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喜欢读书。我的业余时间有百分之六十花在读书上。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现在已是读书“亿字户”——这是我的“读书账”告诉我的。我读书有个习惯——记帐。这帐目分:读毕日期、书名、作者国籍或朝代、字数等几个栏目。读完一本书,就记下一笔帐。我的读书帐目从1976年9月1日开始记起(我参加工作之日),至今从未间断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小帐本儿已显得越来越珍贵了,每当我无聊之时,翻开小帐本儿玩玩,心中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现在仔细想想,我的“流水帐读书法”至少有如下四点好处:  相似文献   

2.
文化人大都"痴"于书。在历代文化名人中不乏"痴"书的佳话。读书忘酷暑青年时期的张恨水,因学校解散,回原籍读书学习,他专门选择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读书典故和佳话。“诗书传家”的读书、爱书、藏书传统,巳威为中国人文精神的象征,至今仍被被人们奉为为立志修身的圭臬,希望本文选辑的读书典故能对大家有所启迪。 (编者)  相似文献   

4.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过:“中国是世界上最喜爱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不仅历代流传的爱书、藏书、读书的佳话轶事可以证明,当前的读书热更可证明。今年夏天,众多中小学生不畏酷暑进公共图书馆抢占座位和涌入书店在书架前“立渎”,被媒体称为今夏的一道“风景”,也可为这  相似文献   

5.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的窗口与纽带。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毛泽东同志一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在去世前依然坚持读书,给后人留下一段读书的佳话、一笔精神财富。读好书、常读书,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看来,读书,要做好"三种人"。  相似文献   

6.
有委员在今年两会上慷慨陈辞,建议设立中国读书节。此言一出,有人击节赞赏有人则表情淡漠。对此,笔者既激动又惶惶。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华民族有着好读书的优良,并留下了许许多多育经读书的经典佳话。一部《论语》治天下,被尊奉为中国文化之父和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读书“韦编三绝”;战国著名纵横家苏秦读书曾“头悬梁、  相似文献   

7.
宋光宗绍熙二年除夕夜 ,江苏吴江垂虹桥上空大雪纷飞 ,一叶小舟缓缓驶过桥洞 ,乐声悠扬。这是赶往湖州家中的姜夔 ,正与范成大赠送的青衣小红一起 ,合乐演唱他新写的词。最近 ,他到苏州石湖拜谒归隐诗人范成大 ,宾主诗酒相欢达一月之久。适值梅花盛开 ,一日 ,赏梅已毕 ,范成大请姜夔即兴谱写新曲。姜夔文思泉涌 ,连作两首 ,并作曲配上。范成大当即令家妓乐工排练演奏 ,并把新词命名为《暗香》《疏影》。除夕到了 ,姜夔辞行 ,范成大依依不舍 ,特将家妓中色艺最佳的小红相赠。这一段风流佳话很快随姜夔的诗传遍江南各地。在时人心目中 ,姜夔是…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用“手不释卷”、“韦编三绝”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读书佳话也颇多,现在读来仍使我们受益匪浅。一、手中无笔不读书。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当时“修身课”教材是《伦理学原理》。毛泽东读这本教材的时候,总要拿起笔在书上写下读书的认识、感想等。这本教材只有约10万字,但毛泽东却在这本书中写下了2万多字的批注。独立思考,勤奋刻苦,手中无笔不读书,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此后几十年都坚持不废,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二、好书不厌百回读。1975年的一天,毛…  相似文献   

9.
①"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沉醉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 ②回溯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孔子"韦编三绝",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杨万里"半山绝句当早餐"……书籍是人类的挚友.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鲁迅日记中,购书记录(书帐)是其重要的內容,鲁迅的书账是每日一记,年终总计。这些书账真实地记录了先生藏书、读书的情况。对当下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我们来说,了解鲁迅的读书生活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精彩与糟糕     
“开卷有益”是说读书总有好处。作为劝读的佳话,它确实给人以不少的激励。不过,若没有什么条件限制的话,此语未免欠妥。因为在更为广阔的书海之中,“开卷”未必尽“有益”。  相似文献   

