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2.
通过在总编室二版组近两个月的学习,在编辑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让我了解到编辑们选稿的原则,以及什么样的稿件被编辑看好,为什么说作者是把好稿件质量的第一关。一、好稿始终受编辑们的欢迎实习期间,我多次听总编室编辑们提到当前闹稿荒,催着编辑部编稿件过来,后来才知,所谓的稿荒就是缺少一些能上版面中心或能给版面增色的稿件。两个月中,被社领导评为好稿的仅有30多篇,原来编辑部闹的是好稿的荒。记得编辑们教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写让编辑看好的稿件。每天编辑们为能在版面上安排一篇好稿感到高兴。好稿始终是编辑们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3.
在报纸上,消息是一种最常见的报道形式,对记者而言,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新闻体裁。由于"司空见惯",加上消息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在写作形式上变化不大,所以,某些记者将它视为"小儿科",写消息时不甚讲究,一挥而就,草草了事,但忘记了一点:写好消息是记者重要的基本功,实在大意不得,小视不得。今年4月份,笔者赴岳阳参加2001年度全省报纸系统好新闻评选会,在阅评参评稿时发现一批优秀的消息,顿感有必要向大家做个推介。下面,挑其中三篇较有代表性的佳作稍作评点,并结合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5.
业余通讯员写稿,没人 给题目,全凭自己在生活的 海洋中捕捞,因而常常拉空 网。特别是初学写作的通讯 员,更是常为写稿难见报而 苦恼。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 究各家报刊的特点,根据各 家报刊的特殊要求和需要 写稿。下面结合个人实践, 谈谈通讯员采访写稿需要 注意的几点体会。 一是要善于发现“亮 点” 所谓亮点,就是通常所 说的“闪光点”。其实,基层 通讯员生活工作在第一线, 发现亮点的机会要比专职 记者多一些。关键问题是, 我们通讯员的新闻触角,也 就是新闻敏感性要特别强, 不能麻木不仁、视而不见, 更不能有所意识,而坐…  相似文献   

6.
抓问题是解放军报的传统和优势,是解放军报的“名牌产品”。但是,有些作在写稿抓问题时走入误区:因为瞎抓而抓瞎,“放到篮里都是菜”;因为看不准而抓不准.捡了芝麻当西瓜。于是,“名牌产品”有了假冒伪劣,伪问题经常出现在来稿中。我们说一个问题是伪问题,意思是说.从新闻角度看,它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甚至是有害的。新闻写作中  相似文献   

7.
8.
9.
无论是记还是通讯员,谁不希望自己的稿件能登上报纸头版头条这个“大雅之堂”!什么样的稿件可以上头条,便成为许多作经常议论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0.
不少工作在一线的新闻记者和通讯员时常会遇到类似的困扰——平时"笔耕不辍",但见诸报端却"挂果不多".特别是身处各个行业的通讯员,平时写稿不少,投稿也及时,可就是采用的没几篇.是他们工作不努力吗?当然不是.从事新闻工作,三天不练手生,经常写肯定必不可少,但关键要提高新闻稿的采写质量,这需要把握新闻规律,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1.
消息是报纸上的常用体,也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作为一名记或通讯员.要想使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上尽快发表.让报纸多发自己的稿件.最快的捷径、最拿手的技艺、最见效的方法.就是在新闻写作上熟练掌握消息的写作技巧,运用消息这种新闻样式。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2,(10):10-11
7月18日至8月3日,《湖北日报》陆续推出了九篇评论员文章。其中,前五篇以思想作风建设为主线,以“要”为论题(《要善于破解难题》、《要以务实为本》、《要做学习型干部》、《要筑牢道德防线》、《要把群  相似文献   

13.
两个多月的实习结束了。仔细回想一下,发现自己学到的东西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找到了差距,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那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采写出好的新闻稿件。而要写出好稿件,途径之一就是先学会给自己当编辑。这里面有这样几层意思:  相似文献   

14.
群众办报、全党办报是我们党的办报方针。无论是党委机关报还是晚报、都市报,都离不开广大读者和通讯员的支持。所以,如何对待通讯员的来稿,是编辑是否具有群众观点的试金石。 河北日报来稿编辑室面对的是记者和广大通讯  相似文献   

15.
林浩 《军事记者》2006,(11):66-66
顾名思义,“编后”是编辑“编稿之后”写的,与稿件的作者何干?通讯员给自己的新闻稿写类似“短评”、“编后”这样的评论,是不是越俎代庖?是不是狂妄之举?笔者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做法对报道员来说是有益的。给自己的稿件写评论,可以从历史渊源中找到根据。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一些篇章的末尾附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所记叙的人和事写下的评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短评”、“编后”之类的文字。《史记》之后的史籍也多有类似评论,诸如《汉书》的“赞曰”、《三国志》的“评曰”、《魏书》的“史臣曰”、《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满涛 《青年记者》2003,(8):19-19
写下这个题目,不禁想起自己做通讯员时的经历。我自1992年毕业便干起了新闻采编,最初做县级台的小记者,后又调到市日报社当编辑,转眼10年。在县级台时,一边为本台写稿,一边做省、市两级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为完成对上发稿任务,四处奔波,十分辛苦,特别是1994年,我独自承担了对省电台发稿的任务,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日子都是在长途客车上度过的,因为那样的季节多数通讯员不愿出门,要提高发稿率不能不打个时间差。就是那样,不少辛苦写成的稿件仍不能被采用。  相似文献   

20.
和有些通讯员朋友一样,刚开始搞新闻时,我总是偷偷地写,偷偷地往外寄,做“贼”似的,结果投出的稿件十有八九泥牛入海,不见踪影。后来,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我说,写好稿件后让别人看看,对你有好处。我试着去做,果然收到了良好效果。去年,我在生产会议上听说张店油田产油建设中有一个项目节约投资100万,感到素材不错,急忙去采访,当时负责人不在,听他的同事说是改了两条管线。稿子写好后,我让几位同事看,有一位无意中说:这么巧,刚好是100万吗?我一听有道理,又去找从现场回来的项目负责人询问,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