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适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需要,也符合我们对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教育假定。校本化课程实施是课程实施本性上的二元特征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校本化课程实施可以化解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模式自身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为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校本化课程实施需要的条件包括:在国家层面上,国家课程要给校本化课程实施留下空间和余地;地方政府需要为学校的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政策、资源和科研等的支持、扶持和协助;学校需要具备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是贯彻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要求,是学校进行课程管理的需要,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加快教师成长的需要。学校要努力提高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加大学校课程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开发出更多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构建起支撑、保障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为主要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课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点,探讨开创学校教育教学特色、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成果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它具有明显的校本个性化、人本化、科学化、全面化等特征。这是由学校整体办学追求和学校长久的积淀的文化心理、育人底蕴所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办学体系。校本教研认可了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权力,能够激发教师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锤炼教师素质,铸造教师精神,…  相似文献   

4.
自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课改专家、一线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对校本课程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实施校本课程的理念、地位、原则、方法、目标有了新的界定。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学校、学生、社区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认识和行动上难免陷入种种误区:有的是因为对校本课程的定位认识上有偏差,有的是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的屉由于校本课程实施中受到教师自身素质、课程资源和支持系统等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有的甚至是经济利益在课程改革中的负面驱动。  相似文献   

5.
校本化课程建设包括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两个方面,它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一种教育追求。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实质是学校课程文化的确立与转换,以及学校文化的重建和教师文化的革新。  相似文献   

6.
汪秀红 《中学教育》2010,(11):16-21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适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与需要,也符合学校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和教师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的基本教育假定。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方面是由课程实施本身的二元特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我国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有助于解决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这一基本模式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弊端。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问题,试图通过对样本学校个性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的详细描述,阐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思路、途径和所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拜读《湖北教育》诸多有关校本研究的文章,深受启发。作为鄂西北大山区一所学校的校长,笔者认为贫困山区学校校本教研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以人为本,关注教师,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原动力第一,引导教师充分认清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促使他们自觉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一是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的是高索质的教师,教师必须由原来的教书匠转变成教育者、教育家。要成为一名素质教育的合格实施者,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是偏远山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条低投入、高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金天明 《上海教育》2010,(12):59-59
长期以来,学校对于校本课程的建设一直是认识不足的,对课程的建设也感到难以下手,觉得这不是学校该做的事情。然而,在现代学校自主发展的理念背景下,学校自身的发展被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必须高度关注学校、学生、教师的自身发展,校本化实施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9.
体育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施体育素质教育,必须采取转变观念、调整课程结构、建立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等具体策略,才能构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
重视和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是素质教育对学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因此,学校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立足校本教研,通过研训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师个性化发展,催生教师创造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基本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实施体育素质教育,必须采取转变观念、调整课程结构、建立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等具体策略,才能构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一、努力探索,独辟蹊径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素质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从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赋予学校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将所有内容渗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倡导实践教育活动。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有效开展,我校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管理与实施。另外,还建立起相应的校本课程审定小组、专家小组。学校要求全校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设一两门校本课程的能力,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努力探寻一条适合学生、教师、学…  相似文献   

13.
美育是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育类校本课程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核心素质。小学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基本情况,积极进行校本美育课程开发,为学校的美育和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将从美育类校本课程实践的重要作用出发,积极探索小学教学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美育类校本课程,以此提高小学学生的艺术核心素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小学课程建设中涉及的"学校课程规划""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学校课程评价"和"学校课程管理"四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要义做了系统阐释,重点回应了如何做好学校课程规划、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种模式、校本课程评价的重点及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构建等中小学校长、教师关于课程建设的常见困惑.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将国家提供的课程框架转变成学校的课程规划,以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要内涵发展、提速发展,必须重视课程校本化实施共同体的建构。一、学校、教师愿景共同体学校愿景是统整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课程实施,要以正确的价值思想和办学理念引领教师确立学校共同发展愿景,并且使学校的发展愿景和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开发过程,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课程的总体框架内对学校所有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又包括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需求设计开发的课程。按照行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两所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共享型校本课程开发,一所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不仅供本校使用,还成为其他学校的选修课程。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包括校本教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辅助教材与练习册,以及校本活动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充分发挥了科研课题的带动作用、课程专家的引领作用、课程领导的组织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土资源的支撑作用、开发成果的共享作用。共享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扩大校本课程功能,促进学校整体改进和教师专业发展,并以活动课程作为重要落脚点,突出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实现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接轨。  相似文献   

18.
<正>思想政治课程校本化实施,是在坚持国家课程原则的前提下,因校制宜,将国家课程管理校本化、目标校本化、内容校本化、教学方式校本化、课程评价校本化,以提高立德树人实效性的行动策略。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思想政治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两条路径:一是课程校本化实施,即学校和教师在坚持国家课程原则的前提下,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校本化解读,通过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在国家课程的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开发本身赋予教师一定的职能,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素质要求。教师要真正成为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利用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与人文素质,积极推进课程的校本化。  相似文献   

20.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合·成"课程旨在整合资源、融合要素、适合师生,构建让每个人都能成长、成才、成功的学校课程体系。实践中,学校建立并完善指向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的多维课程结构,通过课题研究、课堂改革、课程开发、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等多种课程实施途径,通过综合化、差异化、多元化、信息化、可持续化的课程评价方法,精准高效地实施国家课程,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