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倡"就业教育"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的就业环境比较宽松,毕业生都有业可就;或社会就业形势虽然紧张,但这种紧张局势不是由于就业岗位不足引起的,而是由结构性矛盾引起的.片面强调"就业教育"会使学校工作偏离了人才培养这个重心,并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缺失、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能力变差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众多关注,而培养岗位能力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键.作为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与社会需求脱钩的缺陷,需要进行改革和优化.本文分析了岗位能力,构建了岗位能力导向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希望能对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通过强化岗位能力培养,夯实高职学生就业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大众化就业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势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社会发展、职业岗位变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正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众化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杨端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22(1):123-123,128
失业是与"在业"、"就业"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劳动年龄范围内,有就业能力且要求就业的劳动者没有就业机会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失业者仅限于依据有关法规和政策应当保障其就业的公民;第二,失业必须是处在未能实现就业的状态,既包括从未获得就业岗位;也包括失去原有的就业岗位后,未获得新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5.
杨晓霞 《文教资料》2012,(3):193-194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创业是有效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创业可以为社会创造多个就业岗位,形成"一人创造一群岗位"的就业模式。所以,要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业意识,高校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社会各个层次也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创业成功率。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为国家培养高技能银领人才、居功甚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有了较大提高.但其所培养的高职毕业生由于就业能力不足而出现的人找岗位和岗位找人的"就业鸿沟"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为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意义就显得十分显著.通过对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剖析,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其清晰职业发展远景,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充分满足社会求才,学生成才、高职院校育才三方面的共同需要.  相似文献   

7.
消除认识误区积极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一、怎样理解"就业难"? 1.要正确认识"就业难"的概念 大学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劳动力供给的组成部分.按照市场经济的观点来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组成部分超出实际社会需求,呈现"过剩".这里设定的条件是把大学毕业生的文凭与社会需求的一定岗位"等值"起来,即社会有着固定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岗位,大学毕业生也只能到这些岗位工作,不考虑大学毕业生去竞争与文凭不相等的其他社会岗位的"弹性".二是大学生毕业时不能全部进入就业岗位,在一定时期出现就业困难.这里设定的条件是:第一,社会将所有的岗位对大学毕业生开放,社会实际也存在着与大学文凭相适应的岗位需求,但由于体制和机制因素,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渠道有障碍;第二,社会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科类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接,专业对口寻求工作岗位出现难度.第三,一些大学毕业生主观上认为岗位对自身文凭"价值"不适合,或过于强调专业对口,选择"待业"或继续学习,以寻求更好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8.
教育过度与我国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我国现阶段研究生的"教育过度"并不是教育总量上的过度,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过度"现象确实存在,就业难成为研究生面临的重要问题.造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过度"现象的原因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生大幅度扩招和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研究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高校人才培养制度与市场经济不配套等.要改变研究生就业现状,需要研究生、高校、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由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陈承欢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软件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题批准号:XJK06AZC009),日前通过了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公报如下: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构建适应软件行业的岗位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模块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满足软件专业学生就业多样化、多层次的就业需求. (2)分析和界定高职软件专业的就业范围、就业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目标,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胜任一个岗位,适应一群岗位"的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10.
就业导向是学校教育中以满足社会用人需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要求并能够在从业岗位中获得稳定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趋向.就业导向强调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满足行业用人需求,最终满足学生就业、成才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淘汰,一定时期的社会的岗位需求是一定的.当毕业生数量和结构严重偏离它时,毕业生就业问题难就会越严重,这是市场经济运行不可避免的.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就业政策、社会、高校、家庭和毕业生自身等因素.但从高校角度来讲,应该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因素上多加考虑.  相似文献   

12.
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拓展能力本位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向阳 《职教论坛》2005,(31):55-57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教育,衡量职业学校质量的标志就是其毕业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制订科学实用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等途径,努力拓展能力本位教育,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更新观念,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我校始终坚持社会需求就是职教办学根本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职教特色,以强化技能为重点,以全面育人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根据市场设专业,按照岗位育人才,围绕主导产业调整专业设置,围绕岗位要求调整教学内容,立足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一线劳动者.我们积极实行三个创新:一是办学思想创新,牢固树立面向社会,主动服务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教育,衡量职业学校质量的标志就是其毕业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制订科学实用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等途径,努力拓展能力本位教育,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职教育的三个"零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目标,必须使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零距离",使课程设置与岗位群需要"零距离",使毕业生素质与岗位要求"零距离"。  相似文献   

16.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原来的包分配转向竞争择业,双向选择。引起高校内部教学的改革和就业观念的变化,学校由常规习惯教育转向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学校由原用人单位上门要人,转向学校主动建立就业基地,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学生由原来的上师范院校就等于终身就业转向强内功,发展自己,主动竞争岗位,或自主创业,主动解决社会就业岗位。这是新兴就业带来的学校改革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生机。学生从单一的中学就业转向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将有近千万名大学生竞争就业岗位,而提供的岗位数量却出现萎缩,高等教育沦为求职教育,"教"与"需"的偏离,"学"与"用"的失衡,导致高校出现了较多的"厌学"、"抄袭"、"作弊"等不正常现象.时代呼吁教师立足社会、潜心钻研、扎实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竞争力的实用人才.文章阐述了我国高校当前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黄炎培"乐业"思想对提升高职就业质量具有三个方面的启示:其一,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专业对口率是乐业的基本条件;其二,强化职业道德,提高岗位稳定率是乐业的重要保证;其三,开展创业教育,提升自主创业的学生数量是乐业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大幅度提高,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探寻当前大学生就业取向心理影响,并提出建议。以期大学生能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对岗位、薪酬、区域等做出理性的选择,同时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理念、就业教育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适应岗位需求的"找工作"者,更需要通过创业开发新就业岗位的"造工作"者.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鉴于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成为教育的时代命题,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选择如何体现针对性、适应性、独特性和实效性,本文结合调查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