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重用自己     
一个人怎样给自己定位,将决定其一生成就的大小。志在顶峰的人不会落于平地,甘心作奴隶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主人。 人究竟应该追求什么? 请听哲学家康德的理解,他认为,人的追求说到底就是四个问题,即:“我是谁?我要于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怎样才不会掉进深坑呢?学生问哲学家。躺在深坑里,一动不动地躲着,这样就不会掉进深坑了。哲学家说。可人不是已经在深坑里吗?学生疑惑地问。那不是掉下去的,而是他自愿躺在  相似文献   

3.
社会化就是从刚出生时生物的人逐渐变成社会的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子通过与人打交道, 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学会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和别人,掌握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和手段。那么,儿童的社会化究竟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还是在社会上完成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社会化究竟负有多大责任?  相似文献   

4.
<正>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一个人的天性,怎样把这个天性培养成一种自身素质呢?怎样使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呢?这也是素质教育一个重大课题。从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谈谈自己的一些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5.
聪明的特征有人问哲学家:怎样的人称得上聪明? 他回答:竭尽全力向可能达到的目标猛攻。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第一个使哲学的研究内容从自然转向人的内心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以身殉道的哲学家.他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他乐于与人交谈、劝人从善,并以此为己任;他忠于自己、不畏强权、捍卫正义并为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追求真知,是真理的绝对忠实者.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不光是一种理论探讨,更是一种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7.
瞭望     
《教育》2007,(2)
海德格尔与大学改革大学教育究竟怎样实施?大学的改革又应怎样与大学教育究竟怎样实施?大学的改革又应怎样与时代保持同一个步调?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书》2006年第12期刊载题为“海德格尔与大学改革”的文章,介绍了这位著名哲学家对大学精神与本质的态度,以及由此作者对大学教育的看法。文章认为,大学要有其精神,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其存在的条件。在就任大学校长时期,海德格尔曾对大学的本质与精神从哲学的角度给予论述。他认为,大学不应是政治的工具和谋取财富的手段,而要从改变人的精神和实现真正科学的目的出发,提高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玻璃与镜子     
人类的眼睛当真那么明亮么?当真可以辨别善恶么?选择的道路当真是智慧之路么?认识到的当真是真实的自己么?曾听过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故事。一位哲学家叫他的儿子走近窗口,让他隔着玻璃望出去,然后他问儿子“:你看见什么了?”“我瞧见许多行人。”他儿子回答。哲学家又把一面镜子放在儿子的眼前问“:这回你看见什么了?”“我自己。”哲学家叹了口气道“:都是玻璃制成的,透过前者你可以瞧见许多人,后者只因玻璃背面被涂了一层水银,你就只能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哲学家的话不仅说出了儿子的心声,也道破了千万人心中的秘密。有多少人在金…  相似文献   

9.
张坤 《上海教育》2012,(2):26-27
德国的小学生会把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当成自己的榜样,而对待历史名人,他们又能够平和地对待,批判地吸收。众所周知,在德国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享誉盛名的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他们的作品或发明,我们往往耳熟能详。我们很多青少年把他们看成榜样或者偶像。那么,德国的青少年怎样看待他们呢?德国的教育者和家长又是怎样向青少年讲述历史名人的呢?  相似文献   

10.
全国卷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