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刹”有两个读音。一读Cha,如“古刹”、“刹那”。“刹那”是梵语的音译词,指极短促的时间。解放日报去年12月18日头版头条消息中,把“一刹那”错为“一霎(Sha)那”,头版右下角的言论中干脆用“一霎那”作标题。“刹”和“那”两个字表示一个词素,拆开来就失去本来的意义。这里该用“刹”而没用。但是,中国青年报今年2月4日《维纳斯,与美的评判》  相似文献   

2.
废都大爆炸     
《废都》出版啦!消息自京城辐射。霎那间轰动了全国。这是贾氏继《浮躁》获美国“飞马奖”,三毛绝笔书赠平凹之后,海内外掀起的又一次贾平凹热的狂风。有人把此称为贾平凹滚动的“第三次浪潮”。  相似文献   

3.
2010年3月30日,在北京第三届《综艺》年度节目暨电视人评选结果颁奖典礼现场.主持人代表网友提问:同样是做全球华人的新闻,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跟央视四套和凤凰卫视的策略有什么不同?霎那间,现场格外安静,对很多来自地方媒体的新闻人看来.这个来自网友提问最多的“典型问题”.某种程度上比从中国电视近300个候选节目中脱颖而出拿到“年度节目”大奖的分量更重,  相似文献   

4.
漫谈"现行档案"、"档案产业"等档案专业用语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了《档案学研究》2003年第5期晋平的《不应否认“现行档案”的存在———兼与吴品才同志商榷》后,觉得我日常使用的一些专业用语,如“现行档案”、“实物档案”、“文书档案”、“档案产业”等,是否合适,是需要斟酌一下的。这里谈谈我的认识。建议将“现行档案”改称“现时档案”吴品才在《档案学研究》2003年第2期的文章中说“现行档案”概念从根本上说是不应该存在的,而晋平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现行档案”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从《档案法》第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将档案定位为“…  相似文献   

5.
《新闻知识》在一些文章中使用成语时,往往出现错别字。例如:今年第7期,题为《我说“我”》一文中有“凭心而论”;去年第3期,题为《熟悉生活热爱生活》一文中有“哲理名言”;同期题为《闲心耐心细心》一文中有“唾手可为”。以上三例中的“凭、哲、为”均为别字。正确的写法应分别为“平”、“至”、“得”。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08,(1):56-56
第10期最喜欢的文章_:一《中国传媒经济:六大问题不容忽视》贾品荣(中国传媒大学)《迈向主流:市民生活报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张勤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学”“术”并举“学”“术”相长》范以锦(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热心读者名单-一一‘--彭洁黄石日报社李连凤随州市新世纪购物中心第11期硕喜欢的文章《资产证券化:报业的机遇与挑战》江作苏(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报纸系列报道如何争创中国新闻奖》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虚构细节:被忽略的新闻造假》谢海阳(文汇报)热心读者名单_.李汉如湖北省广电总台黄胜咸宁日报社第,2期最喜欢的文…  相似文献   

7.
一、“陈酒效应”三要素面对当前不甚景气的出版市场,常有莘莘学子缅怀80年代初的“轰动效应”。它犹如巨石掀下悬崖,雷声震荡峡谷。一部新书好书的出版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很高的传播速度、很密的反馈频率和很强烈的社会影响。从《人到中年》到《科学发展纵横谈》,从《哥德巴赫猜想》到《艾科卡自传》,一时间众手传阅,众人皆知。可惜今日这样的盛况已难得一见。  相似文献   

8.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2,(21):58-59
“淋漓尽致”形容表达详尽、暴露彻底 “淋漓尽致”,《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淋漓:形容酣畅,尽情.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语见明末清初·李清《三垣笔记·崇祯补遗》:“叙次大内规制井井,而所记客氏、魏忠贤骄横状,亦淋漓尽致,其为史家必采无疑.”例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再就让我说,我也没姐姐说的这等透彻,这等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河北科技图苑》于2002年第3期(总第59期)开设了“学《规程》专页”,到本期即2004年第3期(总第71期),总共出版13期,发表文章35篇。对该“专页”刊发的文章内容进行了评述,指出所刊发的文章是从广大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来稿中遴选出来的,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用实际行动谱写的宣传、学习、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图书规程(修订)》的美好篇章。对认为这些札记之类的学习体会文章不是论文的说法提出了异议,指出这些文章虽不是什么像样的科研成果、惊天动地大业绩的论文,但它们却是科研成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宣传、学习、贯彻、落实《规程(修订)》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举例说明了两年多来,在宣传、学习、贯彻、落实《规程(修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学习与贯彻《规程(修订)》应是经常的。“学《规程》专页”结束了,这只是形式上的结束,宣传、学习、贯彻、落实《规程(修订)》的任务并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0.
近两个月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接连摘播了经济日报二版头条八九篇文章。这些文章有下述特点: 新,即新闻价值高。如雷汉发等人的《三峡旅游公司为何家家亏损?》、李本军的《“京九”热中的冷思考》等,过去都没有报道过,或者最多也仅是浮光  相似文献   

