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明玉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8-80
现代主义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异化,而这种异化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崇尚物质主义的生活原则造成的,从而导致现代人生存处境的荒诞和虚无。盖茨比的一生就是这种荒诞、毫无意义的社会的牺牲品,对死亡的选择是其实现自我复归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是具有超越性的,它不仅关注人的当下的生活,更应该激发人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包括对生命的精彩、人格的高尚、人生的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现实的道德教育也正以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方式努力实现着这一宿愿. 相似文献
3.
谭静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4):21-24
《等待》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美籍华人作家哈金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在《等待》中表达了与存在主义哲学一致的主题与内容。本文尝试运用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解读主人公孔林一等再等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孔林十八年的等待是荒诞的外部世界的产物,他的第一次的等待是活在自我欺骗当中。而孔林的第二次等待反映了他真正的存在和对本真的追求。通过把读者带到主人公孔林的内心世界,哈金鼓励他们反思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寻找通向本真和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4.
今天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这种冷,实际上还是可以忍受。因为,风不大。北京最怕刮大风。干冷并不可怕,也不影响我外出散步。当我一个人走在稻香湖畔,看那落日后的西山,发现别有一番美色。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教育家在生命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目的、生命教育的路径、生命教育的特色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他们认为,生命教育是建构于生命哲学之上,同时又超越了生死,拷问存在之价值与生存之意义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你自己”,促使学生自我生成和“成为你自己”。设置死亡教育的课程、创设非连续性教学形式、构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具有四个特征:以人为本,观照生命的人文性;彰显个性,张扬生命的独特性;绝对自由,选择与责任的双重性;直面.生死,追寻生命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6.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4):53-56
存在主义传入中国以后,鲁迅、钱锺书、冯至等进步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存在主义的影响。曾在教会学校学习,较早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张爱玲也应受到过存在主义的影响。但从目前所拥有的资料来看,张爱玲虽未读过存在主义哲学的论著或是作品,但其小说中的存在观却与存在主义中的一些思想相通,她笔下的世俗生活通过她的智慧表述达到了形而上的哲学境界,她对人生存状态和境遇的洞察,与存在主义思想不谋而合。张爱玲对因人的异化而形成的荒诞与变形有细致而深刻的刻画与描写,用"荒凉"对应人们的孤独与渺小,通过对生命本真的思考,进一步揭露了旧中国正人君子在旧礼教掩护下的虚伪与造假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冯磊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9,(6):42-43
读史铁生的作品会感到有一种哲学气息迎面扑来。他的《我与地坛》通篇贯注着一种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那种对人生根本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讳的揭示,以及为此所受的精神折磨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众声喧哗、泥沙俱下的文学大潮中,这是一种来自人类精神的极为纯净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白勤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4)
如果我们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就可以发现《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实际上是人物生命诉求的存在主义再现。从悲观到超越,从异化到自由,发现生命的本真即意义。正是由于人们总是趋向于对本真状态的追问,才有走向本真困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其本真。探寻中国教育本真的复位,应当把生命教育当作一种教育理念,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以科学的指导思想作为生命教育的灵魂;二是把"以人为本"作为生命教育的主题;三是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生命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李明涛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10-10,43
死亡是余华《活着》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切入点,也是他们创作的本质表现。对两部小说的死亡意识进行探讨、挖掘并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福贵以坚韧的“活”来抗死,而老人选择了与死亡作勇敢的抗争,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1.
《华夏少年(简快作文 )》2016,(12)
在幼儿健康成长的生命过程中,幼儿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幼儿园的幼儿成长课程教学之中,要以幼儿的日常生活内容为核心,以幼儿的个体成长和发展为主导,使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与幼儿的日常探究行为、交际行为、实践行为相关联,引领幼儿回归生命的本真,从生活中获得各种有益的情感体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刘诺亚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3):53-57
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看狄金森的死亡主题诗歌,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和存在主义思想的许多契合之处,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狄金森对死亡独特的体验;她对死的痴迷和向往就是对永生的追求,她的死亡主题诗歌赋予和升华了生命中的真与美,永恒和不朽。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是第一个把死亡问题作为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加以探讨并建立了相应的哲学体系的西方的哲学思潮,其思想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本文从西方存在主义的死亡观论述出发,结合现阶段由于思想政治内容中死亡观的缺引起的一系列的问题,阐释存在主义的死亡观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的那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这样把它印在心里,感觉就像在一棵绿意婆娑的大树下纳凉,心里有一种久违的安静,特别的澄明。从事班主任工作已经有很长时间,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及家庭,学习感知过各色各样,包罗万象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在谈论技巧,研究方法盛行的今天,我却不止一次陷入深深的困惑:为什么宽松也罢,严厉也罢,最终的效果还是一样?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为什么常常陷入左右都不是的两难困境?为什么接班两年多,我的学生与家长相处却又变得那么自然融洽,心似乎又越走越 相似文献
15.
卓然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4):66-67
《红死魔的面具》虽然作为埃德加·爱伦·坡的恐怖小说而闻名,却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寓意,这也是小说吸引人的成功之处。本文通过具体剖析小说中几个独特的意象,揭示了其深刻的与死亡相关的象征意义,并最终得出结论:小说中的背景虽然是超自然的,并且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界线,但其震撼人心的恐惧来自于人内心的死亡本能。 相似文献
16.
韩笑君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1):74-78
《人都是要死的》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女作家西蒙·德·波伏瓦的一本小说,蕴含着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小说虚构了一个偶然获得长生不死能力的主人公福斯卡,并选用欧美大陆近六百年的历史事件营造其生存处境,探讨主人公的追求和困惑,揭示有限生命和自由选择对于自我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7,(6)
在《寒风吹彻》中,刘亮程利用如椽之笔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生活中的孤独无助、不被理解,独自忍受疾病、衰老、死亡等带来的恐惧,等等——毫无掩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向读者展现了人的生命的本真状态和尊严。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读透文本,由文本进而认识生命的本真状态,体验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真谛,进而解决"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67年在美国上演的《罗森格兰玆和吉尔登斯敦之死》(简称《罗》剧)使汤姆·斯托帕德一举成名,也由此获得戏剧评论界最佳戏剧奖和一项托尼奖,此后的文学成就也使得斯托帕德成为二战后英国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之一和荒诞派的主要继承人。斯托帕德在创作中喜 相似文献
19.
靳楠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6):79-81
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内容和存在主义文学基本特征的了解,分析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探讨了米兰·昆德拉作品中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继承,揭示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及昆德拉作品中对于生存和人生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20.
伍尔夫和海明威两位文学大师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反复显示了对生与死的诠释。本文通过对伍尔夫的《飞蛾之死》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分析,看出死亡意识中展现的生命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