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颖 《世界文化》2007,(4):10-11
在美国中部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城镇,那里的生物原本生活得很和谐。繁花似锦、果树成林,鸟儿鸣唱,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穿过原野,人们常常到小溪边捕鱼。但是,一片片从天而降的白色粉剂导致了一场瘟疫:植物枯萎了,鸟儿消失了,鱼儿死光了,母鸡孵不出小鸡,新生的猪仔活不了几天,花丛中没有蜜蜂,苹果花得不到授粉、也没有果实,大人和孩子得了奇怪的疾病。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春天,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  相似文献   

2.
孙霄 《世界文化》2014,(8):31-33
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1962年)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书中阐发的生态危机意识令人震惊,引发了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促成了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的成立。因此,该书被认为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生态文学的里程碑。E.B.怀特曾评价《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和《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的书--一本有助于改变潮流的书”。  相似文献   

3.
李欧 《世界文化》2007,(3):41-42
时间观念 初到泰国大学任教,感觉这里的时间观念极强。因为每天上班必须“签到”,下班必须“签去”。若提前走,还必须报告并说明原因,教师职工均无例外。即便是没有课,也要“坐班”,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半。“外教”就更麻烦,必须先到“外事处”签到,然后再返回办公室,校园里来去一趟需二十多分钟。有两次,因为上午第一节有课,我没有即时去“外事处”签到,不久电话就来了,问明了情况后,仍然要求“补签”。后来才得知,这么做的原因,似乎与薪水有关,虽是“月薪制”,但却要精确到“日”的。午餐是在学院食堂,下午一点就上班。无课无事,在办公室里坐着。中国式的午睡习惯,常常潮水般地袭来,为防不雅,  相似文献   

4.
日前逛书店,被一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寂静的春天>.初看这一颇具诗意和文学意蕴的书名,以为是一本纯文学书籍,打开一看内容才知是论述农业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专著,为美国环境和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所作,曾在美国引起过激烈争论,被环境保护主义者称誉为"绿色经典"和"绿色圣经",新近被吉林人民出版社编人"绿色经典文库"翻译推出,以弘扬绿色意识、倡导绿色观念与绿色伦理和绿色精神.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包含了化忧患意识、化创新理念、化献身精神。孔子为春秋战国之际“礼坏乐崩”而忧虑,把“仁”纳入“礼”,实现由“礼”到“仁”的创造性转化,并为实现“仁”而呼喊,而献身。  相似文献   

6.
我们有幸赶上了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并且时时享受到科技进步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诸多舒适与便利,那些先人充满丰富想象力的许许多多的神话,已经演变为今日随处可见的种种舒适与便利,并且与我们的生活须臾不离:从“千里眼”到电视,从“顺风耳”到电话,从“飞毯”到喷气飞机……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正在重新塑造地球,重新塑造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余文 《滇中文化》2004,(1):30-32
精品之说由来已久。引用到舞台艺术中大概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当时有人提出“创作艺术精品”、“打造艺术精品”、“多出艺术精品”等等。随之,一个以“精品艺术”为目标和方向的舞台艺术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精品”成了艺界最时尚的说法。然而,何为精品,到那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镜文化的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克让 《寻根》2007,(6):34-38
在浩瀚的《全唐诗》五万余首诗中,涉及“镜”、“鉴”的诗篇竟达两千余首,从皇帝到平民,从各类官员到文人寒士,从儒家诗人到佛道诗人,均对铜镜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许多大诗人更是借镜之题抒发出对人世间的种种感悟。  相似文献   

