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望以科举考试为代表的中国考试文化,对了解我国社会追求考试公平的历史动因、反思我国现行的语言测试实践、深化教育评价体制改革大有裨益。我国封建社会文官选拔体系彰显的公平理念在取士标准、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及录取原则4个方面均有体现,对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语言测试实践而言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应从以下4个方面努力完善我国的语言测试实践:1)结合实际需求,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依据考试目的确定考试内容,考试构念优先,兼顾测试方法;3)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保证程序公平;4)合理使用考试结果,力求决策公平。  相似文献   

2.
回望以科举考试为代表的中国考试文化,对了解我国社会追求考试公平的历史动因、反思我国现行的语言测试实践、深化教育评价体制改革大有裨益。我国封建社会文官选拔体系彰显的公平理念在取士标准、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及录取原则4个方面均有体现,对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语言测试实践而言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应从以下4个方面努力完善我国的语言测试实践:1)结合实际需求,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依据考试目的确定考试内容,考试构念优先,兼顾测试方法;3)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保证程序公平;4)合理使用考试结果,力求决策公平。  相似文献   

3.
采行考试是历史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试的采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制度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值此纪念科举废除100周年之际,我们高度评价科举考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历史证明,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乃是一项难得的具有公平精神的制度。采行考试是历史的选择,在没有想不出再好的办法之前,考试是不可废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考试思想发展:特点、规律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考试思想发展过程中,考试始终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所重视,所涉及的考试问题具有延续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及超前性和滞后性并存的特点。从标准上看,“德才兼备”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是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和理论探讨逐步达成的一个共识;从考试的内容上看,注意与现实问题相联系,并在形式上不断变化;从公平的角度看,考试公平逐渐趋向于区域公平;反舞弊是中国考试思想史上最为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科举考试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促成了考试成文法规各项规章条款的形成,其立法过程与科举制度的发展相辅相成。科举法规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特色和基本规律,而《科场条例》作为专项内容的立法条例,是在以往各朝防弊措施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严密与完备的特点,与其他的法律条文共同组成了规范科举考试的法律文件,进而从制度上维护科举考试的顺利进行,保证人才选拔的考试过程是公平、公正的。  相似文献   

6.
张奠宙 《数学教学》2002,(5):F004-F004
如果说中国古代在科学上有四大发明,那么中国在人事制度上的重大创造就是科举考试.公元587年,隋文帝开科取士.天下的所有读书人,不论其出身门第高低,无关家道贫贱富贵,只要能通过考试,就可以授予官职,参与国家管理.这是何等的社会公平!18世纪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看来,考试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检测和选拔方式;但在理论上,“考试公平”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考试如何才能“公平”? 考试的公平性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今天,大多数中国人认为考试是“天然公平”的。几乎没有人会否定“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是英雄,是好汉,考场上见”之类的说法。如果因考试成绩不好而被拒绝入学或录用,受试者大多并无怨言。但是,许多西方人并不认为考试是“天然公平”的。一个美国人因某项考试成绩不佳而被拒之于校门、厂  相似文献   

8.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千年存续源自该制度对封建统治困境的巧妙化解。科举制度的废止是历史的必然。科举考试对中国造成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千年科举积淀下来的考试文化根深蒂固。对科举制度尤其是官本位的考试思想、考试技术手段、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伦理观念、不分门第的"公平"理念的批判性反思,可为现实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历史借鉴,进而探寻制度密钥,通过考试制度及其他制度的优化组合促进中国教育和社会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9.
考试文化是对考试活动的理性认识,它包括考试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媒介载体等构成要素,发挥文化整体的功能。运用文化学理论,阐释考试文化的内涵、类型、特征和教育影响,可为当今基础教育考试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实施“双减”政策,需要构建良好的考试文化,以科学理性、公平公正、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转变考试观念,淡化竞争,重视反馈;变革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改进考试功能;选择适宜的考试内容,提升考试质量;科学规范校外培训项目,保障学生的教育公平和学习权益。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度一直以追求公平为重要目标。从唐朝的“兼采时望”到宋朝严格的“糊名考校”,从科目众多、标准迥异到只有一个统一尺度的进士科,从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经义之文的内容,由百家学说到仅用朱子学说,经义之文的形式,由形式灵活的散文到结构固定的八股文。科举制度追求公平的努力,使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了整个考试过程中的程序公平。但正因为太执著于公平,科举制度淡忘了选拔行政官员的终极目的,迷失了自己的使命,造成了对自身的戕害。  相似文献   

