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眼下,在新闻媒体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激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搞”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的新闻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几位供职于同一城市、不同新闻单位的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在电脑上发电子邮件,以便在多家媒体刊登。还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即便如此,大家都是私下达成协议的,互不相告,互相…  相似文献   

2.
“融媒体”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根据自身共性和个性,在内容生产、信息传播、人力财力等方面,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综合发展.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部分记者却走偏了方向.本文从分析不同媒体间记者“串稿”现象入手,提出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多元、受众自由度大,记者“串稿”造成的新闻报道同质化,会严重影响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制止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袁海涛 《新闻窗》2009,(3):38-38
所谓重稿,就是内容相同的新闻稿件在同一张报纸的同一版面或不同版面上同时刊登或者重复刊登。出现这样的问题,不仅损害报纸形象,影响报纸的声誉,而且既浪费宝贵的报纸版面,又引起读者的强烈反感。因此,靠报纸吃饭的记者、编辑、录入及校检人员,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各自的工作环节中及时发现重稿,干方百计杜绝重稿现象的发生,提高我们的报纸质量,让我们所生产出的高品质的“产品”感染和影响更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4.
浙江某报1995年8月17日头版刊登了一篇《夜间看门人多为“白头翁”杭城门卫现状堪忧》的消息。很明显,记者的采写动机是由省地质矿产厅两位门卫老人勇斗盗贼,一位被刺身亡、一位身负重伤的“八·七”事件引发的。读者从此文中可以看出杭城门卫现状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东施者,庄子笔下虚构之丑女子也。模样丑当然不如模样俊好。不过,丑俊也并不标志人品的高下、能力的大小。人们之所以讨厌东施,倒不是因她貌丑,而是因为她胡乱模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也故作姿态地“捧心”,也矫揉造作地“颦其里”,令人感到恶心。“东施效  相似文献   

6.
东施者,庄子笔下虚构之丑女子也。模样丑当然不如模样俊好。不过,丑俊也并不标志人品的高下、能力的大小。人们之所以讨厌东施,倒不是因她貌丑,而是因为她胡乱模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也故作姿态地“捧心”,也矫揉造作地“颦其里”,令人感到恶心。“东施效颦”这个故事,确实为某些胡乱模仿的人画了一张漫画像,是足资人们警惕的。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这个成语的。不想今天有些大报,竟接连发表文章为东施“翻案”,为“效颦”叫好,并号召人们要坚决地“效”下去。这实在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7.
“天稿”和“地稿”杨尚德我们在今年举办的“我与经济日报”征文中,收到了读者的许多宝贵的批评、建议和意见。其中有一位读者的意见是最令我难忘的,他肯定当前报纸的舆论导向是正确的,但却存在着“三多三少”,这就是:“黑脸稿多,笑脸稿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7,(1)
秦中随笔“有偿新闻”如今在新闻界泛滥成灾。有的把广告以“专访”、“专版”、征文的形式出现,蒙骗受众;有的传媒机构干脆成立专门班子搞“有偿新闻”,对稿件明确规定了收费标准。一些传媒内部的部门和驻外埠采访单位为“有偿新闻”设立小金柜;一些驻外埠记者与驻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报纸杂志时常受到重稿的困扰,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针对此种情况,报刊社对一稿多投的撰稿人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效果仍不理想。这里,那些想多赚稿费或有其他目的的撰稿人自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但是,再进一步想,报刊社的管理难道没有纰漏,编辑人员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谈谈重稿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依照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作者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才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7,(9)
防止重稿现象文/四川·人可报人要看报,这本不成什么问题。然而,有的编辑同志不注重看自家报纸,工作上出现了纰漏。某地方报纸今年上半年连续刊登了5篇重稿,这是因为,有的通讯员刊稿心切,稿件寄到报社后,过了几天未见登出,便又重寄一份给有关编辑。结果造成同一...  相似文献   

