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信息价值度,不断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选择性接受的特征,创设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网络环境,是网络条件下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策必然在目标和内容上发生一定的扩展和迁移.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语境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树立平等对话、隐性教育、生活教育的全新传播理念;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语言,注重科学性,力求通俗性,具有针对性,彰显生动性;优化新媒体传播过程,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挖掘民族精神的契合点,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扩散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民群众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创新传播方法,坚持上下联动、情理并举、舆论引导的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思想政治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生活和具体化,使之能更好的被学生们所接受,结合我国教育的具体国情,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但在传播过程中,管理的不规范、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传播信息的自由、以及传播信息后的不追加责任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过程中的管理细则,坚持在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下传播思想教育,主动研究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及认知水平,不断完善在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中各种专业技术条件,这些成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期的中国呈现出社会意识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态势。为此,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广大群众中普及,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同时尊重社会意识多样化。从传播学角度切入,以传者形象的塑造、接受主体的细分、传播方式的整合、传播语言的转化为研究突破点,来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以期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就要认真研究时代发展和广大群众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使之富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于岩 《文教资料》2013,(25):52-54
新媒体带来电子化的新语言,不断影响、改变、创造着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传播模式。新媒体生态不仅给参与互联网的每个人无限放大的机会,而且通过这种参与,塑造着社会新认知,进而影响着意识形态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威。新媒体生态是马克恩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传播背景,由于新媒体的特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冲突的现实存在——权威消解与意识形态建构的冲突:去中心化、话语权解构与马克思主义主导性的冲突;程式化表达与大众接受心理的冲突。这需要我们努力探索话语权主导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话平台的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基础,而平等沟通理念是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和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潮流,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最根本是要把受众置于这样一个新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能有意的忘却受众,而是以当代中国大众为传播本位,切实重视受众的心理诉求、接受方式以及接受指向,进而建构新的契合受众生活境遇、认知能力和接受情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网络境域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受众、传播介质和传播信息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传播者互动式为取向的模式、以传播介质多样化为取向的模式、以传播信息平民化为取向的模式,使网络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阵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的传播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传播的路径。本文主要从新媒体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的内涵解读、新媒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及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传播的路径创新等方面展开研究([1])。  相似文献   

10.
11.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努力提升传播方式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获得最佳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今天凸显的群体心理、分众特征和个性化趋势,着力实现有亲和力的传播;要高度关注今天受众的内在需求、情感取向和兴趣趋势,着力实现有感召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媒体影响力时代,从传媒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十分必要的。利用传播内与传播外两大方面,包括传播信息来源、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受众等因素,更新传播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实现传播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史发展相伴相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过程经历了三大转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最初单纯的理论追寻传播向具体实践运用传播转变,由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有限的地下秘密传播向大众传媒公开传播转变,由工具维度的传播向人本关怀维度传播的转变。这三大转变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认识的逐渐深入,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史发展相伴相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过程经历了三大转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最初单纯的理论追寻传播向具体实践运用传播转变,由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有限的地下秘密传播向大众传媒公开传播转变,由工具维度的传播向人本关怀维度传播的转变。这三大转变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认识的逐渐深入,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宣传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程中,依靠党在人民群众中历史形成的政治权威和政治认同,凭借自身政权系统的力量,通过组建宣传网络、舆论宣传与文艺渗透等多种方式,在"大众化"的话语传播体系中建立起执政党与人民大众思想连接的桥梁,成功实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为达到更好地指导民众生活实践的目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有效地传播途径作为支撑。近年来,以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正在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及信息量大等特点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宣传渠道。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宣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略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系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了"说服人"、"征服人"、"改造人"三个基本环节.从整体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环节之间不仅在横向上互动,也在纵向上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当前,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遵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以"说服人"为基础,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以"征服人"为途径,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以"改造人"为目的,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大众群体中的传播过程,其主体、内容、路径和实践效果四个维度都有不同要求。在当下的社会变迁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必然面临挑战,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从大众化的传播来看马克思主义,对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业已成为大众媒介的一个主要传播平台,现今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试以网络媒体做为媒介这个角度去寻找全新的一种传播途径,解决当前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彻底解决人民群众和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由此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普通大众中的普及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是实现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有效对接与积极转换,以及新媒介语境下公共参与意识激活的传播渠道创新,这客观上需要实现以下话语范畴的对话与统一:网络事件与价值导向,网络生态与多元话语,网络文化与制度建设,网络舆论与传播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