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2000-2009年的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采用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动态计量经济方法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存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而非专业化集聚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由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尚不显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发展,避免同一部门的过度集聚,扩大重点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运营规模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2.
崔格格  李腾  刘维奇 《预测》2022,(4):76-82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城镇化发展。其中专业化集聚对城镇化的解释力更强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多样化集聚在本地发挥集聚效应,但未对邻近地区形成扩散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的作用路径存在异质性,专业化集聚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发展非农产业及人力资本的联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发展,多样化集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推动城镇化进程。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角度出发,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有效发挥集聚经济外部性,是增强经济韧性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3—2019年黄河流域58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相关模型深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均有显著影响,且这一影响分别呈现出“U”形和倒“U”形的演进趋势;(2)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专业化集聚对黄河中游影响最为显著,多样化集聚对黄河上游影响最为显著;(3)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和政府政策支持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间表现为“U”形调节机制。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0-2019年珠三角九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数据,利用基尼系数、PC指数对九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测度,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的具体测量指标和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分析该类聚集现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探讨珠三角九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固定资产增加值、城市化水平和科技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发达国家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巨大推动作用,反映了市场容量的扩大和社会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本文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入手.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动因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要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必须创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自身效率,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最终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本文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指出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并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区位商指数(LQ)测算并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以产业结构优化(IND)为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LQ)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水平(RGDP) 、技术进步(TEC)、城市化水平(URBAN)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2013年间我国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呈集聚发展态势,但省际间不均衡特征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经济增长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效应,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呈负效应。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义爽 《科研管理》2014,35(7):20-26
"如何加速集聚进程、同时规避网络风险"是当前中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亟待统筹解决的现实问题,而理论界鲜有探讨。本文基于对浙江地区近年来若干创新个案的观察,主要运用产业集聚理论、双边平台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理论,研究一种平台企业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为解决前述问题提供理论与经验支撑。文章首先从整体结构、交易与竞合关系、治理主体三个方面刻画了平台企业主导下服务交易网络的架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剖析了前述创新个案中存在的多重集聚动力机制,以及平台企业对集聚网络的风险控制机制。文章对该模式加速集聚进程同时规避网络风险的机理给出了一个"架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解释,并进一步讨论了蕴含其中的理论与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孙超  王燕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39-147
在理清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2003—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Tobit模型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演变趋势和"东高西低"的地区差异;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高于经济转化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技术研发能力更强,而京津地区在经济转化阶段更具比较优势;异质性产业通过创新要素耦合、技术波及与溢出效应等作用于区域创新效率,且能有效解决创新过程的脱钩问题;长三角地区能通过产业协同集聚实现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运用城市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我国工业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报酬激励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并没有导致利润水平的同步上升。而生产性服务业在市场化程度高和基础条件较好的特大城市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实现价值链地位跃升,从而在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形成有机的专业化分工。因此,加快行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论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了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生产率效应,并采用空间俱乐部模型区分了各种效应的地区差别。结果表明,1988-1997年和1998-2009年两个时期,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静态专业化效应,并且在后期东部的静态专业化效应强于中西部;在整个研究期间,东部和中西部均不存在显著的动态或静态的多样化效应;规模效应在两个时期有所差异,前期在东、中西部均不显著,后期东部存在显著的负向规模效应,而中西部存在正向规模效应,显示出过度集聚开始在东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拥塞效应。  相似文献   

13.
文章建立多元模型,利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工业化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化水平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投入是影响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山东省信息化水平较低,未能起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山东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融合互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4.
利用系统动力学因果联系、互相反馈特点,分析系统内部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从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载体、区域创新投入3个方面定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数,并建立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湖南省2006-2013年数据进行模拟和仿真.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教育投入和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水平是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而一味通过政府投入,盲目增加专利数量对于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软科学》2019,(11)
基于中国30个省市2007~2016年的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时间惯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在控制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后,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不仅对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相邻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对相邻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王叶峰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2):59-62,67
通过采用浙江省2003—201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浙江省科技投入各指标与服务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浙江省的科研经费支出、研发(R&D)经费支出和科技投入与服务业经济增长均呈现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最大的是科技人员总数,其次是科研经费支出,最后的是研发(R&D)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17.
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理论方面,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未必带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在实证方面,首先构建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指数;然后以实际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采用长三角地区2003-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地区异质性视角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种外部性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发展主要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且Jacobs外部性的创新带动作用明显强于Porter外部性。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Mar外部性、Porte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均能推动本地创新能力发展。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不同地区间存在“选择效应”。受地区差异因素影响,三种外部性的作用方向有所差异。这表明,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可以并存,结合地区特征的差异化、层次性的区域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而服务业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梳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作用。进而在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作用的路径和作用机制。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加强区域创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