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双关能折射出语言的文学传统和意识形态。《红楼梦》中大量双关暗含小说的主题与背景,隐喻人物的遭遇及命运,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该文从批评话语分析(CD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视角对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红楼梦》谐音双关语的英译研究进行探讨,通过对比和分析两种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译本对同一双关语的不同翻译,探讨话语与社会、意识、权势的关系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曹雪芹著《红楼梦》的谐音双关手法,我想补充两点。一是通灵宝玉的谐音。我认为,“灵”是“林”的谐音,“通灵宝玉”意味着“心和林黛玉相通的贾宝玉”。贾宝玉一生下来,就有一块写有“通灵宝玉”字样的奇物。作者是用“通灵”双关,巧妙地预示着另一个主要人物林黛玉的  相似文献   

3.
王开元 《文教资料》2012,(32):60-62
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中人名命定及寓意的解读,是《红楼梦》人物姓名研究的重点。评点派最早对《红楼梦》中人名的命定进行探究;索隐派大多依据《红楼梦》中的人名,推测小说中的人物是影射历史人物的;改革开放之后,对小说中人名的研究开发出新的领域。另外,也有学者注意到《红楼梦》中人物的字号、改名等问题。目前来看,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文化的研究已较深入,但也具有尚可开拓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从语境角度看,《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乃至格调都源自作者独特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红楼梦》中的诗词是在组织小说结构、推动情节发展、刻划人物性格等方面的要求之下而产生的;其修辞方式主要有用典、谐音、双关、对仗等。  相似文献   

5.
《莆田学院学报》2016,(3):74-77
指出"彼此双关"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双关。基于Culpeper的不礼貌模式,以《红楼梦》为例,分析"彼此双关"具有影射性、攻击性等间接不礼貌语用特征。说明"彼此双关"是发话人在特定语境下为传递其负面意图而蓄意使用的一种间接不礼貌策略。  相似文献   

6.
小说为无声之戏,戏曲为有声之小说。《红楼梦》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听到的十二支曲与戏曲中的家门一样是小说主体故事的总括和主要人物命运的总设计,《红楼梦》人物外貌的定格描写与戏曲中人物上场亮相近似;《红楼梦》人物视角中的人与景给人以生动的临场感。  相似文献   

7.
赛文娟 《文教资料》2014,(17):28-29
谐音双关是《红楼梦》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修辞格,它通过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两层或多层含义,具有暗示、揭露和嘲讽、幽默、含蓄和避讳、抱怨等多种功能。由于文化和语言习惯的不同,谐音双关语所包含的内容很难通过翻译精准、完美地表现出来。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原著和维译本的对比,分析其中的谐音双关及其维吾尔语翻译。  相似文献   

8.
李鸿渊的《〈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是近年来《红楼梦》人物研究中难得一见的学术佳作,他以独特的视角对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对比手法进行研究,并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李鸿渊的《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既体现了其红学研究的思想和成就,也契合了《红楼梦》重视文本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开宗明义要“使闺阁昭传”,但囿于时局和审美需求,常借助双关修辞,以暗示性、预兆性的韵文展现女性“似桂如兰”的才情和“万艳同杯”的命运。这些韵文中的双关主要包括谐音双关、语义双关、语法双关和字形双关四种类型,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审美功效突出,具有言美意长的意境美、言此意彼的曲折美、言简意丰的精炼美。概念整合理论可以解释双关修辞的认知过程。一语多关是《红楼梦》韵文的显著特征之一,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人花互喻”“重像设置”等手段塑造女性人物形象,同时也离不开读者的互文性阅读。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各种英译本争奇斗艳,原文中众多双关人名的译法成了欣赏评论译本的一个重要指标。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中以音译为主,辅以注释或者增译,以及有意识地意译,以独特的方式阐述了对原文人物的理解,值得我们探讨学习。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是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精品。本文着眼于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悲剧结局,从“死”与“半死”两种状态入手,探讨这种处理方式的艺术性与深刻性,希望能以此略窥鲁迅小说艺术之精髓。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艺术最为突出的特色在于它的"参与性",即吸引欣赏者亲身"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去,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戏曲艺术,也正是"参与性"给戏曲艺术带来了持久性艺术魅力.影视艺术在剥夺了欣赏者的"参与"权利之后,随着网络电影的出现,"参与性"传统又重新恢复,21世纪的艺术不仅可望重新恢复持久性的艺术魅力,也可望带来艺术的全面繁荣.而"参与性"之所以能产生持久性艺术魅力,是因为它蕴涵了"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的研究中,“意境”仅仅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或审美理想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展现。唐人追求一种诗歌的“意境”,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这种对超越性人生的追求,尽管贯穿整个文化史,但无论是在此前还是之后,都未有在唐代时所展现的蔚然之势。同时它与在其他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厌世性超脱也有着根本性区别。可以说,“意境”说的产生,正与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中间位置相照应,是人生精神达到盛世状态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的研究中,"意境"仅仅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或审美理想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展现.唐人追求一种诗歌的"意境",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这种对超越性人生的追求,尽管贯穿整个文化史,但无论是在此前还是之后,都未有在唐代时所展现的蔚然之势.同时它与在其他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厌世性超脱也有着根本性区别.可以说,"意境"说的产生,正与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中间位置相照应,是人生精神达到盛世状态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山水诗中“幽”与“雄”的意象,比起“清”与“淡”的意象来,虽然在数量上不占多数,但其艺术造诣却堪称上流,艺术创造方法亦多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闻的功能与内容、状态、方式的延伸,报纸文艺副刊以其文学性、可读性强之特质,历来为读者所喜爱,被称为“报纸中的期刊”、“报纸的魂灵”。时代不断进步,文艺副刊与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应当与时俱进。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年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呈现多元化状态,报纸文艺副刊应紧跟时代步伐,真正提高副刊的有用性,“留客”不走,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7.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一个有“意”参与的“变相”过程。创作在“虚静”的状态中将自然界的竹子纳入眼中,经过“意”的取舍加工,一步步外化为“手中之竹”。而他的“胸无成竹”这个独创性的命题更是他“趣在法外”、突破成规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纵观元代杂剧的伟大艺术成就,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一个以“意境”审美为核心的理论系统,而元代特定的历史时代,又给以忧患深重的传统知识分子重大的灾难,这与从远古就产生的难以泯灭悲剧情结在这一时代发生碰撞,呼应和共鸣。所以元杂剧的审美趋向呈现出了对“意境”中“苦境”艺术美的追求,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目的是多样化的,美的形态是多元的,审美的标准也因人而异,但审美素养是每个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对绘画艺术作品的品评应是全面的、兼容的和科学的。“像的”不一定全是好的;“不像”的不一定是不好的。重要的是作品是否能够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表达出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情感,以及它能否引起欣赏者的情感与审美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明代拟话本"三言"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作者突破了宋元话本以故事取胜的构思模式,把描写重心放在了人物形象塑造上,并采用了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情节设置等艺术手段,使人物塑造生动丰满,实现了描写重心从故事到人物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