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屈原和但丁都是世界文化名人中的伟大诗人。比较他们及其主要长诗《离骚》和《神曲》发现,二者具有基本主题等6方面的相同处和总体结构等6方面的不同处。最后探讨了《神曲》揭示的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6,(4):71-74
但丁的《神曲》和吴承恩的《西游记》,作为东西方文学的两部经典之作,不但都具有神话色彩的共性,还存在着同样的救赎母题,经历原罪、赎罪、获救这一救赎历程。《西游记》以佛教文化为根,《神曲》以基督教文化为本,二者虽存在很多差异,但在描写主人公的救赎历程方面却殊途同归。本文从《西游记》与《神曲》中所反映出的救赎原型母题揭示其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3.
1265年的某一天,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位贵族的宅院里,被产前阵痛折腾得精疲力尽的主妇刚刚才熟睡过去。明亮的月光透过敞开的窗户射进来,照在妇人的脸上。她突然在梦中欣喜地笑了起来。原来妇人梦见自己在小溪旁的月桂树下生下了一名男婴。这个小孩刚出世便摸索着抓住地上的月桂果吞了下去,接着他又“咿咿呀呀”叫唤着爬到小溪边喝下几口清澈的泉水。恍惚间,这个男婴竟然变成了手拄长棍的牧童。他踮起脚全神贯注地攀摘月桂树上的枝叶,编成了一个桂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一道耀眼的亮光闪过,牧童消失了,妇人的面前只剩下一只色彩艳…  相似文献   

4.
《离骚》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   媒体设…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的《楚辞通释》,不少地方能摆脱前人之旧说而有所独创。但在表达民族思想和志节操守时,往往将自己的处境和感情与屈原的遭遇相比附,过多地渗入主观成分,尤其是以道教丹法注释《离骚》,违反科学,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6.
<正> “怀沙千古恨,弥节吊灵均。眇眇思公子,依依问楚人。招魂龙贝阙,遗恨虎狼秦。愁绝涔阳浦,年年杜若春。”每读清朝王士祯这首《题三闾庙诗》时,就不禁使我想起诗人屈原被流放来湖南的悲惨遭遇。 屈原,名平,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浪漫主义诗人。据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及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等书的记载,他出生于秭归县北的乐平里,即现在湖北省秭归县的三闾公社屈原大队的香炉平。其生年,据近人考证,是在楚级王三十年,即公元前三四○年。他仪表端庄,身体颀长高大,眉清目秀,炯炯有神,堪称一个  相似文献   

7.
鲁迅曾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四日到暨南大学演讲,此事载于《鲁迅日记》,但讲题、内容湮没了半个世纪之久。近年研究者查到当时的一篇演讲记录,那就是《暨南校刊》第二八——三二期合刊上发表的“周鲁迅先生演讲、郭博如策(笔)记”的《离骚与反离骚》。勾沉之功,自不可没。但是,《复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一期把它作为鲁迅佚文重刊后,《新华月报》(文摘版)一九八○年第一期(总十三期)又收载,《鲁迅佚文  相似文献   

