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所谓新闻传播中的更正,就是在新闻报道发生失实以后,媒体针对失实内容所发表的更改纠正说明。“一切新闻的主要因素是真实。”(1)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首要原则,这是中外新闻工作者的共同理念。但是,新闻工作特有的运行机制使新闻的真实性有时又显得异常脆弱,采访、写作、编辑、排版、校对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侵犯新闻的真实性,从而使新闻失实的发生带有某种必然性,更正也就相应地成为新闻媒体在传播活动中无法回避的课题。中国新闻界对如何防止新闻失实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新闻失实发生后如何更正则至今鲜有论述,这不能不说是新…  相似文献   

2.
翻开各种报刊,常常看到“更正”、“重要更正”一类的启事,简直形成一股“更正风”了。为什么要“更正”?无非是因为以前播发或刊登的新闻、文章有错误,需要改正。有错误的报纸、刊物和书籍印好发行出去,早已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有些读者看不到这些“更正”启事,不良影响就根本无法挽回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在提高质量。希望新闻战线上的同志们,以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千方百计减少差错,切实杜绝各种错误,少来些“更正”。  相似文献   

3.
《纽约时报》更正制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严以律己的报纸典型中,《纽约时报》凭借其近乎苛刻的更正制度独树一帜。时报在第二页设有“更正栏,”致力于更正事实错误,还有“编者的话”,专注观点的不公正、不平衡。这种更正体制充分体现了一份知名大报的新闻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王国庆 《传媒》1999,(6):9-9
3.问:报刊的更正与答辩有何规定? 答:发表更正与答辩是新闻机构对所刊发的不真实、不公正的内容履行的一种职责。《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报纸、期刊发表的作品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当事人有权要求更正或答辩,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近期出版的报纸、期刊上予以发表;拒绝发表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这一规定,新闻出版署最  相似文献   

5.
朱文丰 《新闻界》2003,(4):39-40
美国媒体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套完整而相对科学的媒体运作体系,保持着媒体自身的良性运作,而新闻传播体系中的更正制度正是美国媒体良性运作的制度设计。美国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播沃尔特·克郎凯就曾说:“凡是固定刊登‘更正’新闻栏的报纸,便是最负责的报纸。”对报道失实的更正在今天的美国新闻媒体已成惯例,并在一些大报已经设计成为媒体内部的自律性的失实更正制度。比如长期执报坛牛耳的《纽约时报》在这方面的做法就比较典型而突出,它同时有固定的“更正栏”对新闻失实之处予以补正和“编者的话”专栏来订正新闻失实以外…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第12期有两处刊误,请予更正:1.第68页“媒介新闻”栏目中,《刘云山任中宣部长》一文最后“现为第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书记处书记”中应加“中央政治局委员”;.第71页《总目录》中“总记”栏目下的“县时报为何应对互联网”应该为“县市报如何两处刊误请更正@韩云龙  相似文献   

7.
试论美国新闻传播中的更正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新闻传播中对报道失实的更正已经制度化 ,其更正类型多为主动更正型 ,更正项目的确定和刊登有一定的程序 ,新闻更正强调迅速、公正、平等。更正制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时代背景 ,在调整新闻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制度的先天不足和人为执行时的后天失调 ,仍存在着很多不如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8.
读《星期天》5月4口一版,有一则“更正”,为了引人注目,黑底“白”字.是力更正上一期一篇稿件中两个字误。为了两个也许并不十分重要的字误而在一版位置加以更正,足见编者对报纸和读者认真负责的精神。何以有此感想?笔者常看报纸,发现有的报纸长期未见“更正”,并非报纸无错。有家报纸,将“半坡饭店”误为“半破饭店”,“土”、“石”之误,“坡”、“破”之差,意思何其远矣!不仅应予更  相似文献   

9.
今年7月8日,《解放日报》二版发表了一篇批评上海友谊商店营业员侮辱外国顾客事件的报道。由于报道内提到的一个司机不是中国旅行社的,因此,报纸在第二天就作出“更正”。谁知,这个“更正”没有达到“更正”的目的,那位司机不是国际旅行社的,而是“上海市旅游汽车公司”的,为此,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要求再次“更正”。对于这个枝节性的差错,是否有必要作“更正的更正”?  相似文献   

10.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消除这一弊端,规定谁的文章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编辑、记者、总编辑概不例外。刘黑枷在一篇散文中把苏轼诗误为杨万里诗,更正时即署上自己的姓名。  相似文献   

11.
阅读报纸,有时会在版面上看到“更正”启示,重要的启示还会登在显著的位置。这种启示,国家、省级报纸的版面上有,地市一级报纸的版面上也有。其内容大都为对本报前一天所刊发新闻的失实之处进行更正,并向读者致歉。此外,版面上还有一些更常见、不易被读者发现重视的错别字、语法、用词等差错,就不在“更正”启示之列了。  相似文献   

12.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不该登“更正”?还是一般差错带过;只对大的差错才登“更正”?各报社的作法不尽相同。而解放日报则是尽量做到有错必纠。这样做是否影响报纸的威望?否。有错必纠,以敢登“更正”为荣,实际上是以胸中有读者为荣。  相似文献   

13.
从2002年11月起,北京青年报A叠第二版出现一个加框的小栏目“本报更正”,对该报报道中出现的差错做出更正,并为此向读者致歉。同时,该栏目还告诉读者与之联系的E—mail地址。这个栏目反映了该报的编者新添了一分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令人感到欣慰。这个小栏目在观念上涉及的是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更正与答辩权。  相似文献   

14.
3月4日天津日报有一则不起眼的“更正”引起我的感叹。这则“更正”云: 三月一日本报一版所载《市委负责同志在京参观塘沽版画展览》一稿中,将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桦同志错为“副市长”,系记者温超藩工作疏忽  相似文献   

15.
2003年6月30日,《北京青年报》A叠第二版出现一个加框的小栏目“本报更正”,对该报6月28日和29日消息中出现的差错提出更正,并为此向读者致歉。同时,该栏目还告诉读者与之联系的E-mail地址。这个栏目反映了该报的编者新添了一份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令人感到欣慰。这个小栏目在观念上涉及的是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更正与答辩权。  相似文献   

16.
别怕更正     
报纸天天要出,新闻天天要发。报纸工作的紧张状态,再加各种复杂因素,难免会出些差错。出了差错怎么办?是公开更正,还是遮遮掩掩,不了了之!应该公开更正,以正视听。这是情理昭然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对重大的政治性、政策性差错,不公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真实性不能靠新闻更正来维护.新闻更正越多并不是说明处理假新闻越有成绩,相反新闻更正越多说明我们新闻工作的问题越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  相似文献   

19.
李蓓 《新闻实践》2009,(9):19-21
新闻更正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克服错误、回归真实的理性之举.当前,媒体因新闻发布量大,报道速度快而使新闻真实性受到严重伤害,大大降低了媒介公信力.规范新闻更正行为,完善新闻更正制度,是媒体树立新闻权威性、构建媒介公信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蔡斐 《中国广播》2014,(3):45-49
新闻更正是中外新闻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外大致形成了以法国为代表的立法更正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媒体更正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协会更正模式。中国新闻更正(包括操作和立法)一直贯穿在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中。为进一步实现新闻更正的法治化,新闻更正在未来可以从条件、使用、公布、强制使用等层面予以详尽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