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宪宗元和九年八月,吴元济据淮西反,诸将讨伐,历久无功。元和十二年八月,以宰相裴度前往督师,唐、随、邓节度使李愬以精骑乘虚入蔡,擒吴元济,淮西平。群臣清刻石纪功,韩愈奉诏撰《平淮西碑》(以下简称韩碑)。《韩碑》甫立,即遭诬陷,宪宗乃诏令磨去,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以下简称段碑)。此一磨碑事件,历来文士争论不休,大都置当时政治斗争要害于不顾,以为韩愈秉笔不公,乃挟个人恩怨抑扬失当之所致。  相似文献   

2.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宜抓住生字难词,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对于某些陌生的或关键性的字、词,可通过文字源流的简介,讲清字词的含义,既形象、生动,又印象深刻。讲授司马光的《李愬雪夜入蔡州》一文时,有的学生提问:“入蔡州取吴元济”为什么用“取”?  相似文献   

3.
《李愬雪夜入蔡州》,现行统编教材是节选的。教者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节选的文字,而且很有必要读读原文。李愬袭取蔡州,一共花了几天时间?从急行军到活捉吴元济,是不是“只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战斗从‘四鼓’到‘哺时’”,是不是只有“短短十二、三小时”?这些,都不能单凭节选课文就事论事,而应从原文中仔细研究,获得正确的答案。这篇课文,记叙李愬这次用兵的经过,是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十月间的事。课文原文(《资  相似文献   

4.
张元济先生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一八六七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从他的九世祖起,每一代都有著作问世.张元济的父亲张森玉,历任广东省惠东、陵水等知县,因此张元济的幼年是在广东度过的.十二岁时,因父亲病故,随母返回故乡海盐县.张元济从小受家学熏陶,读书勤奋,因此他在一八八六年中了秀才,一八八九年中举,一八九二年中进士后,即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改为刑部主事,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张元济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张元济受到“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2005,(4):F003-F003
元济高级中学创办于1997年,以我国出版界巨擘、名教育家、商务印书馆创始人、海盐籍先贤张元济先生的名字命名,以“扬元济精神,纳百川名流,树元高特色,育世纪英才,创华夏名校”为办学目标,现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先后获得了“嘉兴市教科研基地”“嘉兴市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活动先进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6.
平淮西是唐中期统一事业中一次重大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宰相裴度起了很大的作用。史载“勳洋考功,无先与度”。但是,史学界有的同志在评论淮西之战时,往往对裴度的作用估计不足,为此,本文拟对裴度在平淮西中的作用进行一些探讨,以补不足。一在平淮西的战争中,裴度内反妥协,外抗藩镇,始终坚持讨伐的主张,起到了捍卫平淮西战争的作用。唐朝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宦官、朋党、藩镇这三股势力为了  相似文献   

7.
张元济(1867-1959),戊戌变法的参加者,著名的出版家和版本目录学家. 胡适(1891-196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难者”,26岁成为名教授的年轻学者. 两代学人,互相敬慕,成了忘年之交.30年间,交往不绝.张元济是胡适“老辈朋友”里重要的一位,胡适则是张元济所敬重的晚辈学者之一.现存二人来往的书札就有91封之多.张元济致胡适,65封;胡适致张元济,27封.笔者得有机缘读到这批珍贵史料,不揣谫陋,愿就此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中的古典诗歌鉴赏题中出现了这样一首诗:“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中唐时期文经武纬德馨的裴度(公元765年—839年),这首诗题为《溪居》,是裴度晚年退居洛阳时所作,全诗写得清新自然,是典型的隐逸诗。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进士。据说这一年裴度赴京赶考前,在洛阳请相面先生相面,先生看他其貌不扬,身材瘦小,很不入相,就说他这副  相似文献   

9.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是中唐时期与孟郊齐名的“苦吟诗人”,历史上素有“孟寒岛瘦”的称誉。《题兴化寺园亭》作为贾岛绝句中的名篇,体现了这一特色。“破却千家作一池,不种桃李种蔷薇。”诗的开篇,先写出园亭的规模、景致。兴化寺园亭原是中唐时期裴度的私家园林。裴度历仕宪、穆、敬、文四朝,官至极品,  相似文献   