9.
朱熹反对直接去认识“理一”,强调只有通过认识“万殊”的具体事物,才能认识“理一”之本体。朱熹所主张的从“万殊”到“理一”的认知程序,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始于分门别类的研究并进而发展到整体综合研究的过程有相似之处。李约瑟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朱熹“理一分殊”的思想对综合时期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中国实际上逐渐形成了“两岸三地”的学地图,亦即以大陆为“中军”,以英式殖民地香港和日式殖民地台湾为“两翼”的学格局。到了战后,这一格局有了新的变化。现在已到.『对这一格局的分合关系进行整合研究的时候。本即以具有象征意义的“上海”和“台北”作为整合研究的对象,试图提供一些初步的观察和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丛新强 《寻根》2005,(5):13-17
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中,将“龙飞凤舞”喻为“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嘴旗帜”。从烛阴、女娲的神怪传说,到甲骨文、金文中有角的龙蛇字样;从青铜器上的各式夔龙再到《周易》中的“飞龙在天”、“或饮于渊”、“见龙在田”,一直到汉代艺术中的人首蛇身诸形象,“龙”这一特殊的图嗨佯式以其神秘的力量长久地吸引、凝聚蕾华夏民族,乃至成为立国之象征。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12.
杨保中 《大理文化》2021,(11):25-41
梅花鹿 "呦呦……" 一连几天,一大早的,阿洼都听到那一声似羊非羊的鸣叫.这是初春,阿洼他们放牧马鹿崖的时候.百草尚不丰盛,马鹿崖那一堵堵向阳的大山崖的藤蔓,却因澜沧江丰沛的水气和阳光而率先泛绿.山羊们睁亮了眼睛,急切地攀岩而上.头羊老黑打头,其他羊只追随其后,都纷纷把前肢搭在崖壁上,由这堵崖壁纵身另一堵崖壁.只有一头比一头爬得快才能吃饱肚子,哪顾得上叫唤呢?望着壁虎般快速行进的山羊们,阿洼疑惑听错了.  相似文献   

13.
张宝明 《寻根》2003,(2):35-37
说到“文字狱”,可能谈“字”色变者首先要数古代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所谓“仁人志士”了。其实,文字狱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远古的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时代,不可能有什么文字狱。试想,我们的祖先连语言能力都不具备,我们的祖先连语言能力都不具备,“祸”无法从口出,就更没有从“笔”出的道理。即是说,文字狱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出现的一种“恶之花”。汉字之美促进了中国灿烂文明的发展,可同时也应验了一句古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所谓文字狱,《现代汉语词典》释曰:“统治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  相似文献   

14.
郭新生 《寻根》2002,(3):16-19
每年阴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河南淮阳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祖活动“二月人祖庙会”,“泥泥狗”就是庙会上的民间祭物。“泥泥狗”造型古朴,刻绘幼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民间深受喜爱,被专家、学称做中国古代化的“真图腾”、“活化石”。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宝鸡得名研究,刘宏岐、辛怡华、霍彦儒、王宏波等先生近年来先后有宏论发表(霍彦儒主编《宝鸡历史文化》附录,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笔者在研读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就“陈宝”之“陈”到“宝鸡”之“鸡”的意义关联试作探讨,以求教于诸位方家。  相似文献   

16.
罗检秋 《寻根》2000,(1):58-64
在传统中国,各级官、私教育机构——大到国家的“太学”,小到乡村私塾,都是延续文化命脉之所在。然而,文化传承,尤其是人文精神又往往流转于潜移默化的“家教”之中。梁启超家便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事例。  相似文献   

17.
太极图:东方太极科学之光束景南一、“太极图”原始名称叫“先天图”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阴阳鱼图”出自宋代,“太极图”起源的年代当距此不远。但是从宋代到明代,凡是称“太极图”的,都是指理学家周敦颐所解说的那张图(图1),而不是指“阴阳鱼圈”。把“阴...  相似文献   

18.
1994年6月7日下午,原文化部部长、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王蒙和夫人崔瑞芳在住宅热情接待了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的客人。团长团伊玖磨先生对女主人说:“你饭菜做得很好。下次有机会请你们到我家来品尝。”“请你们到时一定来赏光。”团长夫人微笑着叮嘱。“谢谢。下一次,一定。”王蒙夫妇连忙答应,接受了他们的盛情。席间,主人和客人都满怀敬意与惋惜的心情,提到已去世的前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他生前访华时曾到王蒙家里作客。“井上先生一直想着中国。”团伊玖磨缓缓地说,“他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写中国的——…  相似文献   

19.
一、淮阳“泥泥狗”的文化渊源 淮阳,古称陈州,中国历史“三皇五帝”之伏羲氏建都地,也称“太吴之墟”。相传上古伏羲氏在此建立了“画八卦、制图腾、做琴瑟、定官职、教化先民”等6大功绩。据说,埋葬伏羲氏头骨的陵园在城北,史称“太昊陵”,又叫“人祖庙”。当地广泛流传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妇,捏土做人,繁衍人类的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太吴陵隆重举行“人祖庙会”并有传统娱乐活动和贸易交流。  相似文献   

20.
儒商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子 《华夏文化》2002,(4):11-12
“王若曰”是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常常被译为“王如此说”或“王是这样说的”,或者认为“若”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但笔者认为“王若曰”是一种固定格式,它的出现一定是涉及到王朝大事。“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