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在基层,笔者发现不少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养成了严重的“偏食”习惯,即只看文化娱乐类报纸,不看党报;只看通俗文艺杂志,不看政治、经济类杂志;只看武打、言情类电视剧,不看新闻联播节目。以致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诚然,人们的文化生活“食谱”理应包罗万象,各具“风味”,人们当然也有“点菜”的自主权。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应当首先多吃政治这一“主食”,而不能一味地专吃其他文化“副食”。大家知道,党报党刊,央视新闻联播是宣传党的路本线、方针、政策极为重要的阵地,是了解国家大事的“窗口”,如果我们基层通讯员对这…  相似文献   

2.
汤雅雯 《视听界》2013,(6):58-60
收看网络视频的人越来越多,原本只看电视的人,开始既看电视又看网络视频,或者只看网络视频不看电视。这一媒介接触行为的转变,让广告主看到了网络视频的营销价值。“电视模式”+“网络模式”=“视网模”的广告投放模式,或将成为广告投放新趋势。电视广告如何与在线视频广告粘连,使得投放费用“1+1=1”;如何互补,使得投放效果“1+1〉2”,这在广告投放策略上是值得探讨与解析的。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工作不外乎“采”、“写”两个万面。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知识。 先说“采访”。这首先是一种与人的交往,而且还不纯粹是一种平等的交往。你是有求于人的,要向人家要东西,要人家给你谈,这首先要建立信任。采访一开始,对方也在研究你,看值得不值得对你谈。这是一次有趣的交谈呢?  相似文献   

4.
编稿两得     
张兵 《军事记者》2006,(5):58-58
写文章,谁都希望“出新”。但怎样才能出新呢?——换个“说法”。譬如:有句俗语叫“杀鸡给猴看”,说的人多了,便不新了。有人反其义而用之,说:“杀猴给鸡看”,意思新了。还有人说:“杀鸡猴不看”,意思又新了。又譬如:“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句老话。有位作者写了篇文章寄给我,题目是“磨刀也误砍柴工”,“说法”挺新。再譬如:“雪中送炭”,意思都知道。一位朋友跳出原意,作一文叫“雪中拒炭”,新不新?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双目失明的乞丐在乞讨。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自幼失明”四个字。一天,…  相似文献   

5.
可能有细心的读者一看这标题,就心里犯嘀咕,怎么不是“图书、情报与档案”而是“图书、档案与情报”呢?是不是随手这么一写,搞错顺序了?哦,不是的,这么写是自有其道理。且听咱慢慢道来,看是否可以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6.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同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有,其他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请看报道”乍听起来似乎是电视台对观众的一种客气,一种尊重,但现…  相似文献   

7.
看“第一张”报(“也称第一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最后环节,紧衔印刷。看第一张报的主要任务,是对报纸标题、图文作最后核实、订正.透过这扇窗口亦可窥视报纸文风之一斑。笔者从事这一工作,现将我所看的一些文字差错,分类简述如下. 用字要准确,尤其是地名、人名更要慎重。这是对写稿人或编辑工作起码要求,而且也不难作到,可是有些人却作不到.将人名写错的,如:“曹禺”错为“曹禹”,“岳肖峡”错为“岳肖侠”,“赵紫阳”错为“赵紫杨”,“杨析综”错为“杨析宗”,“刘小光”错为“刘晓光”,“杨光浴”错为“杨光洁”,“刘富学”“错为“刘学富”,等等。将地名写错的,如:“四川长寿县”  相似文献   

8.
报紙每天反映着各項实际工作,给广大人民群众看。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們,往往是“隔行如隔山”。冶金部門的同志不了解电力部門的具体业务;而电力部門的同志,也不了解冶金部門的具体业务。报紙不同于专业杂志。只办給少数內行人看。它必須使人們能够普遍地看得懂,吸引人們去看,哪怕是一条工业消息,也要使一个农业工作人員发生兴趣。有人批評那种过于专門的消息說:“內行人不願看,外行人看不懂。”这可算是一針見血之言。何以見得?因为过于专門,外行人看不懂;但是,这种“过于专門”只是相对地讲的,并非完全专門、真正专門,所以內行人又不願看了。这就是两头不討好。  相似文献   

