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用以识坟。古代墓地多植松柏与梧桐,东汉仲长统《昌言》:“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坟。”如《乐府诗集·平陵东》:“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二、“丝桐”并称,指代乐器。梧桐,材白色,质轻而坚韧,可制琴瑟等乐器。汉代枚乘《七发》诗中所写“龙门之桐”就是为了证明梧桐宜制琴瑟。再如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自居易《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陆贽《晓过南宫闻太常清乐》:“烟霭遥迷  相似文献   

2.
一周渔璜(1665——1714),名起渭,以字行;一字桐野,号载公。贵州贵阳青岩骑龙(今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人。康熙33年(1694)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后历任侍读学士、顺天府学政、充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曾先后参与修撰《贵州通志》、《皇舆表》、《渊鉴类涵》、《康熙字典》。所作文章未编集,已散轶。其诗集编次,据郑珍(子尹)《书周渔璜先生桐野书屋图、后图康熙戊子作》诗,莫友芝(郘亭)《以周渔璜先生<桐野>、<回青>、<稼雨>诸集本与陈耀亭焕煃上舍授梓,(?)之十韵》诗和《重刊桐野集序》考之,基本情况是:  相似文献   

3.
唐诗中梧桐意象的家园意义十分鲜明,主要表现在梧桐易种易活,材质优良,又含祥瑞之意,古人常在庭院、井旁栽种,故成了诗人笔下实体家园的象征;梧桐具有高尚的君子品格,由梧桐制作而成的丝桐又有修身养性的重要功能.故诗人常在梧桐或丝桐上寄托精神、情志,梧桐成了诗人精神家因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1,(Z4):84-87
珙桐、油桐、泡桐、梧桐还有法桐,这么多桐!既然都叫"桐",那它们都是亲戚吧!桐们纷纷表示:"神马"亲戚,我跟其他桐都不熟……既然这样,我们就来让它们分别自报家门吧。梧桐:凤凰来仪,无此不栖  相似文献   

5.
近日翻阅湖南地方志,偶然发现朱熹的一首佚诗——《洞木山村舍》。诗曰: 梯云石蹬羊肠绕,转壑飞流白玉斜。一段轻烟春澹薄,数声鸡犬野人家。光绪《湖南通志》卷285艺文40金石26介绍《宋洞木山村舍诗碑》云:“《辰州府志泸溪杂识》:明崇祯初,浦市民间甃土地祠,掘地得碑,有洞木山村舍诗一首,为考亭朱文公所题。按公未尝至辰,不知由何得此诗。《嘉定(湖南)通志》按:此诗大全集未见。桐木山为辰州府城之主山,今隶沅陵。而浦市居沅陵、泸溪两界之地,故此刻《辰州府志泸溪杂识》载之,惟县志桐字作洞,未知孰是。”  相似文献   

6.
湖南永州东安九龙岩石刻存诗《古歌赠岩主喜公》,此诗流传已久,学者以往都将该诗作者著录为陶羽。经考辨,石刻上的“陶羽”可初步断定为“陶翁”的省笔,或者是“翁”字磨灭了“公”。陶翁即北宋诗人陶弼,字商翁。考辨陶弼与九龙岩的地域联系、诗刻的内容和写作时间等方面,可初步断定《古歌赠岩主喜公》为陶弼的佚诗。  相似文献   

7.
"西楼"一词在宋词中出现频率是比较高的,如李煜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晏几道《采桑子》"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眼偷匀",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足见诗家对西楼的钟情。可是"西楼"毕竟不是"岳阳楼"  相似文献   

8.
细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察觉到他在谈论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的"推"、"敲"二字时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从他书中出现的漏洞出发,结合《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推敲"的典故、"敲"字的合理之处、"推"、"敲"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敲"字比"推"字更具合理性,最终认定"敲"字仍然是原诗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命题形式2004年的命题形式有下列6种:●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一是要求直接分析所提供的关键字词,如浙江题要求分析“玉阶空伫立”中的“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二是要求找出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如福建题要考生在“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二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三是比较同一句诗在两种版本中出现的不同的字的优劣,如湖北题要求就“潮平两岸失”中的“失”与另一版本中的“阔”进行比较。●赏析诗句。如湖南题要求赏析《听邻家吹笙》绝句中的第4句“疑有碧桃千树花”;广西题要赏析《鹧鸪天》的最后两句“天涯岂是无归…  相似文献   

