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雨 《记者摇篮》2004,(5):60-60
标题是报纸的门面,被称为“报纸的眼睛”。受众在选择媒介时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要让受众在一瞥问激发阅读兴趣并下决心购买,标题、尤其是头版头条的标题精彩动人,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报纸争取受众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始于标题的竞争”。  相似文献   

2.
标题征服读,拉住他们匆匆扫视的双眼,吸引他们阅读下去,需要制作像厨师精心加工一道好菜那样,调出可读可赏、耐人寻味的魅力,自然引人人胜,招人爱读,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题好一半文。大凡做文字工作的,无不在题目上呕心沥血,追求“题不惊人誓不休”之境界。这其中尤其是编辑记者付出的更多。每天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进入读者视线的首先是标题。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 我们常以眉清目秀来形容一个女子之美。一个女子美不美,首先看她的眼睛。画龙点睛更是家喻户晓。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新颖、醒目的题目,不仅能吸引受众,还会显示报纸的业务水平,提高报社的知名度。因此,有的报社专门成立标  相似文献   

4.
报纸的新闻标题历来受人重视。尤其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强了,不少人确实是“看报看题”,从题中找到惹眼抓人的篇章再往下读。这样一种读报现状,显然给新闻标题加重了“惹眼”的职责。因此,我们研究新闻的可读性、研讨报纸的可读性,必须很好地研究标题。 讲可读性要讲标题,讲冲击力要讲标题,讲新闻的影响力要讲标题,讲报纸的风格特色要讲标题……总之,我觉得报社的社长、报纸的总编辑要研究新闻标题在报纸版面上的作用。日常看报纸大样,敝人对标题的修改、锤炼、提高、美化有过一些思考与实践,现辑录一二,以就教…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新闻必须“动”起来新闻作品首先是给读者看的,其最终目的是为读者传递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把事实介绍给读者。不能想象,一个语言枯燥乏味、内容呆板沉闷的作品,能够吸引并打动读者,使读者得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部分人的新闻观片面强调作者的主体地位,认为新闻作品是作者的产品,写什么、怎么写,作者有很大的主动权,读者只是处在被动地位。但是从大众传播的观点来分析,不难发现,传播的受众对传播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所以,新闻作品只有“动”起来,调动起受众全部的感官神经,全方位的传递信息,引发受从接受渴望,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同  相似文献   

6.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传统报纸特别是各级党报来说,由于自身承载着极其多的会议报道任务,通过改进会议报道,让读者喜欢会议新闻,让会议上不是新闻的东西从报纸版面上消失,把真正的新闻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蒋颖 《新闻界》2003,(6):59-60
“文好题一半”这句老话的意义在当今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分量日益加重。新闻标题既是新闻信息的浓缩,更是新闻的门户和眼睛。为了快速抓住读者眼球,为了更多地提供信息,编辑不仅突出标题来强化新闻信息,而且大量地直接运用标题新闻的形式。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量大且流动疾速,读者更注重阅读标题快速寻找自己需要的新闻,更倾向于快餐式的信息消费,这就从形式上预示着“读题时代”的到来。传媒竞争日趋激烈,新闻标题越来越凸显特定报纸的独有形象,并由此影响着读者对特定报纸的偏好和忠诚度,因此,报纸编辑们也越来越注重新闻标题的创新。一…  相似文献   

8.
读报二题     
《西安晚报》2003年2月25日发了一条《巴基斯坦-客机坠毁一中国公司CEO可能遇难》的消息,内容说一架可载8人的402小型客机在卡拉奇附近坠毁,机上载有阿富汗三名高官,“以及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的CEO孙长胜和巴基斯坦外交部官员阿赫迈德”。  相似文献   

9.
金灿 《新闻知识》2004,(3):18-18
特稿因为其较强的贴近性和可读性深受读喜爱。那么,如何“写”出特稿的可读性呢?笔在采访和写作特稿过程中摸索出一些“门道”。  相似文献   

