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1年第3期刊登了谢海华老师对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的解读文章《弗罗斯特并不惆怅》,在文章中,谢老师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概括的诗歌主题“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并不恰当,在他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一首“惆怅”之作,“作者并非如教参所说‘念念不忘’那条未选择的路,而是对自己所选择的路倍感欣慰,无怨无悔”.谢老师的这种解读与教参的结论截然相反,虽然新颖,笔者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朱子《诗》学特征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摆脱汉儒说《诗》的理论束缚,从魏晋隋唐以来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吸取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学的眼光来研读《诗经》,从而为中国《诗》学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重视《诗》之文本的独立自足和诗篇内容的整体性,强调《诗》含“情性”以及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特殊性。但总的说来,朱子《诗》学被他的唯心理学观念统摄着,道德判断左右着他的审美取向。对他来说,《诗》不是简单的审美观照对象,学《诗》的根本目的是“即其词而玩其理以养心”;《诗》赅备天道、人事,是修身齐家、平治天下之“理”的体现,读者应通过虚心涵泳《诗经》本文,体味这“理”,以兴起感发自己的“善意”,达到治心养性、“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从总体上说,朱子对《诗经》的解释依然是经学的解释。朱子《诗》学“专一看文字”的读诗方法,以及朱子《诗》学注重从文学方面解读《诗经》的努力,预示了《诗》学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五千言的《老子》,是用大量象征体构成的富含哲理的长诗。长期以来,由于版本问题和对象征义把握的偏差,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解读和对诗中“道”的不同理解。该文力图探讨几个相关的有代表性的象征体,把握其意象,更贴切地理解“道”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意象凝练、语言简约、画面清新.从这一经典小诗入手,全方位探讨威廉斯的诗歌特色及成因是理解诗人的有益探索.诗人早期受浪漫主义影响,诗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后在庞德意象主义感召下,他投身到意象派诗歌运动,以意象主义原则指导诗歌创作.生活在艺术勃兴年代,拥有绘画天分的他把画家犀利眼光、绘画手段用于诗歌创作,营造独特的诗歌视觉效果.威廉斯诗歌灵性,反对复杂结构和晦涩象征体系,这与他医生职业的缜密相关.威廉斯参与发动客体主义诗歌运动,使美国诗歌接近现实生活,语言通俗,格调明朗.威廉斯堪称美国诗坛核心地位的诗人.  相似文献   

5.
将王维《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解读为“被排挤出朝廷”,此说疑点颇多。基于这一说法和教条式照搬“征蓬”“归雁”等意象的象征意认为,此诗表达了作者“激愤和抑郁”之情就不那么可靠了。据考证,王维没有受到张九龄被贬的直接影响。考察《使至塞上》整首诗的语境和同时期相关作品可知,“征蓬”“归雁”乃至整首诗,没有激愤和抑郁之情。  相似文献   

6.
奥登的诗歌《美术馆》是因布鲁盖尔的名画《伊卡洛斯的坠落》以及伊卡洛斯的传说而创作的,诗中还间接提到了布鲁盖尔的另两幅画——《伯利恒的户口调查》和《屠杀无辜者》。典故知识是理解这首诗的第一要素,该诗典故包括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在此基础上再析《美术馆》,诗歌的意义将更为明了。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心中》是菲律宾裔美国作家卡洛斯.布洛桑的经典之作。本文拟以主人公的美国梦为聚焦点,通过对他历经颠沛流离、痛苦磨难和罪恶残忍的洗礼过程及其对残忍罪恶根源严肃思考的心理历程的追溯,探析主人公是如何穿越充满罪恶残忍的世间,在善与知识指引下,找到那个超越一切羁绊的乌托邦式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8.
卡洛斯之城     
一卡洛斯城,曾经它是多么辉煌!不幸的是上古的叛乱之战,它彻底变成了天堂的废墟,只有穷苦天使才居住在那里。它曾经的辉煌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出生在这废城,因此有了和这座城一样的名字——卡洛斯·特伦。我的翅膀和别的天使不一样,它是隐形的,所以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不祥之人。我和现在的这座废城一样,是那么没用。我一直过得很沮丧,伤心时总会抚摸着自己的翅膀告诉自己我有翅膀,我的翅膀很美很美!今天,卡洛斯的风特别大,我和几个伙伴站在导塔上,向上帝寄去一些我们有所需要的祈愿,希望可以得到一些帮助,因为我们的战士不多了。突然天…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徐干《室思》一诗中的游子思妇形象作了新的解读,并联系其所处的动荡时代和诗人的坎坷经历,分析诗中暗含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道的“香草美人”手法。此诗继承了屈原楚辞与汉末《古诗十九首》的象征手法,对后世诗歌中运用此类艺术手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斯蒂文斯的名诗《罐子轶事》中的中心意象解读为艺术的象征,认为诗歌主题体现了艺术对自然的统领。其实,在这首诗中,“罐子”是机械流水线生产出的千篇一律的生活日用品,缺乏审美维度,是工业文明的象征。这首诗说明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入侵,呼唤读者深入反思工业丈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北大孙玉石教授等人的现代解诗学的倡导,人们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半个世纪前的现代派诗歌。象征主义诗歌自李金发始,到四十年代九叶诗人群的创作已日臻圆熟,但其读者群仍非常有限,这与象征诗的朦胧含蓄,难以解读有关。时至今日,揭开象征诗的朦胧面纱,让读者从其深刻哲思中获得提升、拭去半世纪的尘埃,让诗歌精品重放光芒,已成为很多文学工作者的共识。九叶诗人的主将当属穆旦,他的创作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又一顶峰,但“在长长的岁月里,穆旦一直是一个被忽略的题目””,本文试图通过对《玫瑰之歌》一诗的解读以期进入穆旦创造…  相似文献   