10.
游朝阳岩记     
永州朝阳岩石刻之名贤遗迹,不仅历宋元明清享有盛名,近代相承亦不乏景仰之人,如自民国五年至九年的五年间,已知有石刻七通,即民国五年零陵镇守使望云亭"何须大树"题榜,民国八年祁阳李馥、李明轩父子"兰亭故事"诗刻,民国八年桂军司令部卢澍邕《游朝阳岩》诗刻,民国八年原任甘肃都督黄钺"未逐渔舟去"诗刻,民国八年湖南督军行署徐崇立、刘善渥《朝阳岩记》,民国九年湘军刘岳锺"历代名贤此寄踪"诗刻,民国九年代任零陵镇守使萧昌炽"避地来幽谷"诗刻,迄今存于岩壁。与此同时,也有本地中学的学生,偶作游记,盘桓瞻仰。其中永州中学一年生秦骐所作《游朝阳岩记》,因为投稿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刊物《学生》杂志,刊登在第7卷第8号"学生文坛"栏目上,于1920年8月出版,从一个少年学生的眼中,记述了朝阳岩的优美景色与人文价值。可惜像这样记载本土风物的作品,现在所能见到的绝少。作者秦骐的生平事迹,也渺不知晓。因嘱彭二珂同学排录整理,旧文重刊,以享时人。  相似文献   

11.
拙岩位于零陵城北十余里滩沈家湘江西岸。明朝沈尧夫先生曾守拙林泉,隐居此地,题下篆刻"拙岩"二字,著有《拙岩集》。清光绪六年零陵人唐九龄先生重修拙岩,刻八景诗于石。《拙岩八景诗》的题材内容主要反映作者寄情山水、归隐林泉、超然自得、闲情逸趣的心境,呈现朴素自然、恬淡闲适的风格基调,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诗眼     
考点分析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就词性来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两句中,“凉”表面写“床凉”“天凉”,其实是写“心凉”,写心境的孤寂;“缺”表面写“树有缺口”,其实是写“人有缺憾”。“凉”“缺”二字弦外有音,一语双关,明则说此,暗则说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心中无限的落寞与无奈。  相似文献   

13.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2,(24):28-29
主持人龙吟:在一些经典的诗词中,往往能通过一字一词总览全貌,这便是"诗眼"。诗眼,是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抓住了它,就容易深入理解诗词的主旨。有时候,"诗眼"是作者偶然得之。有时候,"诗眼"是作者事先确立,这便是所谓的"一字立骨"。诗法指津"一字立骨",也称"一字经纬",是古典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所谓"一字立骨",具体说来,即以某个核心字词(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愁"字)或关键短语(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伤离别")作为诗词作品立意的根本,使之成为整篇诗词布局谋篇的枢纽,该篇诗词的整体内容均受这一字的制约与驾驭,主旨的表达就显得更为鲜明而集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索唐宋文学中异彩纷呈的梧桐意象,以桐雨、桐影、半死桐、井桐等梧桐四大意象为依托,希望能够解开唐宋文学中梧桐意象的奥秘,并以此探究唐宋士人深厚的梧桐情结,为梧桐意象的探索注入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思"字有虚词、实词之分,对诗义、诗韵起了重要作用。在语法层面上对应着三种此类功能:动词、名词、助词。通过描写"思"在《诗经》中的句法分布,结合《诗经》中"思"字出现的语境、诗句的意义、诗的特点及韵脚等,分析"思"字的词性及意义,并分别例举说明以帮助对《诗经》本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一、概说《秦泰山刻石》,又称《秦碣》、《李斯小篆碑》,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现存泰山岱庙东御座院碑亭内,为泰山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记载现存最早的刻石。据宋刘跂《秦篆谱·序》记载,原刻铭文22行,满行12字,凡刻222字(其中大夫二字合为一字),字径6.1厘米。前12行为始皇刻辞,计144字;后10行为二世诏书,计78字(其中大夫二字合为一字),相传为  相似文献   

17.
浅谈"诗眼"     
写诗有"诗眼",填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是指一句或一首诗词中最精炼传神、使全首诗词更生动形象、更富有生气的一个或几个字.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说,"片言而明百义,坐地而驭万里",说明了锤炼诗眼的重要.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淡"、"滴"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是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蝉的清拔,蝉的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  相似文献   

19.
一、《乌夜啼》——以离合体为词中古诗中有离合体,是一种韵文的字谜,除了整齐的诗行和谐调的韵脚,确很难称其为诗。《艺文类聚》五十六载有孔融以下十三首,我们即举孔融的《离合郡姓名字诗》为例: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渔”字去水旁,离出“鱼”字);与旹(时)进止,出行施张(“旹”字去(?),离出“日”字,与前句鱼字合成“鲁”。(以下类推,全诗用此法离合出“鲁国孔融文举”六字,略。)  相似文献   

20.
史晨碑     
<正>东汉隶书。此碑为并刻于一石的两碑。又称《史晨前后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立,隶书。前后是以碑之正刻、碑之阴刻而分。碑正刻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世称《史晨前碑》。碑阴刻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世称《史晨后碑》,碑立于山东曲阜孔庙。内容为记载当时尊孔、祭孔活动史实。因补垣通沟工程,立市种梓事务,置守吏等乃次第进行,非一时之活动,故在《后碑》"史君飨"三字后至末字前后之差别较大,但两碑笔致皆出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