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我们的新闻记者中确有不重视积累资料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浏览过的报纸乱扔一气;用过的材料往纸篓一塞;记完了的采访本随手丢弃;除了采访写稿不做任何搜集资料的工作;就连自己辛勤采写的稿件被报刊采用后也不屑一顾,来日评职称需要“代表作”时,还得到资料室、图书馆去查。有的干了二三十年记者,还是片纸不存,“家底”很穷。他们甚至瞧不起喜欢积累资料的人,认为这是抄抄摘摘,多此一举,没有出息。这些同志全然不了解记者积累资料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3.
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是在记者判断这一事件或人物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是说,记者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的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生动的事例和材料,但因新闻篇幅有限,以及主题的需要,许多事例和材料不能一一报道,这就要对事实进行推选。一般说,应注意推选如下五种新闻事实: (一)选取“以一当十”的典型事实。我国有句古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孙子兵法以一当十”。这两句话用来衡量记者的采访与写作是很恰当的。记者采访时,应有“韩信点兵”的态度,采访的材料越多越好,目的是写新闻报道时有挑选的余地。  相似文献   

4.
“采访唯贪,写作唯廉,语言唯美”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体悟出的并指导我实践至今的新闻采写“三项基本原则”。 采访唯贪,就是下去采访要围绕主题最大限度地搜集、挖掘材料,坚持“抓进篮子就是菜”。对于抓采访材料我是“宁可菜中带草,不能漏一根菜”;对于可抓可不抓的,只要采访条件允许,一律先“抓进篮子再说”。这个原则曾使我受益匪浅。刚当记者时下  相似文献   

5.
采访论     
所谓采访,就是搜集与报道有关的材料。但是,搜集什么样的材料,怎样进行搜集,这些基本的东西即使相同,而具体的做法却是各有特点的。所以不能说,应当这样,不应当那样,划一个固定的框子。这里也不能算作“论”,只能说是关于采访的“杂谈”。“听一悟十听十写三”老前辈记者之中,有人讲过这样的话:新闻记者这个职业,说到底就是向别人打听情况,并且尽可能正确地把打听来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个定义现在多少变得复杂起来了,但  相似文献   

6.
“记者”也者,按《辞海》的解释,是为新闻事业机关中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记者的工作,一要采,二要访,然后将自己采访到的材料,组织整理成新闻报道。然而,也有这么一种“记者”,对于他所报道的对象压根儿不曾见面,更无一言半语交谈,却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报道”。我手头有一封江汉油田的读者来信,说是某报报道他们油田一个宣传科长的事迹,署名记者并未到他们油田采访,更未访问过这位科长和他的同事。原来,那篇报道是从油田现成的材料和报道中摘抄编成的。呜呼,“记者”竟成了“抄者”!  相似文献   

7.
“采访唯贪,写作唯廉,语言唯美”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后体悟出并指导我实践至今的新闻采写“三项基本原则”。采访唯贪,就是下去采访要围绕主题最大限度地搜集、挖掘材料,坚持“抓进篮子就是菜”。对于抓采访材料我是“宁可菜中带草,不能漏一根菜”;对于可抓可不抓的,只要采访条件允许,一律先“抓进篮子再说”。这方面我是多有教训。刚当记者时下乡采访往往觉得材料差不多了,等回来铺纸写作又感觉材料不够,发现该采的未采,访挖的未挖,不得已再打电话或再跑一趟。一次去围场县采访一个广播电视局局长艰苦创业的事,他谈到隆冬…  相似文献   

8.
有家省报在全体记者会上,提出个“记者的采访作风究竟怎么样?”的问题;对下农村的记者还问到:近年在社员家吃过饭没有?是在基层写稿还是在招待所写?写了稿子和当地领导、群众见面没有?过去记者进村习惯给老乡挑水,扫院子,现在有谁还在这样做? 这些“问”,记者们都是怎样“答”的且不说,单就如此寻根究底地检查采访作风,就很值得赞扬。我们的新闻采访作风,有着优良的传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工作第一线去,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去,切实掌握第一手材料,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情况,然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稿。我们的记者历来都是这样做  相似文献   

9.
记者通过个别交谈、开调查会等形式来搜集报道所需要的材料,这种方式叫谈话采访,或者叫访问。谈话采访是记者经常采用的一种基本采访方式。在谈话采访时,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如何使采访对象乐于接受采访,乐于向记者反映情况?二是如何使采访对  相似文献   