10.
读报三题     
(一)微服私访漫议 现在什么东西都有假的,商品有假的,人也可以是假的(骗子),连“校园也要打假”(假分数、假考试、假文凭等——请见7月8日光明日报)。在此情况下,新闻报道要起舆论监督作用,唯一办法是不被“假”迷惑双眼,采访调查要深入细致,要敢于揭露事情真相;此时我突然想起“微服私访”来,确实这是一种搞真实报道:行之有效的采访方式。 请看7月9日上海新民晚报三名记者采写的《夜闯KTV》一文。上海有3000多家KTV包房。对劳动群众来说是一些“神秘莫测”、“望而却步”的地方。如果三位记者没有微服私访,夜闯KTV包房,用自己亲身经历与感受揭露KTV斩客黑幕,那么报道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无论如何不会象现在这般有力。由此可见我们平时讲的“微服私访”或“隐性采访”是非常有魅力的采访方式。它一可增强新闻真实感和说服力,另方面文通过耳闻目睹,容易写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在某些场合,公开身份无法得到真实材料的情况下,采取这类隐性采访实为必要与有效。  相似文献   

11.
读报三题     
报纸人人要看,读报的观念却各自不同。报纸既然要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更新,读者的读报观念也就不能一成不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三点浅见,以抛砖引玉。登报不能算凭据盛夏时节,某县局部地区下了一场历时两三分钟的冰雹,农作物稍有损伤。然而,当地通讯员却给报纸写了一篇夸大其辞的消息,称“受灾面积数千亩,损失惨重”云云。随后,当地的同志便带着报纸找到上级主管部门,索要救济款。  相似文献   

12.
在党报中比较集中地反映群众的建议、意见、呼声和愿望的版面,要数读者来信版。读者来信版是党报联系群众的一座重要桥梁,是报纸贴近读者、服务群众的一条通道。由于这个定位,版面的内容也以登载读者反映的问题为主。如何把握好读者来信版的报道基调,积极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帮忙而不添乱,补台而非  相似文献   

13.
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复评暨2001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中,体育新闻类的一幅参赛照片<赢了>(见图一),引起评委们的一致兴趣:在沈阳五里河举行的那场球赛获胜之后,攻入决定性一球的孙继海一脸喜气在场上漫跑,一位电视台女记者猛追着他要求采访.  相似文献   

14.
15.
张耀祥 《传媒》1999,(3):29-30,21
标题在报纸新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但是读者选择新闻的向导、阅读理解新闻的纲要,而且是满足读者扩大新闻信息需求的"浓缩铀".制作得当的标题往往就是新闻的主题和"眼睛".鉴于标题在报纸新闻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尤其是编者必须花苦功下气力,构筑能对读者产生巨大视觉中击力的"核反应堆".  相似文献   

16.
时政新闻的人文关怀,就是将党和政府的声音在展示给读者的时候,体现出一种对读者的关注、尊重和维护,以及在情感上对人的关怀和理解,这就要求从新闻的采写、编辑到版面的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平民的视角和普通市民的所思所感为出发点和基本参照。  相似文献   

17.
读题辨误录     
拟个好标题,等于好新闻写了一半。 —一位资深记者的话 “头号教堂”及其他 深圳某报有一消息,题为“世k头号教堂在尼落成”.觉得欠妥。“头号”用来指教堂.似不恰当,不如改为“最大”。“世上”应为“世界”;“世上”通常指人间、阳间,照此说法,就容易产生歧义:这个教堂是世上(阳间)的第一大教堂,不是阴间的。 “在尼落成”,这个“尼”是尼日利亚还是尼泊尔?或是尼加拉瓜?外国的国名,使用简称,除非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如外交上的“中尼”(中国——一尼日利亚)。随意简化,只能导致称谓的混乱,发生误讹。这不同于中国…  相似文献   

18.
19.
20.
党报二题     
“党报”这两个字,“党”是个性,是报纸当中的党报,不是晚报生活类报纸;“报”是共性,虽然是党报,但它是报纸,报纸就要尊重新闻规律。不能强调个性,抹杀共性,当然也不能强调共性,来抹杀党报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