12.
“无阅读,就无成长。”这是大连市甘井子区周二小学范柳青校长的口头禅,也是她的教育名言。范校长是个爱读书的人,她自谦涉猎不深,也常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但熟识她的人却知道她的阅读面极广,  相似文献   

13.
李霞 《成才之路》2012,(7):99-I0016
正明代翰林学士宋濂,勤奋好学,年幼时依靠"借书""笔录"而得以"遍观群书"。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以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诫后生学子必须发扬刻苦好学的治学精神,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抄书,或焚书,或惜书,流传下来不少读书佳话。"抄书"是古人常常运用的读书方法之一。据说,南齐有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一生之中抄了许多古书。谁知在他八十多岁时,家遭火灾,所抄  相似文献   

14.
如今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咿呀学语的儿童,都在捧书阅读。如何才能加深阅读?范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应拿起笔来去抄写,让抄写与读书形影不离,使抄写成为深阅读的伴侣。而对于如何抄写,范老师又指出,应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全文抄写;二是做读书摘要;三是做读书笔记。此外,他还建议抄写应与学国学相融合,因为坚持静心抄写经典,人文素养会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星换斗移,春秋代序,大千世界,本无定势。然而对于莘莘学子,读书也许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古今圣贤与仁人志士或读书明志,或以读书交结挚友,或以书修养身心,治平天下,孜孜,下了许多感人的佳话。关于读书的法,亦因人因时而异:孔夫子读《易》,“韦编三绝”,勤奋如斯;陶潜好读书,不求甚解”,率性而为,却如信将兵多多益善;韩愈读书如饥似,“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阳修一生手不释卷,“枕上马上厕”分秒必争;朱熹读书要求全神贯,心无旁骛,“眼到手到心到”;陆九倡导“易简工夫”,积寸丝而成匹素…前辈学者读书,各…  相似文献   

16.
屈原赠联     
江苏常熟县虞山东南有一个读书台,据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昭明太子萧统读书的地方。萧统很崇拜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他日夜苦读,发誓要通晓屈原著作。传说屈原为之感动,就写了一副对联赠给萧统,鼓励他刻苦读书。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好、好、好,阅尽世文方知妙;勤、勤、勤,待闻读书不断声。传说自然是虚构的,佳话却颇有韵味,所以流传不息。屈原赠联  相似文献   

17.
读书:很单纯的事读书,应是很简单的事,是很单纯的享受,也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幸福生活,然而却居然成了现代人"久违和惭愧的事"。快节奏带来的浅接受,让"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研究显得迂阔,而让蜜滴在《圣经》上的佳话几乎成为天方夜谭。美丽的读书典故,面对闪烁不已的电脑光标,不再诱人,甚至不堪一击。传统阅读、品质阅读与沉静阅读的缺失,让现代人的精神躯干随之萎缩。实体书店立足不了城市的中心地带(更不要说是黄金商业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范老师的青少年时期正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然而,他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大量阅读,范老师后来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他在文中叙述了几件关于读书、买书、写书的小事,从这几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青少年的精神生活状态,并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构建多样化学习方式,应在语文教学中强调“体味”,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读书作文。离不开“体昧” 古人读书为文,讲究含英咀华,在吟诵与品味中,体会文字的底蕴。朱熹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昧也”。唐人贾岛为“推”字“敲”字哪个宜于入诗,以手作态,苦心揣摩,竟不知不觉冒犯了韩愈大人。这段文坛佳话,至今盛传不衰。后人把贾岛称为“苦吟诗人”。在我国古代文人中,类似上述举止的,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20.
一、读书作文,离不开“体味”古人读书为文,讲究含英咀华,在吟诵与品味中,体会文字的底蕴。朱熹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唐人贾岛为“推”字“敲”字哪个宜于入诗,以手作态,苦心揣摩,竟不知不觉冒犯了韩愈大人,这段文坛佳话,至今盛传不衰,后人把贾岛称为“苦吟诗人”。在我国古代文人中,类似上述举止的,胜不胜数。他们中间,有“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的;有读到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