11.
高考的目的在于为现实需要选拔人才;各类大学、学科统一使用的语考试主要不是为中系选拔特长生。所以,高考该怎样考,不能抛开社会背景仅从一个学科的角度孤立静止地评说。1946年“简单”的语高考选拔出宗璞、英若诚,古代只有一篇“作”的科举考试,还选拔出欧阳修、苏轼。科举考试也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化学术,也影响着当时国民的化素养,但这并不能说明科举考试的形式在今天仍然适用。那种考试选拔出来的精英,在“语”单科上的造诣可能非现代学子可比,但要论科学技术方面的学识,他们就不值一提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考试古国,又是一个考试大国。无论是古代延续千年之久的科举考试,还是现代“年轻”的高考,它们都由政治经济环境促成,体现了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考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随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扩大和改变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科举考试文体是在古代文学体裁基础之上的为选士服务的特殊文体,包括“策”、“论”、“杂文”、“诗”、“赋”、“判”、“经义”、“八股文”等类别。它受客观文学潮流变化、考试主办者的选才要求以及选拔性考试的演化规律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学和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考察和分析科举文体的演变轨迹,有助于加深对科举考试性质、特征的认识,对当今各类考试活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考试文化是指将考试作为甄别个体差异的主要方式及围绕考试活动而产生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约等要素的复合文化体系。从历史的视角审视科举考试文化,其发展轨迹呈现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公平性的特征。科举考试文化对当今考试文化建设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立足社会发展大局、构筑中国特色的考试核心价值观、推动分类分级考试实施、育才与选才相结合、强化考试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清末科举考试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考虑是为了矫正世卿世禄制的社会弊端而产生。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废止普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全面发展,科举考试发展表明,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认真落实考试制度、强化考试过程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要强化考试过程管理,必须认真落实考试制度,首先需要通过学习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考试管理观念,其次要在考试管理的“一个基础、三个环节”上狠下工夫。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打算上大学的高中生都要参加一项考试,那就是“学生能力倾向测试”,简称SAT。SAT分数高低是大学录取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SAT考试测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英语部分传统上包括语法问题和测试阅读理解的段落。不过,SAT考试命题人员最近增添了一个新的题目,要求学生现场以一篇手写的作文来回答。这是一个测试写作能力的有趣的办法。不过,抛开内容不说,在这个计算机键盘时代,很少看见年轻人的手写稿。当今,年轻人极少用笔写字:学生们在银行支票上写上数字,并签上他们的名字;他们潦草地在课堂上记笔记,宽容点说,这…  相似文献   

18.
考试作为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最为重要的手段,从隋朝的科举制度就开始了,科举考试使学校教育背离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学校成了科举的附庸。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倡了10年,但终究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形成新时期的“科举制度”。学校所教.学生所学,均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团团转,考试成了唯一的尺子。素质教育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但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必要的考试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把握度,使学校教育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是一个教育难题。  相似文献   

19.
科举的社会化,实质上是考试和人的价值的中心化。它标志着人把自身作为实现非人目的之手段观念的消退,反映了“人是目的”认识的升华。科举考试立兴于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的创新,而衰废于对人的价值认识的偏误和对人的价值实现模式的固化。科举考试的不朽之功在于:将以人为本的考试宗旨定格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将人的价值实现系于人自身的自主与自由进取,以及规范公平的良性竞争;将社会差异性利益的取得和稀缺性职位资源分配的机会均等、能级利相称,寄责于对人的学识才能评价标准的客观公正掌控。它为人的改造、人的治理、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规律性的动力机制。而重共性轻个性,重人文轻科技,重继承轻创新,重治权轻人权,则是科举考试有碍于人的自主与自由发展、影响人的价值实现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20.
李仲谋 《教育文汇》2007,(11):51-55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始于隋.历经唐、宋,延至元、明、清.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计1300多年。科举考试是分科考试,没有很多种类和科目,最重要、最难考、影响也最大的是“贡举”中的“进士科”。进士科一般分为三级考试,所谓“三年大比”.即考试分三年举行,每年考中的人数越来越少:第一级是“州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