11.
美国首都华盛顿地区最大和最古老的报纸《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邮报)在走下坡路:不仅同名母公司最赚钱的部门盈利大幅下滑,而且邮报自身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也双双下跌。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撰文认为,邮报公司正行走在一条"自我毁灭"之路上。"自残"行为体现为现金分红、回购股票、拒绝网上收费和对未来投入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5,(6)
行政“三陪”也堪忧赵德铭这是一篇通讯员写的读报札记,先后获得陕西省好新闻言论一等奖、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短论二等奖、全国党报新闻三等奖,并为中宣部新闻局办的《新闻舆论动态》摘要转载。可见,佳作美文不仅文化名人、报坛大手笔能写出来,通讯员照样可以写出来...  相似文献   

13.
“网”稿     
~~“网”稿@蒋跃新~~  相似文献   

14.
说“稿”     
“稿”,“禾”、“高”也。有“禾”又“高”才能成“稿”。“禾”,先须有种子。种子,种类繁多,单就小麦来说,就不可胜数。有的产量高耐水肥,有的产量不高却适宜山岗薄地;有的宜寒,有的耐热;有的抗倒伏,有的防锈病,各有所长。就一个地区来说,人们喜爱,土质适应,就可把它种上。要使“禾”长“高”,需要肥沃的土壤,足够的水分,优质的肥料,充沛的阳光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还需要人们精耕细作、锄草治虫,防灾防害等许多艰辛的劳动。“禾”要长“高”这么难,写稿  相似文献   

15.
“救”稿     
有位资深编辑说过:看一个编辑的水平,不是看他“枪毙”了多少稿件,而是看他“救活”了多少稿件。对此,我颇有同感。在编辑部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这些稿件有些出自名家之手,有些是初学写作者的处女作,更多的是通讯员和工作在一线的作者所撰写。就其质量来讲,优秀的属少数。对有欠缺的稿件,是轻易“宣判死刑”,还是努力将其“救活”,这不仅  相似文献   

16.
正一提起"人情稿"三个字,媒体界好多同仁都会以为:是为关系户做广告宣传之类的报道、或者是与记者私利有关的稿件。有的"人情稿"即使有值得报道的新鲜、典型的内容,也只是报一条短信息,其报道价值并不高、影响平平。但是,笔者认为对待"人情稿"要一分为二来看待,并要用辩证的态度去分析、去处理,最好能争取从中挖出获奖作品。不要小看"人情稿"2011年,笔者的一条篇幅不大的消息《温州人热衷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报纸时评进入了一个发展期。但其中的报纸时评重稿现象,越来越引发业内外人士的重视与忧虑。报纸时评重稿,即指部分时评撰稿人向多家报纸投稿,最终导致同一篇时评稿件在一家报纸的不同版面,或于  相似文献   

18.
洪巍  王聃 《青年记者》2009,(20):45-45
近年来,我国报纸时评进入了一个发展期。但其中的报纸时评重稿现象,越来越引发业内外人士的重视与忧虑。报纸时评重稿,即指部分时评撰稿人向多家报纸投稿,最终导致同一篇时评稿件在一家报纸的不同版面,或于同一天在多家报纸上同时刊登的现象。就报纸时评的功能而言,  相似文献   

19.
自1985年以来,我不断订阅《新闻爱好者》,并情有独钟地爱上了她。可前几年在投递上总是出毛病。全年12本杂志,竟不能全收到。少则缺一两本,多则少四五本。原因是投递员让人代捎或放村委会、学校等。一些接收人又不负责,杂志传来传去就杳无音信了。  相似文献   

20.
散文大师梁实秋生前曾对台湾《联合文学》主编丘颜明说:“有一事我想历来编辑莫不引以为苦,好稿不易。在数量上,稿件似不虞缺乏,在品质上,能膺上选者不多,于是主编的人有时就需要‘拉稿’。拉稿比拉夫难,其中甘苦,当过编辑的都知道。”所谓‘拉稿’难,一难在名人稿不好拉,二难是名人好稿更难拉,三难是拉来的稿有时又不合版面或“主旨”要求。近年我们的“报刊大战”,其中就包括拉稿之战,争稿之战。都想以“名牌”手笔突出版面,所以名人之作成了紧俏“产品”。其实,非名人之稿不拉,未必高明。名人稿固然有“广告效应”,但读者除了看“门面”,更主要的是看“货色”。名人多半早年有“名牌作品”行世,现在事务繁忙,笔力有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