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之友>杂志2009年第2期刊登了安拴虎先生撰写的<浅谈"冒号+'因此'"句式不成立--兼与<编辑学报>商榷>[1]一文(以下简称"<浅谈>"),对<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有问必答>栏目刊登的答读者问[2](以下沿用<浅谈>中的简称"<答疑>")"难以苟同",并从3个方面论述"冒号+'因此'"句式的错误.我们仔细读了,认为<浅谈>的论述多有不妥,现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达到大家的期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旧时公文中常用作对人的判词.茅盾<蚀·动摇>四:"他查复的公文,我也看见了,只说你'不孚众望',其余的事,概没提起.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报应淡化"名人情结"--从鲁迅不借重名人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办刊物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借重名人,这一思想贯穿于他办的所有期刊之中.办<语丝>,他说"<语丝>自发刊以来,编辑一向是‘有闲阶级',决不至于‘似乎太忙,不过虽不忙',却也不去拉名人的稿子……",办<莽原>,创刊之初,他就定下了这么一条原则:"脂粉骷髅"式的散文或小说和"祖母教训"似的大小诗,即使文字技巧很优美,作者的名望也很大,但<莽原>为着不愿做隔靴搔痒的无病呻吟,和保持它的粗糙泼辣的青年态度,也不得不向作者致歉.  相似文献   

4.
安拴虎 《编辑之友》2010,(12):104-106
<编辑之友>2009年第2期发表了拙作<浅谈"冒号+'因此'"句式的不成立>(为行文方便起见,以下简称<浅谈>),文章是与<编辑学报>长年来将一些说明因果句处理成"冒号+'因此'"的句式的做法以及与<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同仁"的"答疑"进行商榷的,不意却引来李兴昌、陈浩元两先生的副题为"答安拴虎先生"的文章(<编辑之友>2009年第11期),主张:"说明原因的复句+冒号+'因此'"的标点法足对的(以下简称<是对的>)!  相似文献   

5.
1965年6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钢铁冶金系,被留校做院刊的编辑和记者.从此,我迈人了人生的新里程."党员怎么当?编辑、记者怎么做?"这是摆在我面前需要我认真思考的大问题.在那个年代提倡:遇到问题向毛主席著作请教.我真的这样做了,也确实找到了最好的答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6.
夏帆 《湖北档案》2011,(4):17-19
档案馆藏"三多三少、四缺乏"现象长期存在,使得档案收集工作为人诟病.和宝荣先生在编<档案管理学>一书时也说:"‘档案收集'一章本来属于薄弱环节……给人以‘初见其人乃瘦生'之感".[1]不仅是说"档案收集"这一章节很难写出特色,同时也反映出"档案收集"工作的难度确实很大.  相似文献   

7.
陈德慧 《兰台世界》1999,(10):40-41
"红房子"大门 大连市中山区春海街道原来有个--碧山庄;中国人叫它"红房子".至今,如果有人打听碧山庄在哪?恐怕无人知晓,要打听"红房子"却没有几个人不知道.  相似文献   

8.
李华的<三贤论>文字流畅优美,情感真挚,为许多书籍所录.但是李华也给后学们留下了一个疑问:"三贤"究竟是哪三位贤者?本文就<唐摭言>对三贤所作的注释,提出了疑问,并结合史料,论证了<唐摭言>对三贤之一的"刘君"认识有误.  相似文献   

9.
读了<北京档案>第五期刊登的西阳同志的杂谈<是缺"米"还是缺"巧妇"?>后,很受启发.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档案部门搞不出高质量的编研成果,并非缺‘米',主要是缺‘巧妇'."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前世所遗珍宝为数众多,历代士大夫阶层皆有赏玩古董之雅好.西晋张华"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宋代欧阳修撰成<考古录>,"辑三代鼎彝,长而明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也嗜古成癖.著名的<金石录>就是在对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写成的.记述南宋杭州土俗民风的<都城纪胜>一书"诸行"中,出现专门买卖"骨董"的商市,"如七谓之'骨董行',浴堂谓之'香水行'是也."  相似文献   

11.
5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曾尖锐地批评:"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  相似文献   

12.
"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的(以为然,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四:"宣和初,徽宗有意征辽,蔡元长、郑达夫不以为然."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我的发言]之后大哗,不以为然."这条成语并不难懂,也不难用,但是不少人却把它用错了.  相似文献   

13.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1页中有这样一段话:"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这是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傻子瓜子"时说的.至今,这段话在"傻子瓜子"的包装和创立者年广九的名片上仍然保留着.在年广九眼中,这已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见证.  相似文献   

14.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参寥子集>提要引吴可<沧海诗话>曰:"……又'诗成暮雨边',秦少游曰:'雨中、雨旁皆不好,只雨边最妙.'"按:吴可<藏海诗话>原文为:"又诗云:'暮雨边.'""成"作"云".今检僧道潜<参寥子诗集>卷二,亦无"诗成暮雨边"之句,惟<次韵少游学士送龚深之往金陵见王荆公四首>之二云:"梦幻皆输古竺干,功名何用咤燕然.羡君一棹江南去,碧荠时鱼暮雨边."该诗末句当即吴可<藏海诗话>所谓"暮雨边".<总目>误"云"为"成",令人误认"诗成暮雨边"为一句,中华书局整理本即作如是标点.  相似文献   

15.
编辑的"问题"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诚 《编辑之友》2001,(1):55-56
著名学者舒芜在<文汇读书周报>(1996--04-06)发表了一篇题为<那不是我的文章>的文章.原委如下:作者应<炎黄春秋>之约写的<"五四"时期的周作人>一文,原稿一万字,刊登时是六千字."既有大删,必有大改".作者仅举开头和结尾两处谬误.一是原稿开头对周到北京的时间和相关事件交待得一清二楚,编辑却篡改了事实还滥加了不恰当的字词;二是原文结尾处对有人为周翻案之说作了辨驳,表明了作者的看法态度,编辑却大笔一挥不负责任地删去.  相似文献   

16.
最初还是在逛书店的时候注意到"天则".在满墙的经管、励志、青春小说中,突然发现了一套<诗>、<词>、<曲>、<赋>,令我耳目一新.店主见我留神看,便顺手拿来另外四本<琴>、<棋>、<书>、<画>推荐,说尽管书店空间紧张,可还是特意封面冲外地平摆着这套书--"因为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是啊,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还能静心来读这些书?细看之下,发现这套书是天则文化公司策划的.  相似文献   

17.
"笈"不同"籍"     
<三湘都市报>2006年3月10日A10版<传奇天门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鬼谷子还在天门山创立了闻名天下的‘鬼谷神功',并著有武林秘笈<天门三十六量天尺>."连小学生也会发现,句中的"笈"应是"籍".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成长驿站"栏目成了<当代小学生>杂志的一个亮点,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一位家长在给编辑部的来信中说:"'成长驿站'栏目很有新意,它就像炎热的夏季里在解暑的甜瓜上又加了大块的凉冰,那样地让人感到生活的乐趣,更像那本来就美味的佳肴又添上了一味芳香的'佐料',使综合性期刊<当代小学生>杂志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色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描述建国初开展的"批判<武训传>运动"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指明这是建国后"以<人民日报>为核心,发动、引导"的第一场思想改造运动,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场所'进行‘表达、检验、相识',进而铸就党所倡导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改造模式.而这一模式又成为日后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20.
我在翻阅第1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过程中,被一篇题为<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的作品深深吸引了,阅读中它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欲罢不能.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