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六七号牢房》选自《绞刑架下的报告》第三章。 作者尤利乌斯·伏契克(1903—1943),捷克斯洛伐克优秀的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他生于布拉格的一个旋工家庭。一九二一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成立,十八岁的伏契克就加入了党。一九二八年,捷克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向共产党发动了全面进攻,在这严峻的时期,伏契克受党的指派,担任文艺与政治评论刊物《创造》的总编辑和党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一九三八年,  相似文献   

2.
《二六七号牢房》节选自长篇报告文学《绞刑架下的报告》。作者尤利乌斯·伏契克(1903—1943)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优秀共产党员和著名作家。他出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后来全家迁居比尔森工业城市,使他从小就接触、了解、熟悉工人的生活、苦难、斗争。他自幼喜爱音乐和文学。在苏联十月革命影响下,1921年捷克共产党建立,18岁的伏契克立即加入。  相似文献   

3.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老师批改作文 ,为一篇文章开头而拍案叫好 :“一间教室 ,两个监考教师 ,十六张桌子 ,三十二个学生 ,一点声音也没有。”他想起了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 ,从窗子到门还是七步 ,”又想起了林嗣环的《口技》 :“一桌 ,一椅 ,一扇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免不了借助语法手段分析句子层次,有一种现象,常常影响正确分析,即省略意念性主语现象。例如: 1.只有在夏季里,太阳快落下去的时候,才把栅栏的影子斜射在东墙上一会儿。(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初中语文第六册)  相似文献   

5.
做个语文教师真不容易!而外人一般只知道改作文难,殊不知备课也难。难在何处?资料的收集与使用就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劳动。一、资料的收集收集资料,首先要目标明确。一般说来,抓住课文中的疑点、难点,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是行之有效的。《二六七号牢房》一文中,伏契克称同监一难友为“老爸爸”,教这篇课文,我感到非常别扭,怀疑  相似文献   

6.
一沁园春·雪毛泽东 二海燕高尔基 三☆幼林秦似(《漓江》一九八二 年三月号) 四挥手之间方纪 五澜沧江边的蝴螺会 六菜园小记吴伯箫 句式的变换 七☆人类的语言吕叔湘(《语文常谈》 八☆从甲骨文到口袋园书馆崔金泰宋 广礼(中央电台广播稿) 九什么是知识毛泽东一O“友邦惊诧”论鲁迅一一太阳的光辉陶铸一二☆论各尽所能胡鉴(《人民日报》 一九八三年一月!旧)一三☆散文孟要老舍 立论和驳论一四☆地质之光徐迟一五☆二六七号牢房伏契克 句与句之间一六《白毛女》选场〔第一、第二场少 贺敬之丁毅等一七☆《龙须沟》选场老舍 谈谈戏剧一八普…  相似文献   

7.
《二六七号牢房》有三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值得讨论。A 凝视着这一线转瞬就要消失的阳光。B 生活在阳光里的人是多么少啊!C 人们一定会在那温暖的阳光里生活下去。  相似文献   

8.
离下课还有5分钟。这堂公开课是学习伏契克的报告文学《二六七号牢房》,重点是分析“老爸爸”对“我”的关怀和爱护。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执教者——一位中年女教师正利用这最后几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只见她沉着、老练地从讲台下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一小朵野花和一根青草,用左手举着,要求学生想象伏契克当时看到这两样东西后的心情。应该说,这投出的是一块较有份量的“石头”,如果不出意外,它将激起学生新的感情波涛,从而为这堂课圆满地画上一个句号。可就在这时,一只小甲虫闯进了教室。嗡嗡的声音,一下子将一部分同学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看得出,这偶发事件是执教者所始料不及的。她的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二六七号牢房》中运用了很多数量词,在叙述内容和表达感情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现举例说明。一、数量词的反复“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雏菊     
周升芳 《山东教育》2008,(1):119-119
关于“雏菊”这个名字,我第一次见到它,是在初中时学捷克作家伏契克写的《二六七号牢房》。文中是这样写的:“他(老爹)还趁早晨半个小时‘放风’的机会。在监狱的院子里冒险替我采摘雏菊的草茎。”当时想,雏菊到底是种什么花.竟长在监狱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老师没做描述,书中没做详细解释,但我的心下却牢牢记住了这种新奇的花。直到有了网络,上网一查才大吃一惊.原来它竟是与父亲密切打了几十年交道,年年开在我家窗台上的菠菜花。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语文教材每课后的“思考和练习”中,常有“如何领会这一句的深刻含义”这样的思考题。对这类题,我们感到很难引导学生去思考;有些答案,备课中老师们也众说不一,例如初中第五册《二六七号牢房》一课后的“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学习》一课后的“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这  相似文献   

