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乾隆时期土尔扈特蒙古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后,其一部被安置在霍博克赛里.安置伊始,霍博克赛里土尔扈特因历经战乱,长途奔波,生活物资奇缺,依赖各地赈济.这些赈济帮助霍博克赛里土尔扈特人民解决了生存的燃眉之急.同时在各地帮助下,其自身农业也得到一定发展,最终摆脱赈济,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论述了黄教在土尔扈特蒙古部落中的传入和发展,对土尔扈特部落放弃原始宗教改信黄教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对东归前及东归后黄教在土尔扈特部落的发展状况作了初步论述,并分析了黄教在这两个时期得以不同程度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土尔扈特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末清初主要生活在新疆塔尔巴哈太一带,由于受到准噶尔蒙古部的排挤,被迫迁往伏尔加河下游一带游牧;1771年1月由于不堪沙俄政府的剥削和压迫,大部分归国。另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留在了俄国,后来又有少部分人迁往美国、法国、蒙古、瑞典等国家,零星的迁往西欧、中亚、西亚、东南亚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世界性民族。  相似文献   

4.
土尔扈特东归时,伏尔加河西岸的两万多蒙古同胞被留在了俄国。二百多年来,他们和东归的部族一样,在历史的潮流中跌宕起伏,历尽沧桑。  相似文献   

5.
艺评二则     
东归历史的审美解读 二百三十七年前,土尔扈特蒙古族人民完成了从俄罗斯伏尔加河畔重返故乡、东归祖国的英雄壮举。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德昆赛曾赞叹:“从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叶一个主要的民族(土尔扈特蒙古族)跨越亚洲无垠的草原东返祖国那样,轰动于世界和激动人心的了”。  相似文献   

6.
土尔扈特蒙古是我国多民族的成员,是西北厄鲁特蒙古的四部之一。厄鲁特蒙古元时称“斡亦刺惕”,明代称“瓦刺”,在清代称之为“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他们是“不耕五谷,以游牧为业”(1)的民族。约在十六世纪末,厄鲁特蒙古分为绰罗斯特(即  相似文献   

7.
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军一股四千多人经由额济纳土尔扈特旗进入外蒙古,并于同治九年十月十九日攻陷乌里雅苏台城.乌里雅苏台城守城官兵被打得溃不成军,将军大臣丢印逃匿.可见清朝晚期在外蒙古统治力量的薄弱.  相似文献   

8.
宗教信仰的嬗变从一个角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征,是其民族心理、社会需求、经济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价值观念等等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尔扈特部族宗教信仰的发展演变正说明了这一点。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土尔扈特部族的宗教信仰进行了研究,对土尔扈特宗教信仰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土尔扈特宗教信仰演变发展的原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在茫茫无边际的卡尔梅克草原上 ,在滔滔南去的伏尔加河的流水里 ,在东延千里的绿色起伏的草原上 ,土尔扈特人留下的足迹 ,留下了生命留下了记忆 ,也留下了历史。无论是俄罗斯人 ,无论是中国人 ,都在讲述土尔扈特人 ,讲述他们的过去、光荣和永远坠入时空的神圣和神秘。              ———自题。现在 ,土尔扈特人由于他们英雄的东归而广为人知 ,渥巴锡汗由于他率领的惊天动地业绩而成了草原上的一座高大的丰碑。然而 ,土尔扈特人不仅有东归 ,而且首先有西去。无论是西去还是东归 ,他们都是以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为终点和起点的。…  相似文献   