12.
方超群 《学语文》2013,(6):48-50
现在一般把《氓》看作是一首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有不少,如《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等等。但就知名度而言,《氓》的名声最大,是《诗经》选本必选之篇目。这首诗甚至被人誉为“《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氓》与其他弃妇诗之间有何不同,何以《氓》被后人如此广泛的接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前贤是怎么解读《氓》的。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野草》是《鲁迅全集》中比较难懂的作品”。我是深有同感的。在《野草》各篇中,《雪》要算是较为明朗的了,但各家理解仍然有所不同。如何进行教学,分歧在所难免。这里试谈一点个人的肤浅认识。《雪》到底有没有象征或寄托呢?鲁迅告诉我们,他“有了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又“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词就很含胡了”。可见用不分行不押韵的散文形式来表现诗的内涵,即通过诗的形象、诗的意境以表达“难于直说”的思想感情,应该就是《野草》总的写作特点。《雪》是写景物的,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品,应该是有象征或寄托的。  相似文献   

14.
樊忠慰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现在是昭通作家群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诗奇诡空灵,清新飘逸,意境创设独具个性。其诗立足于平淡的生活并对之高度提炼,在诗集《绿太阳》序言中自称为炼丹的人,可见他对诗歌的提炼程度之深。本文将从其诗歌象征意象艺术,意象本质观和意象构建三个方面来解读诗集《绿太阳》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身在城市 ,根在乡村” ,是解读卜宗学诗歌“绿色的性格”的钥匙 ,对“绿色”的怀念、追寻、向往和探索 ,是卜宗学诗路的历程。正是这种打上了乡土烙印的“绿色性格” ,酝酿了他诗歌的“绿色旋律”。  相似文献   

16.
《野草·影的告别》主题与《坟·摩罗诗力说》卷首语提示的主题是同一主题。表现这一主题的情节撷取自柏拉图《理想国》第7卷中著名的“洞穴喻”里的“囚徒”从“洞穴”走出的寓言,关键情节是“灵魂的转向”。《影的告别》的人物是“影国”的两类居民,他们身上有着“洞穴喻”中两类“囚徒”的投影。“影”以自身为试验,向昏睡的影众告别,对于“影国”是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他选择和黑暗抗战,“被黑暗沉没”,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是“和光阴偕逝”,做进化途中的“中间物”,为进化献身。“影”选择走进化的路,赋予人物性格以悲剧的审美特征,将作品的主题升华到一种唯悲剧独有的崇高的诗的审美境界,是诗与哲理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众说纷纭的“诗怪”李金发的怪诗《弃妇》作了较细致、系统的分析,探讨诗的主题和艺术表现特点。笔者不同意传统看法,认为弃妇是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象征在诗歌创作中不是最主要的艺术手法而仅是修辞方式之一,不宜视《弃妇》为李金发象征诗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布莱克是18世纪末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起点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画配诗”风格——诗合画境,画隐诗情。他创作的系列诗集被称为“装饰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以《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几首以花为主题的“画配诗”为例,解读布莱克诗歌中寓天真之意及寓爱情之意的花朵——天真之花与爱情之花。  相似文献   

19.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新收录的课文,在收集论证这篇作品进入教材积极意义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去寻找诗作的“诗眼”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着力点。“力”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眼,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体验诗中的各种“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有从诗眼处解读这首诗,才能真正感受诗歌的宏伟力量。  相似文献   

20.
宁晓佳 《文教资料》2007,(27):21-22
本文赏析了英美诗坛巨匠奥登的名诗《美术馆》。虽然是依布鲁盖尔的名画《伊卡洛斯的坠落》而作,该诗却从一开始便刻意与绘画保持距离。笔者认为,这种刻意为之的距离恰恰体现了原画的基调。同时,诗作的漫不经心的语调,对于苦难的解读与定位均与绘画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