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目标.他将对儿童的爱贯穿于一生的教育实践之中,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个实践"爱的教育"的教育家.对裴氏"爱的教育"思想可以从萌爱、释爱、施爱和启爱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昔日裴斯泰洛齐与当今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裴斯泰洛齐教育遗产的挖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阐述裴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历史渊源关系及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包括:裴氏“3H”思想与素质教育要义——“三全”;裴氏“直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现代活动教学”;裴氏“劳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教劳结合”;裴氏“穷人的救星”与素质教育的重点——农村  相似文献   

3.
“只顾别人,不顾自己”(Everything for others,nothing for himself),这句写在墓志铭中的话,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为教育奉献一生的真实写照,更彰显了裴氏对于教育职业最真切的理解。教育,首先需要爱的态度,爱的最高点就是心中有儿童。裴氏不仅笃信此点,而且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4.
李丽 《培训与研究》2006,23(10):93-95
裴斯泰洛齐是外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践“爱”的教育的教育家,他的家庭教育情感化和学校教育家庭化的理念是其教育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本文系统阐述了裴氏的“爱”的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介绍了吴健雄生平与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并论述了吴健雄的教育思想:养成教育,夯实一生的成长基础;文理兼学,铸就广博的知识积淀;格物致知,科学研究成功的秘诀;爱与责任,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Johanna HeinrichPestalozz,1746-1827)是瑞士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在艰难曲折的一生中,他深深地热爱着劳苦大众和儿童。尤其是对贫苦儿童的教育,他倾注了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在先后进行的四次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他创立了要素教育思想,这对当时的教育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裴氏极力提倡用爱来引导。培养和发展儿童,他高度评价了母爱、家庭的爱所蕴涵的教育作用。从历史的角度,他的爱的教育理论在西方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  相似文献   

7.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伴随着中国教育及其学术现代化的进程而传人近代中国.19世纪后半叶,外国来华传教士通过著述和办报开始导入裴氏教育思想.20世纪初.<教育世界>发表了裴氏教育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的第一个中译本<醉人妻>,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裴氏的生平业绩和教育思想.民国时期,出版了<林哈德和葛笃德>的第二个中译本<贤伉俪>,教育期刊和大学学界对裴氏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传播和研究,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国教育"取法美国"的时代特色,也标志着对裴氏教育思想的介绍和导入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裴氏“3H”思想与体育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立群 《教育探索》2000,(10):22-23
J·H·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理论硕果颇丰的教育思想家。他与福禄倍尔和赫尔巴特同被誉为19世纪欧洲的伟大教育巨匠。他的教育理论主要来自其教育实践,其核心是能力训练,其方法的本质是唤起各种天赋内在的能力,其目的是全面和谐的发展人的天赋力量和能力。裴氏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是其主要遗产之一。本文通过对裴氏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与体育素质教育比较,就体育素质教育应如何从裴氏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吸取精华,以实施高质量的体育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一、…  相似文献   

9.
裴斯泰洛奇认为道德教育从爱开始,母亲的爱是儿童初步道德教育实施的关键。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裴氏提出了儿童初步道德教育的三阶段,通过学习研究裴氏的初步道德教育的思想,对我国家庭培养儿童初步道德品质形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裴斯泰洛齐在自身的经历、"博爱"的基督教教义、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爱"的思想,"教育爱"作为裴氏教育思想的主要原则,在其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中,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做了较详尽的描述。"教育爱"思想是有着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家庭教育中的"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中的"爱"是家庭教育"爱"的延伸,而无原则的溺爱是不能培养出有德行的人的。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用先生的话就是"爱满天下"。他的思想、他的实践、他的言论、精神与一生经历,永远是我们教师学习的光辉榜样。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倾毕生之心血所创建的教育理论,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统观他一生的教育活动,不难看出: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中始终伴随着一种动力——“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即“爱满天下”的精神。“爱满天下”的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灵魂所在。而这,也正是我们当今教育工作中所不足的。  相似文献   

13.
张德安 《考试周刊》2014,(87):189-189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提倡对学生的关爱教育,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并且用一生践行他的爱的理念,获得巨大成功。作者就现实教育过程中,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并实践爱的教育和策略,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三爱一精神",用爱与学生交流;用爱温暖学生的心田,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作者借鉴"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们的赏识教育、换位思考、自我反思、创新培养,逐步感受教育充满着爱,在点滴的教育工作中,感受着爱是搭建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有爱才有教育。  相似文献   

15.
叶澜 《上海教育》2007,(10B):33-33
十分有幸能参加吕老教育思想研讨会,可以直接向吕老祝贺积其一生心血和对教育之爱的《文集》的出版,并与在座各位相聚,共同思考和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吕老身上学到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生坚守平淡,从不愿涉官场半步,却始终心忧天下;没有半张文凭,更没有成名成家的企图,却开一派之先,成一代大师;"志屏绅冕,教瘁其身. 教惟以爱,众归如春",是夏先生一生追求和实践爱的教育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7.
"爱与责任"是现代教育的主题。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有"仁者爱人"之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实践"爱满天下",伟大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神奇的爱,使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  相似文献   

18.
温绪合 《教育》2014,(7):74-74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就义自己,任劳任怨。”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将影响学生一生的情绪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个人品质。所以说,教育者应该让教育在爱中行走,教育不应该也不能让爱缺席。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爱与责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发展观领航的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丰富的爱与责任思想。进行大学生爱与责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系统性和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大学生爱与责任教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建立爱与责任教育的长效机制;强化教育者的爱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增加爱与责任意识;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整体互动的合力系统。  相似文献   

20.
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教好数学,要让学生学好数学,我认为必须时学生进行爱数学的教育。让学生觉得教学有用,有趣。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脑、动手、动口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针对具体教材,深入细致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对学生来说爱是阳光,给他帮助和爱甚至能改变一生的命运。许多事实表明,一个被教师所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