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报社有两位编辑,都想把自己的子女采写的稿件变成铅字,但考虑稿件质量差,每期“容量”有限,不拟采用。于是,两人便私下“交易”起来,你登我女儿的稿件,我刊你儿子的文章。并编排在显著位置。对此,通讯员们气愤地说:“这哪里是认稿,分明是认人。”  相似文献   

2.
“只要会运作、就能上头条”。在这种片面思想认识的支配下,不少新闻从业人员不注重在稿件的质量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稿件的运作。应该看到,通讯员与报社之间的正常通联是需要的,必要的新闻策划也是应该的,但从根本上说,任何时候,稿件质量都是上稿最有效、最便捷的“通行证”。我们军区远离报社和上级机关,上级机关和报社编辑记相对来得比较少,应该说,在稿件的运作上先天不足。但从这些年我们军区新闻工作的实践看,  相似文献   

3.
这篇“别议”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本刊认为:作者将稿件投诸报刊的同时,实事上已将该稿件的修改权也授予了编者,除非他特别注明不许作任何修改。至于编者在不违背原稿旨意的情况下,如何修改得更好,则是另一问题。 ──编者 先说一宗官司: 一位作者向某报社投稿,经编辑修改后,来稿刊出。作者认为经修改后的稿件已改变了他的题旨,且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于是,他向法院起诉编辑侵权,要求编辑承担“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最后,法院判原告胜诉。 因为我也是编辑,十多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体认其中苦哀。…  相似文献   

4.
从六十年代末进县广播站当编辑到现在快26年了。近几年来,我深深感到自己多年来所从事的广播工作,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似乎在倒着变化,变得小了,变得轻了,广播新闻工作者总是有那么一股失落感,望着电视台、报社的同行,感到我们比人家矮了半截子。许多人都说昔日的“广老大”变成了“广小三”。你看,给电台的来稿一度锐减,一些通讯员将复写得最不清楚的一份递到广播台,编稿时常常为辩认一个字一句话费好大劲儿,有时还得打电话、写信核对;广播收听率也受到影响,用了某单位、某作者的稿件,过后见到他们问听到了没有,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哎呀,忘听了”;外出采访,人  相似文献   

5.
有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在一个监狱里,一名患有哮喘病的囚犯因难以忍受狱友吸烟的习惯而数次要求换囚室,但一直没得到应允。他在那里几乎无法呼吸.非常痛苦。一名妇女知道这件事后想帮助他,就打电话给一家报社的编辑,问他是否可以写点什么。那位编辑回答:“等那人死时再给我打电话。”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在从业时,一般都会把目标订在“向钱看”上,但对于写作这个穷行当,想跃跃欲试者,并不乏其人。笔者每次到报社去,无论是大报还是小报编辑们的案头,都堆满了各地的来稿。有些初学写稿者,甚至给编辑写信说,我不要稿费,只要你把我的稿子给我发表了也就行了。对于那些老“写作家”、“写作匠”,亦不再像晋代的王夷甫那样,视钱为“阿堵”,以示自己的清高与风雅,也纷纷加入到“向钱看”的行列,哪家报刊给的稿费高,就向那家报社投稿,以致使那些付给较高稿酬的报社,几乎被名家大腕们“垄断”,即使一些行业报,亦是如此。天津《老年时报》属于《今晚报》报业集团的“子报”,其稿费与《今晚报》相同,比如一篇七八百字的言论稿,稿费就是80元。于是,这些专为老年人办的报纸,也让那些名家大腕给盯上了,以致稿件像雪片般地从全国各地飞来。有次该报一位编辑打电话向我约稿,我对她说,在你们报纸上稿太难了,她笑着说,一年能给你上十几篇就很不错了,你要知道,我们报社的用稿量,只是来稿的三十分之一,作为一般“写作匠”,若想在这家报纸上发一篇稿子,那恐怕就是“上稿难,难于上青天”了。然而,作为一般像笔者这样的老“写作匠”,不仅是写稿难、发稿难,而且是讨...  相似文献   

7.
组稿的学问     
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要向社会广泛组织稿件。组稿,这是报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编辑的一项主要任务。 有些编辑也懂得组稿的重要性,但又嫌组稿工作麻烦,会占用自己的编稿、写稿时间,因此还是靠“就近解决问题”,需要什么稿件,请报社内部几位同志去写,自己也动笔,就不必向社会组稿子。有些编辑出于无奈,只好“广泛组稿”,无非是写一封统一的组稿信,在内部通讯刊物上发发,或是打印一下,装进信封,发到一些部门和通讯员手里。这种“现代化”的组稿方式,虽比较省力,但往往效果不佳。 编辑不能守株待兔,“等米下锅”,要密切同作者联系。那么,怎样  相似文献   

8.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9.
求实记     
这篇短文讲的是我们核实一篇稿件事实的经过。有一篇来稿写的是,航空兵某团在航油和训练时间都比往年减少的情况下,不仅提前一百一十五天完成了全年的飞行训练任务,还节约了航油一千零七十九吨。这篇稿件连闯数关,到了夜班才卡了壳。值班领导在小样上提了意,见:“提前完成训练任务的时间和节油的数字都太大,……请有关同志核实后再发。”于是,我们打电话去询问作者。没等我们把话说完,作者就开了腔:“稿件是经过作训部  相似文献   

10.
说长道短     
前不久,一位记者抓新闻时,发现一名假“贫困学生”在大街上乞讨,他不仅拍了新闻照片,而且“没收”了这名假“贫困学生”的财物,然后回报社发稿。笔者问他有没有想到将假冒的“贫困学生”扭送公安部门,他说只要稿件见报就行。再指出他无权没收别人的财物时,他说自己又不要那财物,交给报社做个事实证据而已。  相似文献   