10.
裴度、元稹交恶是中唐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二人由关系相对融洽到关系恶化再到长庆期间矛盾公开化,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中唐错综复杂矛盾的一个交织点。个人恩怨是矛盾的起点,其背后由于各自所属利益集团不同而导致的政治见解的差别是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其中,裴度与元稹所代表的翰林学士集团之间的矛盾,以裴度为代表的主张削藩的力量与以皇帝为代表的“妥协派”之间的矛盾以及以裴度作为资深政治家与元稹所代表的文士之间的矛盾,是矛盾的焦点。裴度与元稹的矛盾对中唐文学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黄侃立“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之定义始,开拓训诂学实用功能的议题已经提出。为了将传统训诂学从主要作解经之用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实现以训诂为一切古文献语言解释工具的“广训诂学”的理想,学术界前辈亲作示范,徐复先生解《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之“兰”,殷孟伦先生解唐代碎叶城之地理位置,都是高论卓见。已故陆宗达先生在其《训诂简论》一书中还特把“训诂的运用”专立为一章,以向学界强调训诂之实用意义。凡我国古代之文献资料,若遇有语言上的疑难隔膜,只要以训诂为手段解之,总可获得解决。本文试以训诂与语文教学为题对训诂的实用功能,谈一些自己的肤浅认识。 大、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某些词语的争议,不从训诂入手,简直无法解决,如《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句,一般都解释为:靠近城边有一片养鹅鸭的池塘,李愬派人去把鹅鸭打得乱叫,来掩盖人马行动的声音。”有人对此提出疑问,说鹅鸭是家禽,怎么会散放在池塘中过寒冬之夜?又说当时吴元济割蔡州,“民苦饥,相与四溃”(《新唐书·吴元济传》),当地已无百姓,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的鹅鸭家禽散放于池塘之中?再说,李愬的军队  相似文献   

12.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13.
面孔     
■张元济:重视职业教育的出版家张元济被称为中国出版第一人,在他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完成了从印刷工厂到出版巨子的蜕变而商务印书馆的成功又与张元济对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密不可分张元济为官时就认为中国必须要进行维新,要普及教育1897年,他与工部主事夏偕复、内阁中  相似文献   

14.
今苏浙皖交界地区,商末为荆蛮(“楚越之界”、“吴越之界”),其著名地名即“句吴”,其俗“文身断发”;时泰伯奔此,从而“归之千余家”。说明当时居此之氏族众多,但却以此而自号“吴”(《史记》),这也就是“吴”有代表性,不同于所谓“泗  相似文献   

15.
“第二届全国十大女杰”——上海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教授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由衷地说:“追求卓越是我或长中的每个阶段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他出身于官宦书香世家。海盐张氏在明代就是一个望族,他的十世祖奇龄,是万历31年(1603)举人,曾主讲虎林书院,学者称他为大白先生。对张元济影响最大的是九世祖螺浮,他在京师做官时直言敢谏。清朝入关之始,对汉族每多岐视,他抗颜上疏,称“刑部审鞠录供,不宜但凭满官执笔”;同时,奏请不许满洲贵族再圈占民地。九世祖的立朝大节为张元济所称道。  相似文献   

17.
张元济是现代出版业之父。本文试以搜访和求购丰赡的善本书资源、精校精勘的为人作嫁襟怀、坚实的出版步履三个方面为切入点,以张元济对古籍的整理为视角,探讨张元济对古籍整理的贡献。在出版产业化的今天,研究张元济对古籍整理的贡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处理品     
泥鳅巷的吴老爹早年丧母、中年丧妻,人生的三大不幸他就碰上了“二大”。但街坊上的人都认为,吴老爹虽未碰上“晚年丧子”这最后一个不幸,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部学术专集.但是它和某些“小文化”研究成果大不相同.它以其新的观念、新的追求、丰富的内涵而引人.作为无锡吴学研究所(靠吴文化公园)首次单独出版的学术专集,即《吴学研究专辑》的第一辑,这本书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大文化”学术观点.自三十年代卫聚贤先生倡导“吴越文化”研究以来,吴文化研究都集中在对先秦吴国起源至亡国一段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上(即所谓的“小文化”).应该说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是不小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这一传统观点显出了明显的局限性.这就是吴文化公园诞生引出的一段风波,有些学者对它展示吴地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吴文化”旗号提出了异议,认为吴文化是不朽的,但不能说是“悠悠”的(公园所在路段公路悬有“悠悠吴文化”巨幅字牌).公园主任(也是创始人之一)高燮初意识到,要把公园建好并发展吴地的文化及至各项建设事业,必须突破“小文化”的学术观念.这正是他在学术界友人支持下成立(1991年)的吴学研究所的追求,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书中开宗明义第一个专栏“吴学论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认为: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元稹作《连昌官词》,呼吁“努力庙谟休用兵”,是12年前同白居易应制举时所持“销兵”说的继续;“休兵”说同于唐穆宗初期宰相萧、段文昌的“消兵”说,元稹因而得志于朝;与主战派裴度政见对立,故又受到攻击并遭贬;“消兵”说导致朝廷再失河朔。陈说不确。白、萧、段的“消兵”说,指天下军队逃、死不补,自然减员。元稹从无这种主张,所说“销兵革”,指朝廷推诚于下,推敬于外,化解矛盾,消除战争,核实军籍,农战相兼。元稹一向主张并参与镇压藩镇叛乱,“努力庙谟休用兵”,是盼望最终太平,不再用兵,这同裴度完全一致。元稹见重于穆宗,并非由于“休兵”说,而是由于文才学识;遭裴度等忌恨并因而遭贬,也非由于“休兵”说,而是由于勾结宦官,谋取私利。朝廷再失河朔,不是“消兵”说所致,旧史已讲到物资供应、宦官监军、指挥管理、宰相才干和朝廷遥控五方面因素,还应考虑河朔地区特殊文化背景。元稹“休兵”说不同于萧、段“消兵”说,即便再失河朔是“消兵”说所致,也与元稹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