11.
媒体点评     
莫让“星腥刑性”充斥版面 某周报屡屡刊登格调低下的文章,如今年第10期就刊有这样一些题目:《家庭没有“妾”的位置,一怒杀情夫》、《花季少女的情仇爱恨》、《浴室里的鸳鸯双尸》、《被纸糊死的恶人》、《家庭妇女买凶杀自己》、《第三者的自白》、《荒唐的“妻妾协议”》、《“借种生子”的归属权》等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三昧》编辑部:本刊2002年第10期里面,有多篇文章的标题使用了引号。如第9页《“树荫”,还是“树阴”?》一文。文章里就“荫”与“阴”在正确的使用上,进行了甄别。由此而想,原来的标题,若改为《树“荫”,还是树“阴”?》才更符合文章的中心题义。还有第31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报刊上常出现一些自造词语,如2000年9月30日《燕赵都市报》“金色奥运特刊”上有一消息,报道第27届奥运会中俄比赛情况,正题是《中俄大比拼》。什么叫“比拼”,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查《辞海》,没有“比拼”; 《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没有“比拼”,只有“比赛”、“比试”、“比武”、“拼搏”、“拼刺”、“拼命”。例中从“比赛”和“拼搏”两词中各抽出一个词素,生硬地拼凑成“比拼”这个词语,实不足取。  相似文献   

14.
本刊编辑于11月中旬赴浙江,在金华、丽水、温州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三地新闻界的意见。同仁们畅所欲言,对本刊寄予殷切的希望。《新闻记者》有“海”味金华日报记者陈东说,《新闻记者》内容活泼,有南派风格。我对“新闻人物”、“新闻与法律”等栏目很感兴趣。金华日报前编委金志澄说,刊物有特色,喜欢看。“新闻内幕”、“新闻作品评析”的文章我们都一看到底。“一月漫笔”有思想深度,有文采。温州日报编辑张永津说,“海外新闻”使我们很开眼界,《新闻记者》有“海”味。金华日报通讯员丰昆说,报社为我们订阅的几本新闻刊物,我们看得最快的就是《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1980年第11期刊登了李良荣同志论《时间性·时效性、时宜性》的“问题研究”文章。在谈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时说:“时间性是指事实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时效性是指新闻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社会效果”。文章注意到“时间性”和“时效性”之间的差别,这不错;但为了不把这二者“混为一谈”,却硬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我认为是值得商讨的。文章说:“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新闻及时性的标准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  相似文献   

16.
刘建明 《新闻记者》2003,(12):27-28
2002年第2期《新闻记者》发表了笔者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以下简称《杜撰》)。接着,《新闻记者》第5期又发表了潘玉鹏先生的商榷文章《“传媒入世”并非杜撰》。《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发表的《如何认识“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如何认识“入世”》),也对笔者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读过这些商榷文章,发现作者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文章,陷入自我争鸣,使学术讨论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型的报纸———都市报风风火火闯九州,着实让新闻界感到吃惊。吃惊的并不是它的“闯九州”,而是它的“风风火火”———在极短的时间,也就三四年时间吧,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竖起了大旗,站稳了脚跟。而面对都市报的咄咄逼人之势,一些曾经红火的在老百姓中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硬伤” 人得了病要去医院找大夫诊治,书稿中的毛病,就要靠编辑来诊治。书稿会犯各种毛病,其中有一种病,就是书中有“硬伤”。所谓“硬伤”,是指一些学者、专家写的书稿,观点、材料不乏新意,文章也还顺溜,却时不时犯点儿知识性、常识性错误。如前不久我读到王受之教授的新著《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书中讲到古代插图艺术,举《本草纲目》为例。但两处(第23、27页)都把《本草纲目》出版时间说成是“1249年”。《本草纲目》为明李时珍著,1596年刻版,1603年印行。王受之先生却把此书的出版时间提早到了二百多年前的南宋,闹出了明人著作南宋出版的笑话。  相似文献   

19.
去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开张”《茶座》后、不久便登上国内一些知名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近日,该社又推出了《法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第2辑。 新的一辑《茶座》继承并发扬了《茶座》书系“轻松、休闲、高雅”的定位,以“贴近读者,贴近生活”为特色追求。虽然作者基本都是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学者,但文章始终保持着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风格,讨论的也都是读者感兴趣的理论与现实  相似文献   

20.
有位名人说过第一个将女人喻为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而第三个则是“蠢才”。 按照这一说法,如今新闻媒介中出现的“蠢才”该是够多的了。且不论这些文章选材的雷同,构思的模仿,只要留心看看一些标题,就足以使人望而生厌了。 其一:《……也要“打假”》。如《文凭也要“打假”》、《“农民”也要“打假”》、《希望工程也要“打假”》、《新闻也要“打假”》……现在又有人写出《“打假”也要“打假”》,这势头似乎一发不可收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