8.
李艳 《上饶师专学报》1991,11(1):12-16,21
《稼轩词》与《离骚》都悲壮、沉郁,气象万千;豪迈奔放,境界恢扩,都有吞吐八荒,笼盖一切之气概。都反映社会政治抗争,抒发人民群众的忧愤。《稼轩词》与《离骚》对中国诗歌发展都有重大贡献。《稼轩词》有意仿《离骚》;它常常称赞《离骚》,又每化用、挪用《离骚》语句,并大量以美人香草喻正人君子,以丑恶物事喻阴险小人。决不能说没有《离骚》就没有《稼轩词》。屈、辛二氏的身世、理想、遭际、才情、质性诸方面都酷肖,《稼轩词》之似《离骚》,既非刻意学习所致.亦非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神曲》与《十日谈》中体现出但丁与薄伽丘两位文学伟人不同的幸福观。可以通过对《神曲》与《十日谈》创作背景以及对作者但丁和薄伽丘生平经历对比,从主客观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两部作品所体现的幸福观的相似之处与区别,及二者形成的历史与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10.
《神曲》与《红楼梦》同产生于封建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时期,但由于两部作品不同的化,哲学及社会背景差异和两位作家对学的不同创作态度,致使作品在取材,结构,色空对比等方面产生了种种差异,同时,但丁与曹雪芹毕竟不能摆脱其阶段属性,因而他们不能彻底地反抗他们存在的社会,只能走入对圣母之爱的信仰或轮回报应的虚无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一)《离骚》之骚为地名说前人解释《离骚》题意,颇多异说,如:一、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传》)二、离犹遭也。骚,忧也。(班固:《离骚·赞序》)三、离别也,骚愁也。(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12.
汉司马迁解作“离忧”,班固解作“遭忧”,王逸解作“别愁”,扬雄解作“牢骚”。后世学者多主“遭忧而作”。这里“离”与“罹”通。“骚”就是“忧愁”。即是遭到了忧愁,要发泄一种郁郁不平的感情.现代研究者认为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楚国有一种叫“劳商”的  相似文献   

13.
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我的太祖叫伯庸。正当寅年的正月,我在庚寅那一天降生。  相似文献   

14.
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我的太祖叫伯庸。正当寅年的正月,我在庚寅那一天降生。父亲研究了我的生辰,就给我取了个美名:名,叫做正则,表字唤作灵均。  相似文献   

15.
《离骚》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了《离骚》中的“前后失照”之处。这是由“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二句切入的。王逸《楚辞章法》说:“‘蛾眉’,美好之人”,洪兴祖《补注》则谓“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似此,则——  相似文献   

16.
《同学少年》2013,(3):52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的代表作,从头至尾充满象征和隐喻。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我"35岁时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一只狮子,一只豹子"。我"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为"我"指引另一条路径,带领"我"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我"交给曾经暗恋的贝阿特丽  相似文献   

17.
[故事梗概]35岁正是“人生的中途”,在一片黑暗的森林里,我迷路了,我竭尽全力苦苦寻觅着道路,希望能走出这片黑暗。黎明时刻,我来到一座小山脚下,山顶已洒满了晨曦,这是普照旅途的明灯啊。我沿着小道一步步地朝着山顶攀援,忽然间,跳出了三只色彩斑斓的猛兽——豹、狮、狼,它们拦住了我的去路。我惊惧地高声呼救。在进退维谷之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对我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让我给你指示另外一条路径吧。首先我领着你去参观罪人接受酷刑的永劫之邦,然后陪你登上灵魂洗炼的山坡,到了山顶,自有一个更高贵的灵魂,来引导你游览幸福…  相似文献   

18.
《神曲》包容了三个互递式的故事本。从亡灵故事、人生寓言到爱的哲学,作品中有三种不同层次的叙事结构,作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就隐藏在这些富有意味的叙事结构之中,具有深潜的化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一判断,至今仍然为诸多文学大家所认同,由此可见《离骚》之历史地位。面向高中学生的《离骚》解读,既需要传承已有的传统观点,同时又需要结合时代的实际并赋予这一古老作品以新的意义。前者依赖于教师的口口相传,后者依赖于对《离骚》细节的深入解读,依赖于时代背景下的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20.
但丁《神曲》中描绘的地狱与刘鹗《老残游记》中描绘的地府是中西文学史上相似的题材。本文旨在分析地狱(地府)分别基于基督教信仰与清代民间信仰之上的布景之异、概念之别、罪与罚设置下的惩戒义与救赎义之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通过比较分析以上内容,进而剖析中西不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上道德伦理的共通之处与具体异处,反映出人在现世应重视道德完善和责任尽善的相似教谕,对人类构筑现今理想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