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新闻改革不断深入,通讯员在新闻事业中的地位日显突出,因而对其观念的更新亦更显重要,作者认为通讯员必须树立以下五种新观念。一、主人观念、抛弃仆役观念,树立主人观念、这是通讯员更新思想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位老记者最近送给笔者一幅对联:“写民间苦乐同憎同爱,扬笔底波澜敢贬敢褒”。我体会到,这正是勉励通讯员和记者要做社会的主人、人民的仆人。这幅对联的“亮点”  相似文献   

3.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4.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些情况: 名利记者得,错误推给通讯员。有些记者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了情况和书面材料,既不作进一步采访,也不核实,马上挥笔直书,照摘照抄,快速见报。报道失实了,记者不作自我批评,反怪通讯员“提供材料有误”。  相似文献   

5.
新闻作品中的“我”就是记者,几乎所有的编辑、记者、通讯员都确以为然,甚至以此为新闻与文学的标志性区别之一。笔者以为,除广播电视主持人现场直播外,“我”并不是记者本人。这一问题并非不起眼的花俏枝节,而是与新闻真实性、可读性和写作方法密切牵联。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  相似文献   

7.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8.
新闻同仁可能只听到“抢新闻”之说,没听过“争新闻”之言。抢新闻并非新鲜事,即指抢时间、争速度和抢发独家新闻,这自然符合新闻规律。但时下却出现了一种“争新闻”的不良风气。即记者和通讯员争发新闻稿。笔者并非胡编乱造,有例为证。有位工厂的新闻干事向某报社写了一篇关于技术贸易的新闻稿,时间一晃月余,杳无音讯。这位通讯员自认为可能“此稿无价值”或写得不好,便不好意思去报社打听。谁知时隔两月,此稿却又在那家报上大同小异地出现了。但署名竟是报社某记者的大名。后经打听,才知道这是报社记者从通讯员的来稿中获得信息后,不顾路途之遥,又专程到工厂调查采访了一天写成的。  相似文献   

9.
不少记者和通讯员都有这样的经历:采访中一个场面,一件摆设,采访对象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人们的“谝闲传”,往往会使人灵犀一颤,豁然开朗,像淘金者发现金矿一样兴奋不已。笔者以为,这就是新闻灵感现象。新闻敏感是记者和通讯员在某种条件诱发、刺激和影响下,突然进发出的采写欲望。奇怪得很,这些在兴头上一挥而就的“急就章”,往往都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得意之作。而那些让人过目即忘的稿件,大多都是无  相似文献   

10.
禁止有偿新闻不可忽视“土记者”黄世娟禁止有偿新闻,主要是对新闻单位和专业新闻工作者而言,这没有异议。但是,笔者同时认为:要彻底禁止有偿新闻,还不可忽视“土记者”,即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以及某些新闻单位聘用的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的非正式人员等。据笔者了解,“土...  相似文献   

11.
本人多年从事新闻和宣传工作,和基层通讯员接触较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此较熟悉。现将我掌握的通讯员在写稿中的“攀龙附凤”心态曝光一二,以便使通讯员走出这种“误区”。“狐假虎威”——借名某乡上通讯干事几经周折终于采写出一篇很有价值的社会新闻,自己也以为见报没问题,但心里总不踏实,唯恐这篇有价值的新闻因自己无名而不值一文,想来想去,还是走进某一记者的家门,用近乎乞求的“约法三章”,终于征得“下不为例”的同意,在自己署名前恭而敬之签上“记者”大人物的名字才发往报社,当然被采用了。他逢人便说,多亏他来了个“孤假虎威”才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节失真的,有九篇,添枝加叶、任意拔高的,有十五篇。通讯员采写的新闻失实的为什么这么多?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追名逐利。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稿件能  相似文献   

13.
若问通讯员是否会取消?我认为永远不可能。因为世界上只要有新闻和新闻单位,就需要通讯员。通讯员是报社通向四面八方的神经。广大通讯员生活和工作在基层,对身边发生的新闻素材最了解,可以避免遗漏大量的有价值的新闻。如果失去通讯员这些“神经”,则新闻就会失去主心骨。通讯员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同盟军。只有专业记者和“编外记者”(通讯员)携手并肩,协同作战,才能取得辉煌的战果。  相似文献   

14.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我国记者队伍已达55万人。这个统计主要指在编记者,并未包括不在编的通讯员和在学校读书的中学生和小学生记者(即“小记者”)。实际上,从事新闻工作的通讯员和小记者是一个庞大的准记者群。我国大多数新闻期刊对通讯员有所关注,但对小记者关注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可喜的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爱好者》在新世纪伊始开办了一个新栏目“小记者”。该栏目运作一年来,深受小记者们的喜爱。一、准确的定位经营期刊首先要认识期刊不同于报纸、图书的本质,“期刊的本质是文化,其功能既有传播又有积累”,“期…  相似文献   

16.
由于领导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本单位当之无愧的消息灵通人士和最有权威的“新闻发布官”。因此,通汛员荇想获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做一名报纸、电台的“优质”、“高产”通讯员,就必须学会和掌握与本单位领导经常打交道的方法及技巧。通讯员采访自己的领导时,身份有别于一般记者,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由于长期的上下级关系,通讯员常常会生出自卑感,在采访中往往言不  相似文献   

17.
采访是记者、通讯员获取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但是,采访不仅仅是“获取”,还有一个“给予”的问题,即向采访对象输出某些信息,提供某些材料。有经验的记者都是这么做的。有些人采访不成功,也与这方面的工作没做好有关。目前新闻采访业务资料中较少谈这个问题,笔者试作粗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采访中输出信息的必要性并不是一切采访都要输出信息。比如,里根总统受到枪击,记者迅即抢拍、抢录镜头,抢打电话向通讯社或报社报告,不需要向采访对象输出什么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代言人,是思想的传导者,其主要职责是“采”、“记”、“写”,三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合格记者。但是在一些报纸中,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这就是很多记者疏于采访和写作,而擅长发布“挂名新闻”。所谓“挂名新闻”,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抄”新闻——抄录通讯员的来稿,抄袭其它报刊的内容,抄摘网络上的信息等。记者“挂名新闻”之风,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甚至变成一种“新闻公害”。  相似文献   

19.
新闻同仁可能只听到“抢新闻”之说,没听过“争新闻”之言。抢新闻并非新鲜事,即指抢时间、争速度和抢发独家新闻,这自然符合新闻规律。但时下却出现了一种“争新闻”的不良风气。即记者和通讯员争发新闻稿。笔者并非胡编乱造,有例为证。有位工厂的新闻干事向某报社写了一篇关于技术贸易的新闻稿,时间一晃月余,杳无音讯。这位通讯员自认为可能“此稿无价值”或写得不好,便不好意思去报社打听。谁知时隔两月,此稿却又在那家报上大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实践中,一些通讯员很少“单枪匹马”地自己闯,而一味追求和记者合作。他们名曰“合作”,实则是想借记者的“牌子”,以为有了这“牌子”,犹如给稿子安上了“保险”,录用可能性就大了。无可否认,记者和通讯员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是必要的。但是,那种意在“借牌子”的合作,却不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