12.
一询语: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0圆圈吞枣( ⑧璀璨(⑧未屑置辩( O泰然处之(2、根据拼音填字, ①莫mlng( ②深恶痛jl( ⑧一挥而扛血( ④无边无了‘。( _的咏雪名句· 抓司马迁是一一朝著名的_ _和文学家.他所著的我国第 一部一一一体通史《史记》.共有 —篇, ‘、《二六七号牢房  相似文献   

13.
示观又叫示现,是把过去或将来发生的乃至想象中的事显示出来的修辞方法,它可用来再现逝去的场景、遐想未来的画面以及某些虚幻的想象等等。比如:用于新旧形象对比(《故乡》中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形象对比);回忆再现过去的形象(《一面》中鲁迅的肖像描写);交代出身历史(《普通劳动者》中对将军矿工出身的展现);预示将来美好的生活场景(《幼林》中对植树造林后果的预言);对自由光明的渴求(《二六七号牢房》中革命者对太阳的憧憬);对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呼唤(《海燕》中海燕在暴风雨大海上搏击的画面)和对夫妻过团圆生活的企盼(《孟姜女》中梦夫幻象)等多种场景多种画面的描写,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描述生活。用色彩缤纷  相似文献   

14.
我们把让学生面临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称为“问题情境”。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领悟课文的深层意义。一、无疑处生疑1 在学生读书不觉得有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如《二六七号牢房》一文中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 ,从窗子到门是七步 ,这个 ,我很熟悉。”“走过来是七步 ,走过去是七步 ,是的 ,这一切我很熟悉。”学生读这些似乎很普通的句子 ,只知“七步”是写牢房的狭窄 ,往往不去思考蕴涵在“七步”、“熟悉”中的深意。于漪老师教学时这样设疑 :“这里为什么要写这四个‘七步’ ,两个‘熟悉’ ?为什么用…  相似文献   

15.
尤利乌斯·伏契克(1903——1943)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员作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和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伏契克出生于工人家庭,从小喜爱音乐、戏剧和文学。一九二一年参加捷克共产党,此后常常为捷共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文学杂志《创造》写政治论文、文艺短评、讽刺作品、小品文和特写。在德国法西斯侵占捷克的日子里,伏契克是捷共中央委员。一九四二年二月,捷克共产党第一地下中央遭到破坏,伏契克和同志们立即组织了第二地下中央,(?)  相似文献   

16.
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之间,正如《二六七号牢房》,从窗到门是七步,从门到窗是七步一样,成了局中人生活的常态。而高考、中考意味着转折,意味着你将步入知识分子这一社会精英的行列,或将步入更高的人生阶段。放眼社会、思考人生这一社会责任与三点之间的狭小空间的冲突是一道必须求解的题。沸腾的社会中人以他们的爱恨亲仇,以他们的执着、勇敢、胆识、魄力演出一幕幕人生活剧,他们、他们的故事浓缩的是丰富的人生哲理、社会思潮。走近他们,作文人生将会鲜活许多,靓丽许多。  相似文献   

17.
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之间,正如《二六七号牢房》,从窗到门是七步,从门到窗是七步一样,成了局中人生活的常态。而高考、中考意味着转折,意味着你将步入知识分子这一社会精英的行列,或将步入更高的人生阶段。放眼社会、思考人生这一社会责任与三点之间的狭小空间的冲突是一道必须求解的题。沸腾的社会中人以他们的爱恨亲仇,以他们的执着、勇敢、胆识、魄力演出一幕幕人生活剧,他们、他们的故事浓缩的是丰富的人生哲理、社会思潮。走近他们,作文人生将会鲜活许多,靓丽许多。  相似文献   

18.
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之间,正如《二六七号牢房》,从窗到门是七步,从门到窗是七步一样,成了局中人生活的常态。而高考、中考意味着转折,意味着你将步入知识分子这一社会精英的行列,或将步入更高的人生阶段。放眼社会、思考人生这一社会责任与三点之间的狭小空间的冲突是一道必须求解的题。沸腾的社会中人以他们的爱恨亲仇,以他们的执着、勇敢、胆识、魄力演出一幕幕人生活剧,他们、他们的故事浓缩的是丰富的人生哲理、社会思潮。走近他们,作文人生将会鲜活许多,靓丽许多。  相似文献   

19.
过了两天,我又认识了两个囚犯。佩切克宫的头目们失去耐心了。他们派人来传我过去,尽管医务官每天都在我的传票上批着:“不能移动”,但他们却不管,下命令无论如何也要把我抬去。于是两名穿着杂役制服的囚犯,扛来了一副担架,搁在我的牢房门前。老爹(伏契克的狱友)费力地给我穿上衣服,同志们把我放在担架上抬走了。  相似文献   

20.
啃书吧     
◆本期推荐:《绞刑架下的报告》(作者:捷克伏契克)◆推荐指数:★★★★内容简介《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伏契克最著名的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它揭露了法西斯匪徒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们的坚贞不屈与团结斗争。在即将被送上绞刑架时,作者仍豪迈地宣称:“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作品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关于作者伏契克,捷克作家、文艺评论家。生于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18岁加入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194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