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县报的读者主要在农村,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合农村读者的“口味”,才具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办出这一特色呢?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我们《襄阳报》自1980年复刊后,就明确提出了“用本地群众的语言写本地新闻,让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  相似文献   

2.
顾名思义,所谓“中性”报道是指那种既不是纯表扬,也不是纯批评的报道。这种报道真实、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揭不社会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象《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光明日报)、《关于物价的通信》、《饮食科学文明在呼唤》(新华社)等报道都完整地叙述了事物的过程,客观,公正地反映了事物的全貌,避免了那种好就好得玲珑剔透、白璧无瑕,坏就坏得一无是处的片面性的写法,使新闻从狭窄的胡同中走了出来,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本文试就“中性”报道思维活动的特点作一浅陋的探讨。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  相似文献   

3.
韦名 《新闻三昧》2003,(8):31-31
笔者曾几度参加省级“两会”报道,并多次受省人大、省政协表扬。下面,笔者就地方工人报如何参与“两会”报道谈几点体会。善于取舍。地方工人报,由于受人力和版面等的影响,在宣传力度和报道的数量上无疑与地方日报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工人报记者要在众多的“两会”消息中有所取合,有所为有所不为。2000年《南方工报》的“两会”的人大报道只发稿6篇。这6篇报道没有一篇是会议消息,也没报道人代会开幕闭幕,只选择了国企改革、职工、  相似文献   

4.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中国冶金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机关报向行业报转变,综合报向专业报转变,报道内容也以经济报道为主。经济报道成为报纸的重头戏,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光是《中国冶金报》,其它行业报和专业报都面临的必然趋势。但是,经济报道总让人与枯燥、乏味连在一起,甚至常常使之处于“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的尴尬境地。把经济报道写活,写得有滋味,有分量,使之如同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并对经济活动有所启示,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经济报道要有“色感”什么叫色感?这个色不是指版面的美工处理,主要指的是…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要求全党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下决心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进一步制定具体办法,“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从新闻工作的角度看,这对改进会议新闻报道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常见泛滥之势,这是一个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主要症结,一是“逢会必报”,无论会议是否真的就那么重要,也无论会议有无实质性的内容;二是“一会数报”,一个一般性会议,开幕报,闭幕报,做了消息还要做专访、侧记;三是报道“程式化”,往往是“名单+讲…  相似文献   

6.
欧美国家的报纸有“质报”和“量报”之分。前者主要面向社会上层人士和知识界,以高质量和高品位取胜;后者则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以吸引普通的民众。质报的销数虽然往往比不上量报,但舆论影响力却为后者所不及。像《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就是西方有代表性的质报,也是人们公认的舆论重镇。  相似文献   

7.
《报刊之友》2010,(6):20-21
樊云芳(1945年5月-),女,上海人,著名记者。“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  相似文献   

8.
凌曦 《传媒观察》2003,(6):26-26
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出台以后,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大大“缩水”,腾出的媒体空间报道什么?怎么报?这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其实,中央在《意见》中就提出了明确的要示: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党报和党报记者的报道重心要下移。 新闻报道重心下移要求记者的“身子”先要下  相似文献   

9.
读报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版面的报纸,有的只需几分钟即可浏览完毕,随手丢弃;有的却吸引人反复阅读,仔细咀嚼。这其中的差别用读者的话讲是某某报或某篇报道“有看头”或“没看头”,这其实就是新闻报道有无内涵的差别。什么是内涵?《辞海》中的解释是:“概念中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在这里它指的是新闻报道对所报道的事物能够抓住本质,揭示规律,并且通过恰当的形式反映出来。换句话说,有内涵的新闻报道不仅反映事物的各种表象,而且在  相似文献   