9.
有许多“倒着看”的故事:比如一个不识字的土财主装模作样读书,把书拿反了,以“倒看看”解嘲。堂·吉诃德为“爱情”在黑山修炼,光着屁股竖蜻蜓,倒着看青天。还有倒着看幻灯底片等科学知识。不过,我们现在要讲的“倒着看”,却既非虚构的故事亦非科学常识,而是一个曾颇有“中国特色”的关于新闻传媒的公开的秘诀。很长时间以来,许多人看报纸,不是先从头版要闻看起,而是从“报屁股”副刊翻起,先看文艺体育消息评述、知识小品等,最后瞟一眼“要闻”、“要论”的标题,这是一种“倒看看”,这个勿需多议。还有一种“倒着看”,就是特别认真看关于过去的事件和人物的报  相似文献   

10.
我很希望中国的卡通(动漫另一称呼——编者注)超过日本,目前看来这只是缥缈的梦想,看了看前些时间上演的“哪吒传奇”。我想这是理念的问题,理念不突破,永远不能创新。——新浪网友  相似文献   

11.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这首顺口溜是揶揄那些上班无所事事的“阿混”官儿的,想不到这后半句“一张报纸看半天”,如今倒成了广大读者对某些报纸求之不得的事情。说“一张报纸看半天”,这未免带有几分夸张。即便是一个阅读能力很差的人,看完一张对开四版的大报,也无须花费半天的时间。但是,许多读者近来纷纷反映和抱怨说,一些报纸“没有看头”,几分钟便可打发了。诚然,这样说也是一种“夸张”,或是因为自己的某些偏见而夹带了一些个人情绪。然而,从读者的主观愿望来说,假如一  相似文献   

12.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国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其它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相似文献   

13.
我这么不热爱运动的人,忽然得到了一张中网的决赛票。票,据说是某老总送给某老总的,双方都是VVIP级人物,这票也因之VVIP。老总日理万机,当然没时间看,有中层干部去他办公室聊聊天,他忽然想起来:“有一张网球票,你去看吧。”“就一张怎么看呢?”中层也不太稀罕。“反正随便你处理了。”该中层就把票送了朋友A。  相似文献   

14.
曲善邦 《新闻实践》2001,(10):38-39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就想说一句:“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相似文献   

15.
怎样提高稿件采用率,这是令我们基层通讯员很伤脑筋的问题。我从十几年写稿中体会到选好“婆家”再“嫁人”,才能提高稿件命中率。 首先要掌握每个报刊的版面及栏目特点,尤其是一些固定的栏目,这样可为投搞准确率起“向导”作用。举个小例子:记得去年三四月份,我在看报时,无意中从《经济参考报》上读到这样一条消息:吉林某珠宝店在开业时请顾客“剪彩”。当时,这篇短消息登在第二版一个不显眼的位置。我看后,觉得这是一条“有潜力可挖”的新闻。因为,以前从报刊及广播电视上看到或听到的开业“剪彩”全是领导同志或名人,而这篇消息报道的这家珠宝店开业剪彩却一反常规,清顾客剪彩,这  相似文献   

16.
“卖点”抓人眼球当今报媒市场正处于“眼球经济”时代,评价一条新闻好看不好看,新闻性强不强,我们常常会说,看这条新闻有没有“卖点”。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乐清日报社建立新的用稿制度,规定报社内部人员的稿件一律采用电脑稿。稿件由编委办分类并遮盖作者姓名(通讯员的稿件也是如此),然后在每日下午的谈版会上定稿。由于稿件上没有出现作者姓名,有效地排除了“关系稿”、“人情稿”,以新闻价值高低、稿件质量优劣来评判和取舍稿件,真正体现了用稿“看文不看人”的原则。我认为这种做法好。与此相反,时下有的新闻单位“看人不看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稿件取舍往往看文章作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定,这可以说是一些新闻单位的通病,也是多少年都想治而难治的顽症。正因为“看人不看文”…  相似文献   

18.
江严 《电子出版》2005,(11):2-9
我很希望中国的卡通(动漫另一称呼——编者注)超过日本,目前看来这只是缥缈的梦想,看了看前些时间上演的“哪吒传奇”。我想这是理念的问题,理念不突破,永远不能创新。——新浪网友  相似文献   

19.
画谜     
某记者看了这张画像后立即说:“虽然我不知道这张画像画的是谁,但我能看出来他是个新闻人物。因为……”。某记者一口气说了五点  相似文献   

20.
梁小民曾说过:退下来,不去演出了,看别人演出,似乎更冷静、客观了一点儿,总希望舞台上的演出更为精彩,所以有了《舞台下的评说》这本书。他的观剧感想包括4个部分。“看宏观”是对经济形势与政策的一些评论与分析;“看事件”则是对发生在我们周围事件的感悟;“看历史”是对过去的思考,想以史为鉴,找到今天的正确之路;而“看书”则为记录他的思想发展历程,顺便也为读者推荐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