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最近听了一节语文课:《坐井观天》。这是一个堪称经典的寓言故事,散发着天真烂漫的儿童气息。学生本该是喜闻乐见的,但课堂的气氛一点也不轻松。整堂课,学生一直跟着老师一本正经地学习课文,理解内容,研究问题,鲜见学生活泼、天真、童趣盎然的场面。教师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诸如小鸟和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它们谁对谁错,原因是什么……学生全力以赴,寻找答案。本来很有意思的故事,弄得学生兴味索然。  相似文献   

2.
那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在课文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拓展:续编课文,假如你是那只青蛙,当你跳出井后会看见什么?你又会怎么想呢?  相似文献   

3.
陈琳玲 《师道》2006,(6):34-35
《孔子游春》我曾上过多遍,可以毫不自谦地说,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我是了如指掌,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也是一清二楚。然而,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却让我上了一节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同学们,你知道孔子为什么会认为水是真君子吗?”我按部就班地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内容。“因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所以,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果然如我所料,学生一下子就抓住…  相似文献   

4.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可以称为经典中的经典课文,将青蛙的成长过程自然巧妙地完成于小蝌蚪找妈妈的一波三折的故事经历之中。为了不辜负其奇特的构思、并茂的图文,并贴近新的理念、新的标准,也能把它上成一堂属于自己的、经典的《小蝌蚪找妈妈》,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仅仅教案就写了整整12页。于是,便“胸有成竹”地来到课堂上。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书渎百遍,其意自见”。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只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即使低年级的重点篇章也是这样,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史峰  尉学君 《师道》2006,(2):28-29
听了尉老师讲授《草船借箭》一课,大开眼界。上课了,老师说:“这一节课,我们将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节语文辩论课。《三国演义》中评价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用险,唯‘空城计’为生平唯一一次用险。同学们同不同意这种说法呢?”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我不同意诸葛亮一生谨慎的评价。诸葛亮实际上是个用险专家,他常常用险,比如‘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一次险胜,甚至险于‘空城计’。”老师:“这么说来,你认为孔明此次借箭是‘险招’,对吗?”“老师,是的。”又一生起立:“老师,我认为‘草船借箭’并不是用险,而是诸葛亮胸有成竹,稳操…  相似文献   

7.
孙仕满 《山东教育》2005,(34):31-31
最近,听了几节语文课,深感忧虑。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节《桂林山水》。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教师先让学生读了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几名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说:“同学们感悟得真好,这一段写了桂林的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现在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读完课文后,便又开始了下一段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我在教人教版教材《语》七年级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前,正好读了《中学语教学》(2004.11)尹子彬的一篇章《“绿色蝈蝈”到底为何物?》。该对课中的蝈蝈进行了大胆的质疑.指出它与人们日常见到那种会鸣叫的蝈蝈不同,而更像是螳螂。我仔细地阅读了课、教参,也有同感,只是基于教材编写人员给尹子彬的回信“译难断正误,专家也说不清是非,只有等待日后进一步考证了”.我便将错就错地来教这一课。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上,一名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完《马说》这篇课文后,教师十分生气地说“:怎么搞的,一点感情都没有,还背错了许多字,课下到办公室去……”这个学生被批评得灰头土脸,其他人也一脸茫然。可见,在教学中有很多教师惯用批评,十分吝惜甚至吝啬表扬,在表扬与批评的运用上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10.
何雨蔚 《少年读者》2009,(5):F0002-F0002
课堂上,学了课文《坐井观天》,有一个小朋友轻声问老师:“语文到底有多大?”  相似文献   

11.
《坐井观天》是一则传统的寓言故事,早在80年代,笔者曾执教过这篇课文的公开课。2001年秋季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了,笔者参加了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根据自己对新课程初步的理解,重新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再设计此篇课文的教学,又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深切感受到,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不但在课改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进程,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体现了教师对课改精神更深入的理解,也体现了新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真正感受到:新课程与教师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2.
《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中,愚公何以感动天帝,天帝又为愚公什么所感动?对此,课文注释已作明确解答。但拙笔认为,仍有略陈之必要。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嘴就是心灵的门扉。无论在哪里,能说会道的学生总是讨人喜欢,口齿伶俐的学生总有一帮朋友。可见,“说”既是表达心灵的工具,也是人际交往的桥梁。说,在语文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它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着:叙说、评说、演说、解说、诉说……总之,语文课堂因“说”而精彩!一个不会说或说而无物、说而无道的教师...  相似文献   

14.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和学产生和谐共振,是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和最佳境界。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都在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站在“前台”尽情地自主学习与自我展示。教学过程呈现非线性发展态势,课堂的即时生成多起来;教师也按照课标的“评价建议”,煞费苦心地捕捉时机,对学生的表现尽量给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课堂热闹了,学生活跃了,可从课后作业和阶段性检测的反馈结果看,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少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此困惑不解。究其原因,是课堂上学生学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余,而教师教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足,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缺失。教师忽略了一些基本事实: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知识储备不足,思维水平低下、意志品质不高,此时更需要教师强有力的组织和引领;再者,越是即时生成、活跃灵动的课堂,越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15.
张蓓 《四川教育》2008,(6):28-29
依据小学三年级的学情、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我在执教《惊弓之鸟》时,对第二课时进行了如下设计:一、初读。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故事。(生读书,师巡视。)2.学生回答课文讲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张向海 《考试周刊》2011,(24):55-56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和养成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确是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课题。语文教学,同样要造成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热爱和崇高情感。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课前预备铃一响,学生应该迅速回到课室并做好下一节课的准备工作,但恰恰相反,他们总是对下课时间情有独钟,表现的是依依不舍,甚至有些同学还沉浸其中,乐不思蜀。如果我们教师一上课就一成不变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相似文献   

18.
针对课堂学生普遍不愿“说“、教师忽视“说“及无视教学“说“的现状,倡导重视“说“的教学,重视按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序开展“说“的教学,努力激发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创造“人人主动参与“的生动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这一生命体在课堂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19.
以《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为例,看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  相似文献   

20.
最近听了一节语文课——《坐井观天》.这是一个堪称经典的寓言故事,散发着天真烂漫的儿童气息,学生应该是喜闻乐见的.但是这节课的气氛一点也不轻松,课堂上学生一直跟着老师一本正经地学习课文、理解内容、研究问题,鲜见学生活泼、天真、童趣盎然的场面.老师抛出一个一个的问题,诸如:小鸟和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它们谁对谁错?原因是什么?学生全力以赴,寻找答案.本来很幽默风趣的故事,被弄得生趣全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