11.
近观数则征文启事,均有如下文字明示:“稿件一经刊用,即奉稿酬。”来稿录用了,即致稿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圈内人的常识,又何必正儿八经地添此“蛇足”?一位从未投过稿的同事见此启事后问我:“是否属于征文的给稿酬,不是征文的稿件不给稿酬?”我答曰:“不是这么回事。”怕他不解,我又解释说:有的征文,稿酬从优是真的。那么,作者的文章发表后,有关报刊社是不是“即奉稿酬”了呢?我看未必。我就亲身经历过数回这类怪现象,文章见报了,稿酬不是“即奉”,而是能拖则拖,有的则干脆不给。譬如早五六年,我在某家小报上发表了几篇杂文,但稿酬老被人大大咧咧地遗忘。好在编辑熟识,于是在数月之后,我函询于他,对方回信云:系财务人员之误也,已嘱其补寄。等这笔稿酬刚有着落,而后面又发生了几起同类的令作者不愉快的事,我再次函询该编者,这回他干脆来个“不予理睬”。遇此老爷作风的编辑,作为写稿者,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报纸编辑工作当中,常常会接触到这样一类稿件:从内容上看还不错,可就是说不准属于哪一种体裁,说它是消息吧,又像通讯,说它是通讯吧,又有些像散文。有的编辑给这类稿件起了形象的名字——“四不像”,并主张下功夫把“四不像”变成“一像”,让其合体。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四不像”稿件是适应新情况,打破旧有新闻写作模式的新尝试,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新闻写作方法和形式。古人认为,文章是作者气质的显露。人  相似文献   

13.
十多年前,笔者在一家报社做编辑工作,因缺乏经验,有一次在编辑一组关于反时形式主义的稿件送审时,领导发现有些稿件的观点有片面性,就找我谈话,说报纸倘若刊发观点和内容有误的稿件,很容易形成舆论误导。并特别提醒我:作为编辑,编文辑稿,文字增删固不可缺,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握所发文稿的导向性这席话,在我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此后的工作实践,尤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编务人员的“把握”之功,对于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传媒界在舆论导向“把握”上,应当说是相当重视的,但有些现象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15.
问:“编辑同志,我给你们寄去的稿子,不见音讯。听说通讯员的来稿没看,就装进大麻袋里了。”答:“编辑部确实有大麻袋,专装没有被采用的稿件。但是,对通讯员的来稿,编辑同志还是认真过目,精心挑选的。如发现新闻性强的好稿,就及时向版面推荐。”问:“请你说说不被采用的稿件的毛病在哪里?”答:“没有被采用的来稿,应该结合具体稿件来分析。离开稿评稿,不好说清楚。但就我接触到的通讯员来稿,一般有‘四种病’,即‘单字号’,‘全字号’,‘通字号’,‘老字号’。“所说‘单字号’,就是品种单一。大多是消息、通讯,很少看到速写、特写、来信、小言论等多种形式的新闻来稿。老吃过油肉,还能不腻味吗?饭桌上需要花样,版面上也需要多品种的稿件。“所说‘全字号’,就是大而全的一般化稿件。一  相似文献   

16.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17.
我写稿已经十年了。每篇稿子我都抄写得整整齐齐,给报社、电台编辑处理我的稿子提供了方便条件。在这方面,我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抄写稿件做到整齐规范,是对编辑劳动的尊重。我们通讯员的稿子从进入报社到被采用,要经过登记、分稿、筛选、修改、组版、排字、校对等多道手续。如果稿件字迹潦草或用字不规范,就会给编辑、排字工人和校对增加许多麻烦。听说有的报社就有这样的规矩:凡字迹潦草  相似文献   

18.
我是去年5月份开始做记者工作的。在农村采访了几个月,常常感到“头昏”。记者的“头昏”,无非是缺乏独立观察、判断问题的能力,找不到新闻线索;或者找到了线索,但又不知道编辑部要不要。只是在最近—个时期里,我才摸索到了医治“头昏”的一个处方。报社负责同志经常告诉我们,记者要识风向,辨气候。可是风从何处起,问题从何处来呢?当初,我认为风从编辑部起,问题从编辑部来。写什么,怎样采访,全靠报社的报道提示。有时还打电话到编辑部去问“行情”。拿到题目以后,不加分析研究,就一条一条地到处问,到处套。这样做,有时也能有几条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记者到基层采访,冷不丁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新华社是干什么的?弄得我们的记者非得尴尬地解释半天不可。也是,新华社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在广播电视里听到新华社消息,陌生的是她又不象报纸有自己的版面。新华社是依赖报纸的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声音而生存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稿件的版面叫时事版,编辑新华社稿件的编辑叫时事编辑,和新华社打交道的编辑部门叫时事部。无疑,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就叫时事新闻了。时事新闻是和行业新闻、地方新闻相对而言的。但奇怪的是,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里面,却很少论及“时事新闻”。  相似文献   

20.
编辑对约稿应注意把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社的编辑同志有时会通过给通讯员写信或打电话等形式,约写某方面内容的稿件。这种报社编辑按照宣传需要,让通讯员(或特约撰稿人)提供某一方面内容稿件的过程,就叫约稿。约稿具有可以增强新闻时效、满足报纸宣传需要的优势,但有时也潜伏着某些隐患。去年下半年,根据宣传需要,笔者曾向某单位的一名新闻干事约写了一篇关于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方面的稿件。可稿子在报纸登出后不久,有的读者就打来电话或写信给报社,说稿子与事实不符。后经查实,主要是由于这名干事在接到编辑约稿的电话后,未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凭个人感觉和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