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月8日晚,我以金马奖初选评审委员的身份坐在台下评审席欣赏第44届金马奖颁奖典礼。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是美国电影兴起并称霸世界的世纪,21世纪则是亚洲电影崛起并取代美国电影世界霸主地位的世纪。这一过程,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均可发现明显的症候。特别是,从电影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的变化来看,美国电影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从根本上被动摇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于美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是对美国精神、美国文化和美国形象的重创和损毁。在电影方面已有表现。种种迹象表明,华语电影正在成为并将继续充当亚洲电影崛起的先锋和领跑者角色。  相似文献   

3.
李岚 《视听界》2007,(6):48-50
“加油站”——院线 李岚:在西方发达国家,电影产品的生产、制作、营销等各个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价值链条。从上海电影集团的经验来看,您认为该如何加强中国电影产业价值链建设?  相似文献   

4.
当前两岸三地跨境合拍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一种重要制作方式,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三地电影越来越紧密的融合更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格局和观念,呈现出"华语片"的未来大趋势。在这种格局下,台湾部分电影自《海角七号》后仍然与内地电影保持一定的疏离,一方面叙事模式有别于以往的台湾电影"曲高和寡"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坚持台湾在地文化,保持创作的自由度、文化主体性,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新局面,成为亚洲电影的一股新势力。文章将这部分电影放置整个华语电影大格局下,探讨其特殊的品格,从而展现出它是如何成功地征服台湾观众,占有台湾市场的。  相似文献   

5.
陈静 《报刊之友》2014,(9):93-94
在日渐繁盛的华语电影的今天,儿童电影却是电影当中的短腿将军,本文将从早期华语儿童电影的特征谈起,以《草房子》为例,探索新时期儿童电影的特征,在分析视听语言已有进步的基础上,指出华语儿童电影更应该回归儿童最本真的童心,让大人成为孩子的配角,并且呼吁国家广电总局给予儿童电影更多的支持,制作团队应该具有精品意识以及编剧导演应该从本土特色出发等方面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华语儿童电影,以期对其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吕弘彦 《东南传播》2021,(12):63-66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  相似文献   

7.
电影全球化正在改变现有的电影传播秩序,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通过全球化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遍全球.面对好莱坞的气势汹汹,华语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开展对话,不能采取完全对立的模式,而应以“和而不同”为准则,发掘自身的文化品格,在与好莱坞的对话与交流互动中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8.
在日渐繁盛的华语电影的今天,儿童电影却是电影当中的短腿将军,本文将从早期华语儿童电影的特征谈起,以《草房子》为例,探索新时期儿童电影的特征,在分析视听语言已有进步的基础上,指出华语儿童电影更应该回归儿童最本真的童心,让大人成为孩子的配角,并且呼吁国家广电总局给予儿童电影更多的支持,制作团队应该具有精品意识以及编剧导演应该从本土特色出发等方面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华语儿童电影,以期对其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如果单看入围戛纳的选片,在评审团的成员以及最终的奖项归属上,会给人“亚洲影片崛起了”的第一印象。而这种印象有可能只是戛纳组委会特意制造的“错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华语电影上海电影题材中的"外来进入者"叙述视角为研究切入点,按照1920-1966年大陆电影中的"外来进入者"与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表述;香港电影对上海的都市传奇与乱世想象;寻根之旅、跨国叙述、怀旧情调与作为"外来进入者"的当下叙述策略等几个部分对华语电影创作中的上海多样化表述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上海本土电影创作提出了期望。  相似文献   

11.
合拍片并不是一个新近发明的概念,但与它相关的问题却构成了当下中国电影学术共同体内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合拍片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合拍片"重新整合华语地区的电影资源,构建起全新的华语电影版图,重构全球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想象。  相似文献   

12.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次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认证,被归于A类即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已举办第10届,历经10届,在国际范围却应者寥寥,虽有不少知名影人赏脸前来,却多为了推销新电影,或顺便旅游观光,极少冲着电影节本身而来。 作为中国内地电影行业最重大的国际性盛会,何以历经10届依然在苦苦找寻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有着相似背景和“届龄”的韩国釜山电影节,至今年秋是第12届,它如今已经成为亚洲影响力规模最大的电影节。两者之间,不同的是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陈静 《声屏世界》2014,(12):37-39
<正>从1905年《定军山》开始,华语电影已经走过百年历史。在这段时间里,电影虽然是一门新兴艺术,但在各门艺术已成熟的前提下,华语电影发展极为繁荣,使得中国电影人开始探索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在华语电影走过萌芽、发展、高潮之时,我们更应该反思当下华语电影出现的各种现象,梳理当下华语电影的特征,为其发展总结经验教训。形式>内容(《小时代》《云水谣》)  相似文献   

14.
看板     
章子怡获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在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上,章子怡获颁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大奖。她在获奖感言中称,这个奖项对她来说很重,自己很激动,艺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5.
黄文杰便是这样的一位观影者,与其讲他擅写影评,不如说他对电影始终把握在热情与冷静之间的特殊态度更打动人。他的新书《陷落的电影江湖》将电影比作江湖,关注的是当下文艺青年渐渐失去兴趣的华语片领域。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21世纪是文化竞争的时代,文化产业作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而电影产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感召力与文化影响力。同时,由于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品牌战略时代,构建文化品牌、走品牌建设之路,已然成为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发展中的共识,而华语电影产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牌建设作为华语电影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举措亦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相似文献   

18.
从 1994 年女导演库拉·卡穆拉蒂打破 坚冰,拍摄出古装喜剧电影《巴西公主》以来,巴西电影再度死灰复燃,而且近年来在国际影坛上愈发有燎原之势。与此前曾经笑傲各大电影节的伊朗电影不同,巴西电影在主题、风格上更具多样性,影像语言华丽多姿,虽然也秉承了人道主义的艺术理念,但为电影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色情、暴力场景却也并不刻意排斥在电影创作之外。《巴西公主》1994  导演:库拉·卡穆拉蒂 巴西电影沉寂十年之后的第一部开山之作,以喜剧风格表现巴西从葡萄牙殖民地脱身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历史进程。女导演库拉·卡穆拉蒂作为巴西新电…  相似文献   

19.
于文夫 《现代传播》2022,(7):112-118
华语电影美学理论的本土化建构,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研究资源、时代使命、本体形塑要求其立足本土建构话语体系和思考模式。在新时代的发展语境下,华语电影美学的本土化建构要注重对经典电影美学理论问题的研讨,逃离“后理论”范式;促成中国美学的非学科品质嬗变,加快融入全球美学理论体系;切换实践引领理论发展的建构模式,引导电影业者的经验转化;理论建构要回到电影原初,避免“泛美学化”。立足现实需要、符合自身状况的理论进路,是华语电影美学本土化建构可以创新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电影便曾经入选戛纳,但直到第五代导演进入戛纳电影节的视野,才开始打开局面。陈凯歌导演在1993年凭一部浓墨重彩的《霸王别姬》摘得了第46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为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十年风行抢占了一个至高点。而几乎拿遍了所有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张艺谋,惟独在戛纳影展没能折桂,19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