10.
有的通讯员问我: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采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和要领?我根据自己的体验作以下回答:要把稿件写得充实、生动,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哪里来呢?这就要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作家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也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沧州日报记者邓金艳采写的《她在台历上过日子》(载1989年12月1日沧州日报),大多采用镜头式和对话记叙的写法,可读可信,极为感人。作者四次深入现场采访,直至看见主人公夫妻俩写在台历上的“悄悄话”,又同采访对象推心置腹,掏出了心理话,这是难能可贵的。在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上,记者没有罗列新闻事实,只写了丈夫嗔怪、哼曲熬药等几个细节,就活画出一个事业型女人。台历上的留言,更是极具说服力。常说记者采访搜集材料要“多多益善”,材料的运用却要“以一当十”,这篇新闻较好地体现了这个原则。这则新闻在写作上也有独特之处。题目“她在  相似文献   

12.
采访,是记者,通讯员为传播新闻而进行的搜集新闻事实、撷取信息材料的活动,是采访主体(记者、通讯员)与采访客体(采访对象,一般是人)的一种双向交流,其交流媒介主要是语言符号。然而,人的一切活动毕竟又是异常复杂的,很多活动又都属于有着丰富的心理情感活动。采访中的人际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交流,而且还存在着非语言交流。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看成“信号”,一到达对方脑海,便形成交流。古人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非语言交流的贴切入微的写照。  相似文献   

13.
新闻素材中的“沙粒”和“金粒”是混杂在一起的,要想获得“金粒”,就要合得下力气把“沙粒”统统淘去.每一篇报道,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即新闻的主题.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新闻报道的主题从哪里来?是产生在采访之中还是采访之后?一些初进新闻之门的记者,往往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着眼点过多地放在搜集新闻事实及相关背景材料上,认为采访就要先把材料抓到手,提炼主题是采访之后的事.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新闻写作,确定题目后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占有材料。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占有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去充分地占有材料呢?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是占有材料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记者是否开动脑筋,善于挖掘获取充分的材料,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有一句话,“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出没在一切新闻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到鲜活的材料。“腿勤、脚快”,是记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但笔者以为这还不够,记者还要“嘴勤、心快”。采访中要多动嘴,善联想,“多多益善”亦是获取材料的一条法则,这对其后的新闻写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现在有些记者离开文字材料写不成稿。他们采访,首要任务就是要材料,材料到手便万事大吉。文字材料成了他们离不开的“拐棍”。 新闻稿件“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成功的采访在于深入实际,亲见、亲闻、亲知、亲感,这是新闻生产过程中最生动、最丰富,也是最见功力的一环。斯诺历经艰险走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对会议报道作限制更没有必要。我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会议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一个渠道。会议里头有“黄金”。 首先,会议为记者提供了信息和素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会议及其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会让记者了解上面的意图和下面的情况。 其次,会议为记者集中了众多的采访对象,是记者采访的好机会。众多的采访对象一下子全来到你身旁,基层的东西、实际的情况,不是垂手可得吗?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泡会”还是“挖  相似文献   

17.
采访简言之为搜集寻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它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然而在不同的新闻事件和不同的栏目形式之下,所需要的采访方式和技巧也是不一样的。故事类专题栏目被业界认为是较有深度的新闻栏目,因而其提问采访更考验记者和主持人的新闻专业素养,本文试从两类主要的故事类栏目主题入手,分析故事类专题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记者可以利用网络,将自己的作品写得更精彩,更感人,让采访对象更"有血有肉"。但与此同时,记者也应该注意到,在人物报道采写过程中,一方面,记者应对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地整理和仔细地核实;另一方面,记者应该围绕自己的选题走到一线,走进采访对象的生活里,和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才能写出真实而感人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9.
“记者”也者,按《辞海》的解释,是为新闻事业机关中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记者的工作,一要采,二要访,然后将自己采访到的材料,组织整理成新闻报道。然而,也有这么一种“记者”,对于他所报道的对象压根儿不曾见面,更无一言半语交谈,却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报道”。我手头有一封江汉油田的读者来信,说是某报报道他们油田一个宣  相似文献   

20.
“二手货”是记者采访的间接材料,大凡他人提供的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内部情况之类,都可算记者采访的“二手货”。据我观察,如今新闻界颇有一些靠“二手货”看家的主。这些同志对于攀高涉险,奔波劳碌的采访任务,从来敬而远之;偶尔奉命“下凡”,也大多在‘中层”梗阻,所谓采访,不过是编摘凡份“二手货”而已。记者采访先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看看材料,以把握全局,发现线索,是很有必要的。有时还可用记者的“新闻鼻”,经认真甄别,从材料中编发出有价值的消息。但是,一个记者如果以编发“二手货”为看家本领,乐于又安于此道,我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