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贤字明允,唐高宗第六子,自幼容止端雅,聪敏异常.上元二年(675)立为皇太子,永隆元年(680)被废为庶人,光宅元年(684)武则天执政,通令自杀,时年三十二岁;唐睿宗即位(710)追赠为太子,谥曰章怀,史称章怀太子.新旧《唐书》有传.李贤在立为皇太子期间,与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纳言等共同注释了范晔的《后汉书》.其所注释,名物训诂,考据详实,堪与颜师古之注《汉书》媲美.特别是注中有一批音切,为我们研究初唐的语音情况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值得我们的重视和研究.李贤《后汉书》注是随文作注,其音切散布全书,注音方式多种多样,并无一定体例.因此,要研究考订《后汉书》注的声类,首先就要对这批音切进行一番董理工作.经过董理,我们使用了以下的语音材料.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中国历史》涉及不少杰出的女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女强人型:武则天。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高宗死后几年,武则天称帝,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破格提拔了许多  相似文献   

3.
<正>郭沫若同志的历史剧《武则天》美化了武则天,丑化了骆宾王、裴炎诸人,不符合历史事实。当一个戏剧看,作者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写剧本是可以的。不过郭老却认为历史真相就是如此,他写过一篇文章《我怎样写武则天》(见《光明日报》,1962年7月8日)以说明他是根据历史事实来写的。这样,问题就来了。武则天与骆宾王、裴炎、李贤诸人的关系果真是  相似文献   

4.
读范文的同志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第一版)第107页称: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高宗即位,长孙无忌、褚遂良遵守贞观遗规,执掌朝政。654年 (高宗永徽五年),他从尼寺里取唐太宗的幼妾武则天入宫,大加宠爱。655年,他废美后王氏, 立武则天为皇后。  相似文献   

5.
两《唐书》《则天皇后本纪》、《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唐会要》、《资治通鉴》等基本史料均明确记载武则天在太宗崩后曾入寺削发为尼一事。该事自唐至今已为一般人所确认,绝少有人怀疑之。今人、台湾学者李树桐先生对此持否定态度。他在《唐史考辨》一书中认定武则天根本不曾入寺削发为尼,史书所记纯系史官伪造,并提出了五点证据。为讨论问题方便起见,我们将李先生所述归纳以下三个要点:(一)武则天入宫为高宗昭仪的时间是在贞观二十三年。因为该年忌日(太宗崩  相似文献   

6.
唐高宗新论     
永徽年间,朝政为长孙无忌等人所控制.而武则天早在被册立为皇后之前就开始左右高宗、干预朝政,高宗逐渐被武则天架空,成为仅是李唐王朝的象征.唐高宗在位期间真正掌握实权的时候很少,这固然是由于高宗本性之懦及身体之弱,但更应看到他的智力与太宗、武则天的差距.高宗的奋争说明他并不昏,实际上,他是懦而不昏.  相似文献   

7.
正《升仙太子碑碑阴》,薛稷书。正书,8行,行8至9字不等。唐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六月书。在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君庙。《升仙太子碑》为武则天的御笔,很为壮观。故其碑阴的题名,也得由当时的名书家来书写。此系薛稷所书《升仙太子碑阴》之部分文字。其文字在碑阴上方之一端截。薛稷《涅经》刻石,薛稷书。唐武周长安四年(704年)书。刻石已残成数块。《涅经》为薛稷传世的真迹刻石,现在遗存的薛稷书几种碑版,以《涅经》为第一,是他生平的代表作。此刻经的书法,  相似文献   

8.
一、武则天摆弄佛道两教。她立李弘为太子时,利用道教《洞渊神咒经》:她称帝时,利用佛教《大云经》。二、大和二年刘蔷的《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揭开了文宗朝反阉斗争的序幕,预示了反阉斗争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以最保守的估计,她开始参政的时间,应该是始于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以后.当时,唐高宗李治因风眩不能视事,故国家一切奏章之批驳与国事之策划,都由已经被立为皇后的武则天代为执行.事实上,武则天在唐高宗死后,便积极地布置她临朝称制,改朝换代的格局.为此,她一方面大力打击反对其政权的朝中王公大臣,消灭他们的势力,另一方面,她主张“时既沿革,莫或相遵,自我作  相似文献   

10.
两《唐书》及《唐诗纪事》,都曾记王勃作沛王(即章怀太子李贤)府修撰时,曾为沛王写过一篇《檄英王鸡》,并因此获罪。这篇游戏之作,《王子安集》中未见。目前不少文学史著作及唐诗选本,在介绍王勃生平时,都沿袭上述说法,认为王勃所作为《檄英王鸡》。而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卷五则说:“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檄周王鸡》”。当然,无论说英王或是周王,都指后来的唐中宗李显,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按之史实,王勃在沛王府时所作之文不可能是《檄英  相似文献   

