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要理清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与传统道德、资本主义公民道德、共产主义道德之间的关系,吸收传统道德和资本主义公民道德的合理、优秀的内容,摒弃其糟粕。要正确认识道德理想和道德标准之间的差异,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任务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理想的构建和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任务。道德性成为大学生道德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是大学生道德能力的重要内容。道德社会化任务的达成方式要符合社会要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将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原则、方法引入德育,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各方面面临极大的冲击,教育也受到强烈的震荡,“道德滑坡”还是“爬坡”是争论的焦点,青少年的道德状况是进步还是退步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社会在进步,青少年道德状况虽仍存在问题,但总的来说是进步的,教育者要转变观念,促进青少年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从本质上对道德信念这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剖析,指出了道德信念的作用主要在它是道德动机的最高形态,它能够把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希望广大德育工作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创造一切条件,让广大学生广泛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在道德实践中转化为坚定而又正确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5.
小学道德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德育的实效性。我们主张在选择小学道德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传统道德与现代伦理有机结合;要注重道德情感培养;要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道德精神的健康生长,但虚空宏大的德育目标,简单强迫的道德灌输,机械的道德考试,限制了积极道德思考,道德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逐渐萎缩,人难以在理解和领悟中凸显生命的本质和要求,生活远离了人自身,人也远离了真正的道德,人的道德情操得不到熏陶,人的道德智慧难以形成,德育活动中时刻存在着戕害人道德精神生长的危险因素。德育要回到它应该的状态,即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主体的道德精神得到健康生长,拥有良好的道德生活。德育回归道德实践。回归人的道德生活本身,是克服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德育理念不能不涉及到对道德语言的反思和定位,涉及对道德语言的功能与作用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7.
道德制度化、法律化,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是制度伦理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强制度伦理建设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加强各个领域的道德规章和法律建设,同时又必须将道德的制度化、法律化保持在适当的限度内。  相似文献   

8.
道德在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一个国家不仅要依法治国,还要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发展的任务。在我国,道德建设还有不足之处,所以要强化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当下学理论批评领域,十分忽视学中的道德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大众的忽视。要想拓宽学批评的生存空间,使学批评更具生命力,应该有学批评家来关注学中的道德问题,并从道德切入,展开对人生、人性的深入关怀和揭示,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道德批评观。  相似文献   

10.
学生知行脱节,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和魅力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致致以求的问题。众所周知,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愿意行”;另一方面,需要行动策略、道德智慧。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会行”、“能行”。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基于此.教育者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智慧?道德和道德智慧的关系及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1.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有两套规范系统相辅相成:健全完备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系统,前者指制度道德性,后者指公民德性。在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公民德性伦理建设中,必须立足传统的道德根基,否则在要求公民养成德性和承担义务上的任何努力,往往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须传承民族的主体价值,否则就会极大地限制我们承续民族文化和伦理的范围,导致在世界文明冲突剧烈、社会生活普遍商业化的条件下,难以确立国家和社会的合理文化认同,难以避免信仰危机和道德真空。至于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一种特殊的整体性终极关怀,即深刻的、自觉的义务感,它相应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道德性",在构成提高"公民德性"的共同性伦理背景的同时,也必然对整个社会生活的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体制转换,价值尺度,利益格局,利益人人们的思想道德带来了新的变化,为此,应着重从客观基础,评价标准,道德规范,道德教育等层面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网络是二十一世纪的热点媒介,其渗透功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高校德育工作者对此不可小觑。网络的影响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针对这种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者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道德教育研究的首要目标不应是寻找工具而应是寻找灵魂。基于对道德及道德教育的重新理解,以及对人的主体意识发展的考察,提出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观。  相似文献   

15.
德育的本质是精神性。当前俄罗斯德育正面临人文危机。在多元社会意识条件下,德育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总的社会进程中的以及俄罗斯人民生活中的一个环节;德育应该通过生活建构的途径,使儿童在文化历史空间中体验生活;德育应该成为人文实践和释义学体验活动。《德育的反危机纲领》的制定和实施将促进俄罗斯现代德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人们在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上存在种种误区,认为在二者关系上应主要把握四个方面:德育天然是素质教育,而且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素质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德育功能开发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着无穷的潜力;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进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为本.现行的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忽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现象.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正确引导并努力实现大学生的需要作为德育的立足点,实现"学校人"与"社会人"的同构,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个体利益需求的多样化,阐述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作为道德建设基础的必要性及我们应如何把利益作为道德建设的基础.首先,阐述利益作为道德建设基础的必要性即道德建设本身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影响;传统"道德功利主义的影响".其次,对利益这一范畴作了明确的界定,在解释利益这一范畴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层次上的划分.最后,论述了将利益作为道德建设基础所应注意的问题,即我们所讲的利益是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是人们经济、政治、精神利益的结合,同时不能忽视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传统的世界观、价值观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强烈冲击,师德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人们认识的理性回归,为新时期师德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高职院校教师更要甘于寂寞,勇于奉献,加强自身师德理论修养,诚实守信、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20.
传统幼儿家庭德育以家庭伦理教育为主要价值取向。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领域的增加,在整个德育体系中,公共道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以公共道德为核心的幼儿家庭道德教育应成为现代家庭的主要价值取向。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的转向,需要家长提高认识,改变教育方法,突破家庭场所的限制,走向社区生活,配合幼儿园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公共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