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玲 《理科爱好者》2004,(22):64-64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使学生直接参与质疑问难,探索释疑,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既是研究过程、创新过程,也是收获过程,能驱动学生的原动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强调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学科的基本事实,重视形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2.
胡德方 《中学文科》2009,(9):121-121
怎样才能提高总结的效果呢?我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从理论书籍中寻找答案……渐渐地,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老师不应该是教学的主宰者,高高在上,而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相似文献   

3.
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的“对话式”教育思想,近年来在我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对话式”教育中,弗莱雷认为对话建立的基础是平等、爱、谦逊和信任,其实质是反思和行动的辩证统一,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控制关系.教学过程是双方互动和交流的过程而不是被教师操纵的灌输过程,教学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而不是强迫学生记住“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过程,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把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要靠学生自己积极的认知活动来完成.因此,中学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呢?  相似文献   

6.
过程性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的评价.它不是对微观意义上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考虑的目标;过程和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支撑上述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上述目标的设置。”以上《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目标的强调,教学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的过程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而不是教师完成教的任务。基于这些理念,广大教师都能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承认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发展性主体,认识到自己的主导作用是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手段,能够创设近乎真实的课堂情境,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独特功能,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使枯燥乏味的原理变得形象生动且易于理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媒体的限制,使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从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使用,也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需要使用,而应该适时、适度地使用,找准切入点,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感恩教育:一种新的德育尝试 德育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我们所期望的德育实效性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达到内在的质变效果。这种效果既有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又有隐性效果,但最终都指向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在以往长期的德育实践中,那种“高、大、全”完人式的德育要求,那种注重德育知识灌输的贫乏的道德说教,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无从体验而让学生失去了热情。那么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感恩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动力;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就成了探究性学习的关键。真正的知识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结果;加强对学习过程的宏观调控和对学习活动的具体点拔.探究性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才能获得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的建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传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下英语课堂教学优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更新理念,优化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质量或“某种独特的心理气氛”是决定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而造成这种气氛的条件不是别的,而是“情感的态度”。他认为:愉快活泼,充满理解信任和友好的气氛能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改观。实际上这是涉及到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以接受学习、机械学习、个体学习和被动学习为主,教师满足于学生听懂、听会、理解记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盛装的容器,而不是追求发展的生命体;他获得的是结果的成功,而缺少过程中的丰富体验。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观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学习这些知识,不是简单的吸收,而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所曾经付出的大体相同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促使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给予,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  相似文献   

15.
汪爱民 《小学生》2012,(8):38-3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换言之,“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当前,语文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核心正体现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它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6.
经常在课堂上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了差错或遇到了困难,教师迅即换一个学生回答而不是让学生把错误的观点表达完整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板演时出现了审题、方法或运算上的错误,教师当即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换一个学生板演而不是让学生把错误的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如有学生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提出其它不同的见解,教师会立即予以制止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7.
现代阅读题的讲评可以说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讲评的形式通常像一场毫无生气的演讲。演讲为教师,学生是听众。演讲讲得费劲吃力,恨不能使出浑身解数,而听众却既无热烈的掌声,也无感动的表情,只是机械地记着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阅读题讲评课,效果可想而知。其实,阅读题讲评不是给学生一套完整的习题答案,也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套应试方法,它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归纳出一套简单可行、收效较好的讲评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初中学生介于小学和高中阶段之间,他们具有自身特殊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如大部分学生仍然好动,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动手能力差,善于模仿,甚至有少数学生则认为自己已长大,对教师的讲课不以为然等等。鉴于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妨一试精讲多练。精讲: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发现,有些例题的解题过程是重复出现的。对这些重复部分,我认为没有必要每堂课都讲,而应按(大纲)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中,重难点是列方程,而不是解方程(解方程的方法已在前面讲过)。因此…  相似文献   

19.
王军 《宁夏教育》2005,(12):70-70
1.以人为本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始终是真实的人,而不是具有某种固定角色职能的行动体,尤其是教师更要有人的意识和信念。一方面,教师要使自己有独特而真实的表现,以富有人性的力量感召学生,另一方面要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感,更有独特个性和巨大创造性的人对待,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关怀。  相似文献   

20.
慢养不是放慢生长的步伐,而是拓宽学生的生长路径,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允许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由生长,而不是按固定的模式,改变其生长速度或季节.学生数学求异思维的形成过程也需要这样的一个慢养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让学生慢慢地经历求异思维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将知识植根于生活,致力于学生的数学求异思维养成过程教育,促进学生形成高品质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