11.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物,它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六、七百年了,但认真研究铜鼓却是近百年来的事.铜鼓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时间相当早.南朝刘宋时人范晔著《后汉书·马援传》已明确记载:"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唐章怀太子李贤在注《后汉书》时引用了比《后汉书》稍早的《广州记》来为"骆越铜鼓"作注:"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据《晋书》、《陈书》和《南史》记载,在晋至南朝时,我国岭南地区已大量地铸造和使用铜鼓."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输钱,斤两差重,以入广  相似文献   

12.
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县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则天得势后,废黜了唐中宗李显,李显被流放房州15年,699年,由于武承嗣、武三思伺机篡权,武则天不得不召回李显,重立其为太子。705年,李显重新继承皇位。  相似文献   

13.
算博士     
郭沫若《武则天》一剧开头就借上官婉儿和太子贤之口调侃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上官婉儿:不,我是来通稟的。那位算学博士又来了。太子贤:算学博士?你说的是谁?上官婉儿:就是那位老头子诗人骆宾王呵。太子贤:(笑出)哦,你真调皮!你已经给他取下浑名了。你为什么叫他做算学博士?上官婉儿:你没看到,在他的诗里面,总有好些数字,在加减乘除吗?太子贤:对,我看到他的《帝京篇》。那倒是费了工夫做的。什么“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相似文献   

14.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驳回武三思等人的立太子请求,在狄仁杰等朝臣的坚持下准备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有建窟传统的敦煌李氏以第332窟的修葺完工来庆贺此事,并且举行礼忏祈福等佛事活动。《圣历碑》中对李氏郡望的两次书写也是对政权将重回李唐的政治隐喻,第332窟对于敦煌李氏家族和李唐王朝来说具有“纪念碑”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昭明文选》第四十五卷目录:序上,第一篇即卜子夏《毛诗序》。唐成伯玙《毛诗指说》引昭明太子李贤说:“大序是子夏全制”。此“大序”即指《文选》之《毛诗序》。李贤所据,是东汉郑玄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五引北周沈重云:“案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案,郑玄《诗谱》已亡,唯序存,附《毛诗正义》中,不见此语。仅《毛诗·小雅·常棣正义》引《郑志·答张逸》曰:“此序子夏所为,亲受圣人”。但是沈重却不引《郑志》,可能因为《诗谱》才是郑玄亲手写定的书。 可是郑玄没有摆出他所根据的资料。是有根据,或是出于推论?终是一个悬案。  相似文献   

16.
文章考证了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的名字,其与李义府、上官仪、章怀太子等人的关系及撰修国史、荐引人才等事,补充了碑志之残缺,揭示了唐高宗、武则天统治时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幕。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国佛教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唐代高宗、武后及武周时期,佛教弥勒净土信仰和弥陀净土信仰极为盛行。那么,这一时期净土信仰的流行与武则天的政治统治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本文从武则天与净土僧尼的交往、武则天时期的净土造像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武则天时期净土信仰的流行,既是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与武则天的扶持和政治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重释《礼宾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二册第5课《“海内存知己”》讲到唐朝的对外关系时,配有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礼宾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由太子教育这一封建时代特殊教育形态入手,对太子承乾、高宗李治受教育之环境、师长选置、教育管理等方面史料进行详细检析,在勾画唐代太子教育力度基本构成的同时,重点分析了唐太宗在完善太子教育中的竭诚努力和重大失误,并由此动因而引起唐太宗在贞观十七年之后对国家政策及治政方式的重大变迁。因此,太子教育的失败是贞观政治前后差异明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伊与部马养在《从驾应诏》诗中提到“瑶池”和“白云篇”,而“瑶池”与“白云谣”典故出自《穆天子传》,明示他受到《穆天子传》影响.伊与部马养是有文献可证的《穆天子传》在日本的早期接受者,其接受时间在持统天皇702年逝世之前.731年葛井连广成奉试对策提到了“黄竹”和“白云”,“黄竹”典故也出自《穆天子传》,说明日本上层对《穆天子传》已很熟悉.日本学者在诗文中引用《穆天子传》,既与他们注意学习《昭明文选》和李善注有关,也与他们直接阅读《穆天子传》有关.《文选》李善注本可能不是直接从唐朝传入日本,而是通过新罗间接传入.《穆天子传》则更有可能是由日本遣隋使团、遣唐使团中的学问僧与留学生带回日本.基于此,笔者将《穆天子传》传至日本的时间上限定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日本圣德太子初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留学;下限则为日本持统天皇逝世之年,即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具体时间难以确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