别是在反对科学主义对文学的粗暴入侵和庸俗的文化进化论方面,具有审美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争.胡适以世界大同主义为指导,坚持个人自由与民族复兴并重,主张中国实行民主宪政;蒋廷黻则以民族危机为逻辑起点,坚持民族复兴优先于个人自由,主张暂时搁置自由主义,在中国实行专制政治.他们各自执持的世界大同主义、民族主义,都形成于留学美国期间,是引发论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争.胡适以世界大同主义为指导,坚持个人自由与民族复兴并重,主张中国实行民主宪政;蒋廷黻则以民族危机为逻辑起点,坚持民族复兴优先于个人自由,主张暂时搁置自由主义,在中国实行专制政治.他们各自执持的世界大同主义、民族主义,都形成于留学美国期间,是引发论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