10.
何必 《新闻实践》2002,(5):31-32
作为一个球迷,我自然很关心足球报道,读报读得最认真的也是体育版。但最近一段时间来,我却有点厌烦体育版,“眼球”常常不愿停留,且最不愿读有关足球“黑哨”的报道,因为孰真孰假真的让人稿不清。我疑惑,我担心,我与周围几个信奉体育“名记”的球迷朋友,凑在一起难免长叹:A 报这样说,B 报那样写,我们还该相信谁?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新闻媒介因批评报道引发了一些“新闻官司”。因笔者搞过多年的批评报道,一些同仁好友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而且还乐当这样的“被告”,因为“被告”不是败诉的代名词,当上被告,才有为自己的真实而辩解的场合,否则,原告不与你对簿公堂,会在背后“打小报告”,就会给不明真相的人造成“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的印象,如此下去,记者的形象受损不说,新闻媒介的声誉也受影响。话说回来,不怕当“被告”,前提是批评报道要真实、准确。而批评报道要求得真实,在采访中必须努力掌握全、辨、深三个关节栏。所谓“全”,就是要采访到与一件批评报道有关的全部事实。任何一个事物的真实,都是由若干具体事实组  相似文献   

12.
从新闻周报的特性来分析,深度报道可以说是《美报》吸引注意力、扩大影响力的安身立命之本。从这多半年的办刊实践来看,《美报》在做好深度报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 一是对受众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开掘 受众的关注点就是记者做文章的切入点,《美报》的深度报道针对读者感兴趣的话题,着重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近日,《还珠格格》中香妃的扮演者刘丹因车祸殒命广东,众多的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然而笔者发现,有关此事的报道竞有多个“版本”,不知孰对孰错。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纪律决定了党报必须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市地级党报的《日照日报》,还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指导和舆论引导工作。在这个大前提下,必须千方百计提高新闻的量与质,增加深度和广度报道,为读者提供高价值的新闻,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日照日报》的办报宗旨是:“新闻立报、开放办报、市场兴报、经营活报”。本文就《日照日报》的实践谈开放办报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品读2007年12月的《威海晚报》,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自我加压,与时俱进”报社精神的指引下,在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助推者,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跑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行者的报媒发展之路上,《威海晚报》完成了又一次漂亮的转身,实现了又一次质的升华。行动、互动、温暖,成为贯穿全月的三大报道主线。围绕这三大主线,编采人员创造性地运用“用新闻创造价值”的报社核心理念,坚持新闻立报、开放办报、策划兴报、文化强报的办报理念,精彩报道令人目不暇接,清新版式让人如沐春风,赢得读者好评。  相似文献   

16.
《中华工商时报》文章说,某大学教授因几篇文章受到质疑,该教授不服气,反问道:“经济学家一定要替百姓说话吗?”继而又说:“我不知道百姓是谁!”据说,这一下子犯了众怒。本文不介入这一争论,孰是孰  相似文献   

1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2月25日播出了一条关于我国电力发展情况的报道。这是一条概况式的报道,可以说题材比较重大。由于中央台在播出时采取了“淡入淡出”的形式,缩短了这条信息与听众的距离,可听性很强。就内容来说,这篇报道比较“硬”,其中涉及很多数字和专业术语,加上题材较重大,如果不精心地做一番处理,很容易使报道“板着面孔”只谈大道理,报一些听众并不一定关心的数字,给人以枯燥、平淡的感觉,让人漠然置之。但《午间半小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日报郊区版》1985年8月28日一版头条新闻《通县量才安置复员退伍军人》,是一条既对现实工作有着较强的指导性,又确有新意,具有一定的可读性的消息。然而,来稿和见报稿(均见附件)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原因是通讯员在写稿时有两点关键的地方没有交待清楚,这样,这条新闻“新”在何处,它为什么可以报道、可供他入学习、借鉴的价值是什么,就看不清楚了,现试析如下: 首先是原稿没有对事物作纵向的比较,使人看  相似文献   

19.
《江南游报》是全国最早创办的一份地方旅游专业报,来自1986年10月创刊以来,从一张周一刊的四开4版小报,发展到报道面覆盖大江南北的周一24版的彩色专业报,几经探索,几经改版,可以说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和健康发展之路。其中一条体会就是,专业报要贵在有自己的“特色”,成为业内的“行家”。一份旅游专业报,最忌连篇累牍的“饭店加景点”、“山水加寺庙”的俗套报道。这类报道往往没有亮点,办不出自己的特色。针对《江南游报》出版周期长,无法抢动态新闻这个劣势,我们提出多抓综合性、前瞻性、分析性较强的深度报道,以  相似文献   

20.
作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最难于把握的是什么!我以为是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度。度,是事物保持某种特定质的量的界限。早在1817年黑格尔就讲过,“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如何把握度,攸关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