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建邡 《学周刊C版》2011,(4):200-200
子规,俗称杜鹃,又称布谷鸟。在占代,子规染上了极为丰富的人文色彩。相传杜鹃为蜀帝杜字的魂魄所化,因而夜鸣不已,声音凄切。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杜鹃这一意象抒写悲苦哀怨之情。如杜甫《子规》诗言:“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宋代陈亮《水龙吟》词云:“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瘦鹃是值得一提的人物。作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其哀情小说曾畅销一时。而他的散文则吸取了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精髓,文笔清新恬淡,意境隽永含蓄,引经据典,学识渊博,情趣雅致,其成就远胜于小说。《杜鹃枝上杜鹃啼》堪称其晚年散文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黄杜鹃》是当代诗人宫玺所作的一篇情致盎然、意蕴丰富、构思精巧、文笔清新的散文。作者巧借三色杜鹃来品味现实人生,小中见大,富有哲理。首先,作者通过先抑后扬、以抑写扬的手法,将黄杜鹃与紫杜鹃、白杜鹃进行了层层的对比:一比黄杜鹃与紫杜鹃,白杜鹃的花色容颜;二比朋友们对紫杜鹃、白杜鹃与对黄杜鹃的态度;三比黄杜鹃的过去与现在。在这鲜明的反差、对比之中,作者巧借他物言己志,尽抒褒贬之情,使黄杜鹃的品格更为鲜明突出,曲折委婉而又充分表达了对黄杜鹃的赞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鉴赏中,一些饱含深情、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柳"(2002年高考全国卷中对"折柳"寓意的考查:"柳"者,留也。寓有惜别怀远之意)、"雁"(2003年高考春季卷中--韦应物的《闻雁》与赵嘏的《寒塘》为何都写到了"雁":鸿雁传书,表达怀人怀乡之情)、"杜鹃"(2004年一高考卷中鉴赏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问词中"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啼血,传递游子思乡的哀切之情),此外还有"月"(约)、"长  相似文献   

5.
曾经徜徉于《诗经》朴实自然的文风里,朴素的文字和着明快的节拍直抒胸臆,入耳人心,这是一种朗丽润泽的格调,简单、朴实而美妙。我们似乎能感觉到那个时代民众生活的姿态,不事雕琢,敢于追求,吐露直情,其朴素的言辞、朴实的情怀犹如亘古不变的自然山水流淌着最原始、最真挚的动人情感。如“蒹葭苍苍,  相似文献   

6.
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在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我以为杜鹃叫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这句话是值得深思的。想当年,作者以“瘦鹃”为名,钟情于花鸟风月,沉湎于哀情凄艳,潜心于“鸳鸯蝴蝶”派作品创作.为什么老来却一改初衷呢?如果作者仅仅想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情感上的超脱,那就未免有失风雅。因为文中总是不经意地流露着一股淡淡的凉意。所以,这句话的底蕴应该是作者对中国文化意象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杜鹃一词有多种内涵,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并没有“杜鹃啼血”之义,二者性质有异,一为古蜀神话传说,一为自然现象。李贺“杜鹃口血”也不含有杜鹃“不如归去”的唐后摹音之义。  相似文献   

8.
2000年,可谓中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大年。这一年,全国普遍推行新教材和大纲,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新老教材的不同,不仅体现在篇目的更换与保留、编制体例的变化、口语交际课的名分界定等方面,重视人文熏陶也是一显著特点。新大纲对语文学习的指导,亦有大改动,如“文化品位”一说被提到相当高的地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杜鹃枝上杜鹃啼》、《胡同文化》两篇文章的选入,正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体现。下面结合这两篇文章谈谈我对文化小品文教学的认识。一、《杜鹃枝上杜鹃啼》1、关于文体定位…  相似文献   

9.
《君子于役》作为《诗经》中思妇题材的优秀篇目,其魅力在于以一瞬表现永恒;取景典型、移情于景;语句朴素而内蕴丰厚。对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时期抒写相思离别之情的民歌和人诗、唐朝的春怨闺情诗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维民 《师道》2003,(10):25-2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今年秋季投入使用,高一年级第一册课本第一单元编入了周瘦鹃《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读来兴味盎然。试教下来,感到《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的分析有值得商榷之处。特写此文,为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出点力。课文5个自然段,明断实连,浑然一体,处处表达着作者一生品味杜鹃的生活体验,展示了作者雍容旷达的情怀。第1段的中心是个“缘”字,着笔于“瘦鹃”笔名的来历及含义。“鹃而啼瘦,其悲哀可知”,当时的周先生写哀情小说,悲哀自不待言。以鹃为名,是自况,也道出45年前与杜鹃的密切关系和对杜鹃的最初…  相似文献   

11.
静寂的夜晚,融融的灯光里,一卷在手,心,在真挚而朴素的文字里穿行。《爱的教育》,以一种平实而细腻的笔触为我呈现了一个温馨唯美的世界: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默默沉浸于无数平凡而温暖的细节,不时释卷,泪湿双目。  相似文献   

12.
刘浩 《文教资料》2011,(12):15-16
归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其极富特色的叙事抒情散文,善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之情。本文对其《项脊轩志》进行解读,分结构"关"情、细节"凸"情、质朴"增"情、叠词"助"情四部分对文章所蕴之情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读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深深地陷入薛老师朴素、真实的教育理念中不能自拔,朴素真实中显现的是薛老师朴实的爱生之情、诙谐的教学智慧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品味薛老师的《给我一个班,  相似文献   

14.
《记金华的双龙洞》达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他用准确朴素的语言,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游览途中的美丽风光和双龙洞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祖国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以读为基础,层次读文,解读文本,进行课文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一)毛岸青、邵华同志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是一篇即景抒情、联想丰富、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文章以诗一样凝炼、形象的语言和壮美的意境,抒发了热爱韶山红杜鹃的革命深情,  相似文献   

16.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传统课文,选自作家王鲁彦的《故乡的杨梅》一文。课文节选的是写杨梅形、色、味的三段话。原文是一篇怀念故乡的真情散文。作者把杨梅作为寄托乡情的一种佳果美食来介绍,文笔朴素生动,活泼多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7.
李勇 《福建教育》2007,(6):62-62
心灵主要是一个动词,它意味着我们自觉而明确地处理所在情境的所有方式。 ——杜威:《作为经验的艺术》 这是一本普通的一线教师的心灵随笔,朴素的装祯、朴素的文字、朴素的思考、朴素的困惑、朴素的挣扎和质疑……  相似文献   

18.
《锄禾》(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是一首古诗。诗人用朴素而生动的语言,概括地描绘了农民在田间锄禾的辛苦情景,表达了对农民的怜悯之心,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人常用杜鹃意象来寄托他们的思乡、思故国之情。文天祥诗歌中杜鹃意象使用的阶段性差异,可折射出诗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心路历程的波折。  相似文献   

20.
《杜鹃枝上杜鹃啼》一,大家都认为它“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的思想感情。但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相关的资料都未能解说透彻,或是讳莫如深,或是隔靴搔痒。鉴于此,笔不揣冒昧,试为解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