10.
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乃林蒙古族中学深化改革纪实位于老哈河畔的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蒙古族中学,多年来坚定不移搞改革,千方百计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方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体系,受到旗内外同仁和上级领导的瞩目和好评,被誉为“民族教育的一朵新花”。...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日前组织军转工作联合调研组深入部队宣传安置政策,主动征求部队和即将转业军官的意见和建议,受到部队官兵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明王朝由于受到北方蒙古势力的威慑,着意经营西南地区,其中一个主要措施是兴办教育,包括建学校和书院,开科取士,鼓励土司子弟入学。当然,由于复杂的地理条件和低下的社会生产力,这些措施的贯彻也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蒙古本子故事的表演传统是在蒙古英雄史诗口头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形成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族说书口头传统和戏曲表演传统的影响。蒙古本子故事表演本的英雄整装披甲母题的程式化诗歌段落或套语和汉族说书赋赞之间具有对应的关联,并且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潜在着一种发生学关系。汉族戏曲艺术形象为东蒙古本子故事说唱艺人提供了借助想象和塑造中原王朝英雄形象——中原王朝历史主体的模式。而汉族说书口头传统是蒙古本子故事表演传统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产生关联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14.
明洪武时对蒙古人众的招抚和安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吴元年),朱元璋出兵北伐,问鼎元室,不到一年的时间便以破竹之势攻下大都,将元朝的中央政权赶出内地。当时的元室重臣多率领蒙古军民追随顺帝妥欢帖睦尔退往北方,继续与明朝对抗。但是,时隔不久,退往朔漠的不少蒙古贵族、官僚又一批一批地率众脱离元政权,南下归附明朝。这一历史现象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如蒙古人眷恋在中原的生活,明朝的军事征伐,蒙古贵族统治者的内部矛盾,朔漠地区的经济困难等,但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朱元璋采取了争取蒙古贵族,安抚蒙古人众的政策。而这一政策又具体地体现在明朝对蒙古人众的招抚、安置和使用上。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由台湾南海菩萨杂志社印行的《中国佛学(ChineseBuddhismJournal)》创刊号已于1998年10月15日正式发行。该期除发刊辞之外,计收论文20篇,作者多为国内著名佛学专家。其中与敦煌吐鲁番研究有关的论著有郝春文《唐后期五代敦煌僧尼的传习活动》、王素《高昌至西州时期的弥勒信仰》、方广 《读(瑜伽经)》、才吾加甫《天山南麓土尔扈特蒙古佛教寺庙》等。《中国佛学》创刊@白牛  相似文献   

16.
裕固族的东迁是一个漫长、反复的过程;明政府对各卫东迁部众的安置也经历了不断改变、调整、完善的过程。其中今金塔县境内的威虏、金塔寺、哥力哥什堡、东八里堡、白雁墩堡、察黑包堡、西八里堡、威远古城等地是其主要的安置地。在此生活期间,各今金塔县境今金塔县境除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外,还经营农业。但由于受到北境蒙古部落的侵扰,加之明政府民族政策的偏颇,这些人最终又从安置地回迁至肃州周边,没有起到“藩屏”作用,最终被王琼安置到了肃州南山及今明花地区,形成了后来裕固族住牧地态势。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孤独症儿童、青少年教育安置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教育安置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教育安置主要指诊断后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确立的接受各种教育和训练的形式,主要涉及安置对象、场所、适合度等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关系到国家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等。本研究以4—16岁孤独症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分为三组,4—7(不含)岁为学前组,7—13岁为儿童组、14—16岁为青少年组.后两组作为学龄期安置研究的重点。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学校管理、家长、教师、社区普通居民等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康熙年间,清朝政府史无前例地向活动于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土尔扈特部落派遣了使团,即后世所谓的“图理琛使团”。使团西使的动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土尔扈特加强联系是要因之一,但并非清政府的主旨。其终极目的在于诱使与之关系友好的土尔扈特部东归故土,以牵制沙俄与准噶尔部等敌对势力。  相似文献   

19.
土尔扈特汗国是从明末到清代中期,我国少数民族的一支先民在俄国势力范围内建立的一个国家。它的独特个性,使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史和外交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值得研究。近十几年里,国内史学界对这个汗国已经给予相当的注意,但研究还很粗略。例如关于清朝与土尔扈特汗国之间往来使者的活动,中外文献中留下的记载都很有限。这些支离破碎的资料在有关的许多论著中大都已经反复征引,一些学者还对其中某些事例以专文研讨,取得了可观的进展。但总的看来,这个问题的全貌还若明若暗,有待勾画;而有关的个别事件的意义,也只有在清晰而完…  相似文献   

20.
《蒙古秘史》作为记载蒙古民族源流与发展的典籍,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而书中记载了多位蒙古民族女性先祖的故事,更是为我们探究当时蒙古民族女性的地位以及生活状态提供了资料。《蒙古秘史》中,究竟记载了哪些女性,她们具有哪些特质以及她们的地位如何,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