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8—196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在各行各业“大跃进”的历史条件下,也掀起了扫除文育的“跃进”运动。这一运动随形势发展,由兴到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扫除文育运动中,存在着严重的浮夸现象,但一些具体的做法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文学社会学的视角,阐释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文学体制的变革.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文学生产者“身份”的重新定位、文学作品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及在此时期所产生的“小女人散文”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张立国 《远距离教育》1997,2(1):58-61,64
当代文学史一般对大跃进时期的报告文学一笔带过,一口否定,这种定性分析的思维惯性影响着学术界,有必要进行探讨,大跃进时期的报告文学和大跃进报告文学,是两个重要概念,前者包括后者,然而作为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表现,后者却具有一定的代表者,大跃进时期的报告文学包括两部分,即大跃进报行文学与非大跃近报告文学,非大跃进报告文学应该肯定的,大体可分为三类,大跃进报告文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基本特征是,以褒奖之笔实录浮夸的“真实”,这也是它经不起历史和实践核验的根本症结,大跃进报告文学的特点是:1、唯意志论无限扩张。2.非本质真实的“真实性”,3.知识的罪与罚。4.概念化,模式化。5.艺术上的粗糙。  相似文献   

4.
1996年,杨春时、宋剑华发表文章,对已被普遍接受的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是现代性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由此在文学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历时约两年的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随着思想文化界现代性反思的全面展开,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也发展为对“文学现代性”进行质疑和反思,同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学现象,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王权专制、反对压迫奴役,要求民主、自由、解放的性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对中国“五四”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皆不相同,因此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追求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青木正儿中国文学理论史"三个时期"观点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一书中提出“三个分期”的观点,力图从全新的角度对中国文学理论史进行时期划分。着重分析“三个分期”观点的内涵和理论突破。并从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学术背景中论述此观点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中断和文学的衰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又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历史依据。讨论了其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隘化”特征,并对其悲剧性的短暂历程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对从晚清到“五四”一段白话与文言冲突、调适、转换的过程,不能仅做抽象评价,对于“白话”不能作概念化理解,更需具体细致地加以剖析,方能感知新文学革命的丰富内涵。仅自晚清一段白话与小说地位上升之关系看来,文白转换绝非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与文体秩序的调整、“文学”观念的萌动、作家价值取向的转变纠葛缠绕紧密相联。“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全面变革正孕育此中。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出现了一种将现代文学史的上限一再前提的倾向,已严重危机到学科本身的生存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重要的是指它是对古典文学的全面超越,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它的上限应划在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时期:首先,以《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和《人的文学》等文章为标志,开始了对古典文学彻底而自觉的“清算”。其次,在“清算”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文学观念,从理论上划开了一个新的时期。再次,文学革命时期产生的一系列从内容到形式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是划分现代文学上限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毛泮文 《天中学刊》2002,17(3):121-122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这便是六朝文学内容的浮丽、词藻的华美堆砌,后人多用“绮丽”一词概括之。其文风对后人影响深远,但对其评价却有褒有贬。为公正、客观地认识其文风,很有必要对六朝文学的成因进行探讨。 其时,文坛的情况是“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秀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1](P416)。从曹丕开始,文学的绮丽之风便日渐盛行。晋武帝太康时期,文学一意追求辞藻华美,对偶工整,走向了形式主义,典型的如陆机和潘岳,二人追求诗的绮丽,其作品在晋代都非上乘。南朝时,骈文…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迎来了文学发展的春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吸收了西方新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适应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的心理。“寻根文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呼吁用传统的民族精神恢复现代人健康的“人性”、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的描写、突出时人的非理性世界的展现。寻根文学创作为打破“文革”文学万马齐喑的局面,促进新时期中国文学走向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对同一“平民文学”术语,却是人言人殊。周作人认为它是时代需要的具有平民精神的文学,胡适认为它是古已有之的来自民间的文学,鲁迅则说它是革命胜利工农解放后真正体现工农思想的文学。解剖这种表面用语相同、实际所指相异的现象,对于纠正今天五四“平民文学”研究中的偏颇,启发今天学术界对于现代文学名词术语的清理与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沈雁冰以“人”为思维中心,围绕着“人属于文学”的现代观念,从创作主体、对象主体和读者主体三维视角来建构他的“人的文学”的现代理论,充实丰富了“五四”“人的文学”观念的内涵,是对“五四”“人的文学”观念的一种补充,一个突进。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文学批评标准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拿它来评价今天的文学现象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应建立多向度的文学批评标准。历史的观点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文学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生命的自由意识可以从“生”与“爱”两大主题方面去考察,而通俗文学消遣娱人、养身怡性的功能是“雅文学”所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给文学带来了又一次繁荣,其中“爱情理想”的书写就是这一转型时期重要的书写类型。文章就“爱情理想”的启蒙话语主题进行阐释和分析,旨在揭示“爱情理想”作为一种文学书写现象,其本质与内涵在转型期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杜甫《戏为六绝句》对“如何看待文学家个人创作的发展”、“如何看待某一文学现象的发展”、“如何看待整个文学史的发展”三个问题的认识谈起,揭示了杜甫关于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观点的实质是“别裁伪体”、“转益多师”,阐述了杜甫诗歌理论对“文学的微观进步与宏观无进步”观点的最早探究,进而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文坛"身体写作"研究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身体写作”引发批评界的热烈讨论。本文在梳理讨论中主要观点的同时指出:该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逐步窄化导致文学中“身体”概念的窄化;在以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为参照对本土的写作实践展开批评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忽视二者产生语境与内涵不同的倾向;虽然性描写在批评中成为焦点,但关于“身体写作”文学及文化意义的争论的实质,还是个体性文学能否取得合法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历代文论家对“才”与“法”范畴及其关系的思考,先后大致有三种态度,即魏晋隋唐时期强调天才的作用;宋明时期强调法度对才性的约束;清代论者则强调法度与才性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三种观点的提出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京派"作家群体的历史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存活的事实分析“京派”作家群体的成因和本质特征。以广阔的视角定位“京派”的形成和组织方式,对“京派”文学活动的主要人物作出客观的界定确认。指出“京派”作家采取的民间写作的立场和坚持文学独立自足的文艺观点。肯定“京派”独特的群体特征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武锦贤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1):34-36,57
中国文学传统悲剧凡事总以“大团圆”为结局,反映着人们对诸事美好善良的愿望,这种结局和愿望是一种复杂的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五四”时期,由于外来思潮不断涌入,国内社会矛盾加剧。中国传统悲剧为之一变,以反“大团圆”为特征,“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悲剧创作盛极一时。这种文学现象是与中国社会对文学的要求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