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3年3月23日,笔者在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名师成长课堂展示研讨会上,观摩了刘恩樵老师的研讨课《柳叶儿》。这节课的基本流程如下:(1)教师朗读文本,学生听读。(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话题——"你觉得,在《柳叶儿》中作者对‘那年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课堂得出结论——"文本中的‘苦’、‘乐’、‘涩’可以概括作者对‘那年月’的感受"。(3)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活动一:引  相似文献   

2.
《写作品梗概》的习作教学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对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梗概的特点,习得作品梗概的写作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理解‘梗概’含义—明确‘梗概’意义—例学‘梗概’写法—欣赏‘梗概’范作"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知道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和怎样改,从而掌握写作品梗概的基本方法,并获得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强重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才能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加强朗读指导,努力达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范读引导,读中‘激’情""评读,促进发展""寻机点染,读中品‘韵’""演读与感悟体验""情感朗读"这几个方面对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语文写作的启蒙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语文习作提出以下阶段性标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习作;在实践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易于动脑,乐于表达"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实情感。探讨了怎样在三年级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结合三年级教材进行习作的教学实践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干将莫邪》选自《搜神记》,被选入沪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小说讲述了干将为楚王铸剑,被楚王所杀,其子赤在侠客帮助下为父报仇的故事。七年级学生在教材中首次接触"志怪小说",文中大量荒诞的情节、大胆的想象与奇特的夸张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作者为何要将其写得如此之"怪"又是学生不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语文教师》2014年第1期刊载了王兴华老师《别忽视非重点内容中的"秘妙"》一文。王老师提出,"我们在关注重点、难点的同时,还要对非重点内容给予必要的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隐含在非重点内容中的‘秘妙’。这样,学生才会炼就一双发现非重点内容中文本秘妙的‘慧眼’,进而成长为善于表达的写作‘妙手’"。细细揣摩,觉得王老师的观点中隐含着不当之处,似乎有"有什么教什么"的嫌疑,这也是目前不少老师存在的问题,他们一味挖掘文本中的知识点、训练点、能力点,"挖"到了就当"宝"一样"给"学生,而不管学生是否"需要",是否  相似文献   

7.
<正>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建议是:教师要围绕"周恩来为什么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这一问题,抓住"洋人轧死中国人,中国巡警反而训斥中国人"这一重点段,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对比点讨论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我在备课之前没有参考《教师教学用书》,而是反复研读文本之后,确定的研讨问题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因此,从一年级起,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儿童朗读的兴趣。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朗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让学生习得"深厚的传统文化",扎好"中国人的根",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古诗三首》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写互动和适度拓展等策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统编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三年级上册就安排了文言文《司马光》,让学生更早接触中国经典文学。教学中,教师可遵循"朗读求实,阶梯上升;形式求趣,‘不求甚解’;学法求活,适度渗透"三个准则,开展教学,以实现激趣为先,依学而教的文言文起步教学。  相似文献   

11.
正《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结论"能平均分成3份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要每份尽可能接近,每份多‘1’或少‘1’是保证找到次品次数是最少的。",很多教师在教学本节内容时,都会感到学生在理解这一结论时很困难。于是,我们在借助天平"找次品"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该问题进行了的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  相似文献   

13.
《孙权劝学》一文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被编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在"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教师教学用书》对设题目的说明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在"整体把握"部分,《教师教学用书》有这样的阐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见,教材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诗歌教学日益成为中学语文教改的一个重点,但现代诗歌教学往往存在着"老师讲不通,学生学不明"的问题。如何提高现代诗歌的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读——反复吟诵朱自清先生在《诵读与诗》中指出:"‘读’原是‘抽绎意蕴’的意思,默读只是‘玩索义蕴’的工作做得好,只有朗诵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当然,诵读不是简单反复的无目的吟诵,在吟诵过程中,教师应运用适合教学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有关的朗读技巧,利用诵读具有的移情  相似文献   

15.
黄丹青 《家长》2023,(21):125-12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文字的过程,强调脑、耳、口、眼的协同,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读得流利、正确、富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流利、正确、富有感情,这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低段学生的朗读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小学语文低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现状,  相似文献   

16.
"天梯云游"是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配套教材——《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指导用书"有理数"一章中的一个探究性活动课题.本节课学生经历了"根据‘天梯’,写出算式"、"自制‘天梯’,代值计算"、"根据要求,设计‘天梯’"3个活动过程.从中体会到了"正向"和"逆向"两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巩固了有理数混合运算,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本节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这些事我来做》一课的第二课时,内容为本课的最后一个板块——"与家务活‘签约’"。教材围绕"家务小能手"称号引导学生了解、明确自己需要学做哪些家务,这部分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家务劳动能力的不足,明确学习的方向。教材中的"家务承诺书"十分契合"与家务活‘签约’"这一话题名称,意在通过签约的形式让学生增强参与家务的责任感,形成坚持不懈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陈翎  赵飞 《贵州教育》2013,(2):33-35
全国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已经落下帷幕。活动中赵飞执教的五年级下册略读课文《刷子李》,得到了与会老师的热议。"来自贵阳的赵飞老师执教《刷子李》一课,他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导读,明确学习要求;再自主阅读勾画出重点词句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接着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侧面烘托、细节刻画的精妙之处,抓住曹小三的态度变化‘半信半疑——相信——不信——完全相信’,体会文章‘一波三折’的表达方式;最后借势补充《泥人张》片段阅读以及推荐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引导学生体会文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其表达效果”,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教科书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的提示语,在这方面有很明确的导引。有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的提示语,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中“‘冒’字用得真好”,三年级下册《争吵》中“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  相似文献   

20.
正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教学思想,挖掘教材中对教师有引导,对学生有启发的信息,以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面世,2012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首次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新面貌.本文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情境问题出发,通过新旧教材内容的对比,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对教材情境处理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