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必然会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选择。国外对课堂传承民族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师的素质重塑、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编制和实施,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实现保存民族文化,培养跨文化人才等方面;同样,国内也从教师、课程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相比较而言,国内在民族文化课程传承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研究的深度和适用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苗族地区中小学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省苗族地区中小学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现状的个案调查,发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课程开发还停留在浅层面,学校课程尚未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不力,致使学生对民族义化疏于了解。就此认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应从观念层面、政策层面、支持系统及实践层面等方面进行,以推进民族文化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民族学校,课堂管理存在极其特殊的民族型文化冲突和代际型文化冲突交织的文化问题。本文尝试从文化管理的层面提出最大限度消释师生文化差异,有效进行课堂管理的策略,以期为民族学校教师的课堂管理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而且有利于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通过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以观念性文化、生产性文化、生活性文化、规范性文化和交流性文化等课程内容,采用课堂讲授、参观、手工制作、实地调查、节日活动等教学形式,在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同时,实践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而且有利于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可以通过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以观念性文化、生产性文化、生活性文化、规范性文化和交流性文化等课程内容,采用课堂讲授、参观、手工制作、实地调查、节日活动等教学形式,在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同时,实践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传承班是教育生态系统下的子系统,按照生态学适应性、多样性、平衡性、动力性、共同演进性的原则,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其与社会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按照生态学基本原理从教育投入、教师、学生、教育结构等不同层面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承班.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小学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为个案,调查发现师生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学校课程却未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尚停留于浅层面,缺乏规范和系统;教师对自身的课程角色表示怀疑和担忧,强调加强培训的必要性。就此认为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应从课程目标、经费投入和课程政策、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灵活规范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或课程设计策略、课程评价体制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资源整合与经验交流等方面寻求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8.
卫勤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133-136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康定地区,民族学校的课堂管理存在极其特殊的文化问题,即课堂上师生间的民族型和代际型的双重文化冲突问题。本文从文化视角对民族学校课堂中师生间的民族型和代际型两种文化冲突进行剖析,并阐析其影响,期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学校教师选择并建构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定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或种族或集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美术文化建设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赫哲族是中国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此报告应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方法,以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学校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为个案,对赫哲族民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历程、现状及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描述。并针对民族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现状,归纳出存在课程水平和教育生态两个角度的问题。基于此,归纳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包括重视采纳学校内生意见和建议、增强文化氛围、从制度层面予以支持。最后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问题提出了在社区和社会层面让自下而上产生的社会动力与自上而下的政策倡导相结合,同时兼顾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变迁的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发展策略,以供相关方面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社会性决定了只有制度化文化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而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没有为少数民族文化以制度形式的存在提供空间,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造成了民族文化的边缘化。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归属价值,文化的归属价值体现在增强民族认同感,为所属民族提供了有意义的选择背景,因此少数民族教育必定有义务传承自己的文化,为自己民族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提供丰富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北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校是国家专为少数民族举办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主要在少数民族牧区、边远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设立,面向农村、牧区、边远山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民族教育的一种重要办学形式。当前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办学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生源问题、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离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将寄宿制学校之根扎于民族文化之中,不仅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认同水平,还要加快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速度,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家校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地区特定的生境是其特定文化产生的基础,文化的传承要靠教育。但在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学校教育大都以主流文化为主,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通过社区教育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其不至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湮没于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以教育促进贫困农村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我们在云南省寻甸县六哨乡开展了以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为中心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的基本路径;构建了以社区教育为中心,依托学校建立社区学习中心、依托政府设立文化活动中心,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发展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当地教育与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课程与地方民族文化暌违,学校的双语教育流于形式,同时各中小学没有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文化主体创新意识培养及回归民族教育本质等几方面来使学校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西北藏族地区学校文化课程应该发挥增强课程对民族地区学生的适切性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功能,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式都应充分体现各民族文化的特点。然而,调查发现,西北藏族地区学校文化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民族文化课程功能的发挥。应该增加课程中民族文化的内容,改变传统的课程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以便更好地发挥民族文化课程在学生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果。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文化多样性备受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已经成为关注民族生存的研究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对近年来有关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危机、方式、机制、传承场,特别是学校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民俗、风俗民俗和1:2头民俗。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和利用这些文化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主要有三种:以民俗为主体,讲解风土人情;以民俗为线索,疏通文章内容;以民俗为点缀,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terface betwee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ty in a nationalized educational site – the annual school trip – that took place in a Jewish high school in Israel that serves underprivileged ethnic groups. Based on ethnographic field work, I analyze how the Ashkenazi (central-eastern European origin) hegemonic national culture that is embedded in the field trip is worked out by the Mizrahi (Asian and north African origin) students, in light of their ethnic background and the ethnic Ashkenazi/Mizrahi division that characterizes the Israeli society. Although both groups share the same national sentiment, the analysis exposes the different ways the pedagogical practices used by the trip represented the national hegemonic culture and the ways it has been contested and reshaped along ethnic lines while reflecting the existing ethnic borders that the pupils were trying to widen.  相似文献   

20.
民族数学文化走进校园——以苗族侗族数学文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让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对学习数学不陌生不害怕,可通过对苗族侗族数学文化的挖掘来开发数学课程资源,并把它们引进学校进行运用.在数学活动中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有趣的、现实的、有意义的,这样将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地的民族数学文化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