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里的“书”应当是书面记录的文字.属于“有字之书”,“言”、“意”应当是没有记录下来的,作者口头要表达的语言和思想。既然“书”不能“尽言”.“言”也不能“尽意”.那么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怎样弄清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树立作者的本真形象呢?  相似文献   

2.
从“言”与“意”的关系角度看,探讨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应遵循的学习规律,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引领学生从“言”入手,准确解读蕴含其中的“意”,实现“言”“意”的有效转换,从而抓住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和思维能力训练点,习得言意转换的方法,并提供了五种具体策略:巧用相关文本,得“言”得“意”;运用图画资料,依“言”生“意”;比较缩写文本,从“言”会“意”;抓住生成资源,咂“言”得“意”;展示实物形体,以“言”逮“意”;穿插背景资料,品“言”丰“意”.  相似文献   

3.
文本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做到“言”与“意”合。所谓“言”,就是语言;“意”是指情感、思想、精神、智慧。语文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  相似文献   

4.
熊伟 《福建教育》2009,(12):29-30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语言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关注语言形式——课文是怎么写的。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追求的目标。如何做到“言”“意”兼得,不少专家已有过精辟的论述。笔者认为巧用图解品味文本,也不失为一种让学生“言”“意”兼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楼波 《广西教育》2007,(6A):15-16
文本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做到“言”与“意”合。所谓“言”,就是语言;“意”是指情感、思想、精神、智慧。语文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积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借助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张扬的个性、师生间默契的实践历练,让学生在言与意的转换活动中呈现表达的智慧,使其拥有智慧语言。一、教师解读文本,拥有文化底蕴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  相似文献   

7.
语感涉及到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情感的理解。语文学习的鲜明个性是据“言”得“意”、由“言”表“意”的转换、融合的过程,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传递文本中蕴禽的人文价值。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应是文本阅读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出现了一种形式化的倾向。这种形式化表现为教师过分追求“牵一发”“格式工整”“独特新异”等。解决这些怪现象的根本在于教师进行文本解读的视角必须由自我转向学生,文本解读的内容必须由形式化走向对文本的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关注。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是:一、品味语言,推敲文脉,语文的味道不能变;二、触发情感,唤醒体验,动情朗读不可少。[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冯芳 《宁夏教育》2013,(11):55-56
新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要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借助文本这一中介,领会作者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体现教者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学情。可见,要想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解读文本,就要会心潜入,方可知其意、闻其味。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转化是由外在文本的“文”向学生内在的“意”的转化过程,是把规范的、精美的文本语言转化生成为学生内在语言的过程。语文教学只有实现外在的文本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学生语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实现文本语言与学生语言转化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一、情境对话:促进语言理解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表达语言的方式也会不同。在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表达,情境对话为创造多元理解、多元表达的个性课堂提供了舞台。  相似文献   

11.
《春酒》是琦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主要通过描绘“我”与母亲、乡人的交往情景,真切地讲述了“我”的童年生活。关于回忆性散文教学,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进进出出,来来回回,以个性化语言为抓手,在因言得意和因言悟意多次往复中,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意”与作者所借助的语言的美妙之处,挖掘出潜藏在文中不易被读者发现的作者深层心理上的安全保护,在多样变化之中,架构作者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实现学生的神内化。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如果教师对教材解读得好,对文本分析得透,那么课堂上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就不会产生.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童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一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3.
文本各有特点.学生千差万别.两者要交汇于课堂.教师要完成这神圣的一讲,对文本的准确、深入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相似文献   

14.
所谓“适度解读”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叙事文本为依据,站在作者的时代立场上去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主题。适度解读的度,除了作者留给我们的文本,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样一篇《邓稼先》在初中和在高中阶段解读时的“度”自然是不一样的。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做到适度解读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借助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张扬的个性、师生间默契的实践历练,让学生在"言"与"意"的转换活动中呈现表达的智慧,使其拥有智慧语言. 一、教师解读文本,拥有文化底蕴 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这种灵气来源于文化的积淀.它需要教师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以逐步增厚自身的文化底蕴,用自己的言语智慧来熏陶、感染、影响学生.但并不是说只要拥有文化底蕴,就能培植学生的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16.
<正>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一种对话,是编者、作者、文本、学生以及教师之间的复杂对话。在这诸多的元素中,文本是关键,它是架设在编者、作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对文本的解读应成为语文课关注的焦点,而解读文本离不开品悟语言。语言承载思想,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兼顾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不厚此薄彼,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主要内容、品读语言丰富内涵、体悟作者真挚情感的同时,自主感悟文本语言多样的表达形式,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抒情言志的匠心独运,并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内化与迁移的实践,让学生"意""言"兼得。  相似文献   

18.
文本教学价值丰富多彩,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的文字符号信息,寻觅文本解读的关键处、突破口,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腹地,真正感受文本深处的美丽。下面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例,谈谈文本解读的有效抓手。一、抓住文本疑惑处,追根溯源阅读文本时最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往往是文本语言的前后矛盾处和逆情悖理处。面对疑惑处,教师要用"追问"来引导研读,教会学生联系背景、上下文和生活来探究思考,品味感悟,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疑惑,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9.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将文本形式的“言”与内容的“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领悟文章的内容,又能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实现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在教学中出现了文本缺席的情况: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到位,学生缺少文本语言的玩味,文本解读不注重与作者对话,“边缘行走”式的文本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师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引导学生重视语言文字品味,引导学生平静地和作者对话。”几个方面落实文本的回归工作,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