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师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是“深”还是“浅”?这是一个人们长久争议的话题。说它“浅”,连少年儿童都能读(听)得懂,对中师生来说还不“浅”么?说它“深”,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中师语文老师都不知如何教,还不“深”么?我以为,教育者就是要从“浅”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探寻出“深”的编创规律,才能高屋建瓴地运用儿童文学实施对儿童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心声》课例体现了肖培东老师“浅浅地教语文”的教学观,“浅”可以理解为教学切入点、教学方法、过程推进及“双性”处理的“浅”,即不繁杂、不花哨、不偏不倚.“浅”的背后实际是“深”,即课文价值认识、语文能力培养、教学理念扎根和语文味道浓郁之“深”.《心声》课例中的“浅”和“深”不仅不对立,反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生,深浅之中紧扣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以及肖培东老师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3.
讨论教学工作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教师在课堂上要把问题“讲深讲透”,要让学生把问题“理解深透”。能“深”能“透”,当然是好事,但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因为它违反了教学的客观规律。一些物理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往往要随知识的积累而逐步形成。比如对力的认识吧,一开始,只能随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提出“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待学生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思枯涩,语言干巴,缺乏真情实感,在“做”字上下功夫.我认为必须打破“做”文章的观念,要调动学生写真情实感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应从“激其情”人手. 一、讲读教学要使学生“披文入情”,以“激其情”我在讲读一些适合中学生情感特点的范文时,做到“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倾注于形象的感情,从而深刻领会作品,并由此产生一点写作的灵感.如讲《荔枝蜜》,我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感情变化的几个阶段.即由最初不爱到爱,从爱得浅到爱得深,进而深情赞美;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真切感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随即产生共鸣.与此  相似文献   

5.
郑真贞 《教师博览》2023,(12):33-35
教育日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浅表性的学习被多数人所否定,深度学习得到推崇。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味回避浅学习,过度追求深思考,反而容易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可能欲速则不达。紧扣语文学段目标、要求,根据文本的实际教学价值,删繁就简,当浅之浅,该深则深,注重实践,是教师处理好学生学习“深”与“浅”关系的教学准则。  相似文献   

6.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有三忌:忌浅,忌深,忌笼统。 何谓浅?问题的正确答案已是学生弄清、记住的,提问这样的问题,就叫“浅”。浅而无味,等于白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前教学工作中,有一种提法,要求在课堂上把一课新教材“讲深讲透”。要不要强调“讲深讲透”?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提法有很大的片面性。第一、教师讲“深透”,不等于学生学“深透”。学生只有在“学而时习之”的长期过程中,才能逐渐  相似文献   

8.
时下,语文教学又陷入另一个误区:绝大多数教师谈“讲”色变。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看待“讲”这一基本教学方式?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对教师“讲”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对传统意义上的“讲”既进行坚决地否定和改革,又得承认一定程度和方式的讲亦是必要的。现象的本质是理论,行为的背后是观念,大凡一种教学理念,往往受制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思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和一边倒的大气候,使得颇具苏联特色的“红领巾教学法”风靡全国:一篇课文讲上五六课时,强调讲深讲透。六十年代,在对“大跃进”似的教学有所反思的基…  相似文献   

9.
宁波 《甘肃教育》2005,(5):29-29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最严重、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讲”得过多。若能吃透教材,明确目标,抓住重点,严谨有序,讲深讲透也很好。但是,严格地说,这还是属于“讲”,而不是在“教”。“教”中肯定会有“讲”,但这种“讲”只是“教”的一部分,这也绝不是学生学会的决定因素。讲得再好,学生还是没有“会”,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高耗低效。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现状 1.观念陈旧,方法难改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由来已久,在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他们不愿做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的改变。阅读教学中教师“教”的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教师说的过多,学生说的太少;教师讲得过深,学生析得过浅。 2.忽视活动,轻视生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学提倡学导式、启发式,使学生能主动活泼发展,积极探索。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应以“导”和“引”为原则,掌握学生心理特点,使学生主动地“学”,活泼地“练”。  一、“讲”应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使学生“练”得主动。  教师的“讲”,无论是讲解、评定或提示,都应对教材的目标、具体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透彻。教学中做到“讲如有神”,把准教学的脉点,让学生一听就明白,知道教师讲了什么、要练什么和怎样去练。针对学生练时出现的问题,需评定、提示时,也应针对目…  相似文献   

12.
口耳授受的传统教学,形成了一种定势心理倾向:教师总认为,对学生是多讲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满堂灌”、“一讲到底”的繁琐讲授,“以教代学”、“以讲代练”的注入式教学,就是这么产生、流行的。于是,60年代有人提出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改革口号。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学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专门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教师的讲不应是满堂灌,什么都讲,而应是精讲。精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它绝不意味着少讲,也不单纯是讲深、讲透,而应是教师抓住教材特点、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好一些,学得扎实些。如何做到精讲呢?我认为教师应做到胸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讲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人生观这一部分内容,有必要依据教材修订后的内容,准确把握本门课程中人生观教育的“理”与“路”。党和国家事业赋予大学生的独特定位以及人生观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新时代开展人生观教育教学的根本原因。新教材呈现出来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和人生观教育教学的实践逻辑,是开展人生观教育教学的基本遵循。基于对新教材关于人生观教育逻辑理路的把握来解析人生观部分的内容,厘清人生观教育教学所讲之“道理”,为真正讲深、讲透、讲活人生观道理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提出毋庸多言,在各种语文课型当中,复习课当属其中常遭老师们冷落的课型之一!由于不少老师对之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所以在教学中,诸如“冷饭重炒”、“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讲得累学生练得苦的教学现象是屡见不鲜的。鉴于这样的现状及部分老师的教学困惑,近两年,我们学校课题组经过交流与斟酌,开始了关于“活动式”复习课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教师如何把握课堂“退位”的度,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正确地处理“讲”与“不讲”的辩证关系,这是一门艺术,考验着教师的能力和智慧.“讲”在关键处,是为“不讲”奠基反思传统课堂教学,各类问题集中表现在教师灌输得太多,将概念变成脱离实际应用、死记硬背的公式、术语灌得多,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体验.然而,老师灌输并非等同于学生学过。  相似文献   

17.
《云南教育》2008,(8):36-37
我国的分层教学主要在中学实施,其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探讨大班教学制条件下,面对学生的显著差异,如何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起步较早的有上海、广东、北京等地。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事其事”,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8.
育教界有“听课”的行话,却没有“看课”的说法,但我认为“看课”的内涵远非“听课”所能包括。传统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先生讲、学生听。讲得如何是领导、学生和教师们衡量一位老师知识水平与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叶圣老曾很风趣地形容过讲与听的关系:“似乎这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了,象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尔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  相似文献   

19.
在“双减”及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中的浅层学习问题,依据数学学科教学特点,在深度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教学中落实深度教学,提出指向数学本质的“深”问题,从浅认知转向真探究;组织多形式“深”互动,从知识取向转向素养取向;激发内在“深”动力,从教师立场转向学生立场。  相似文献   

20.
“两课”教师要想把“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讲得学生爱听,真正发挥其思想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指导思想,就要充分发挥专题讲座有利于将理论讲深讲透,案例分析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生动活泼的优势,将专题讲座与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