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主流的农民上访研究都在维权话语下展开,学者们也大多认为解决农民上访问题的出路在于畅通信访渠道,健全利益表达机制.这些观点尽管捕捉到了当前信访问题的某些侧面,却未能提供一套有效的解释,从而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其实,当前农村信访问题出现一些新特点,其突出表现是谋利型上访的凸显及蔓延,给基层信访治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农民上访问题恶化的重要原因在于乡村社会价值观的混乱与健康政治文化的缺失,为缓解农民上访问题,亟需加强适应现代国家建构目标和要求的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信访形势依然严峻。农村信访无序、高发。农村信访工作关系着农村的稳定大局,也关系着农村干部形象。改进农村信访工作要重塑基层政府理念,理顺基层政府信访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力度并有效整合基层政府信访资源。  相似文献   

3.
农村改革项目在进村入户实施中总会产生以政策内容解释、政策功用和改革成果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文本性诉求。文本性诉求的回应性与改革项目绩效紧密关联。基层政府和干部基于文本性诉求的预判,通过治理性的回应行动可以提升农民参与和改革项目绩效。在理论上,这是一种基于诉求预判的预见性回应。预见性回应是基层政府和干部主动将隐藏的文本性诉求纳入政策执行议程并以有效的治理行动回应这一诉求的行为模式。预见性回应行为取决于基层政府和干部的诉求预见能力和回应能力,其提高改革项目绩效的价值在于从改革的源头探寻农民诉求并进行有效回应,在与农民的良性互动中推进改革项目。  相似文献   

4.
花传国 《华章》2007,(9):59-60
本文探讨了江西省G市J区"宝塔式"基层信访治理模式的内涵、实质、层次、核心、做法及其成效,认为,只要坚持事要人为,为要实干,干要得法,就可能有效化解基层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层场域的变迁给农村基层治理带来诸多挑战。随着农村社会的分化,政府单一主体难以应对社会治理的秩序诉求,市场经济的变革改变了政府的行动逻辑也使得传统管控模式失去依托,弱化了政治嵌入的基础。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弱化,民众的诉求无法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向政府部门传达。政府既要革新行为方式也要创新与基层的互动模式,要通过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高民众对政府的认同,让民众通过组织化方式表达合理诉求;要以法治为基础,在政府引导下,培育社会组织、农民个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6.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对农民种田实行直接补贴,在农村实行新农保,破解农村"养儿防老"的难题,关注农民的利益是当今中国新的"重农"思想的体现,它保护了农民的权益,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障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同时也对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与农村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乡镇政府入手,分析了我同乡镇政府面临的新形势,指出了新形势下乡镇政府转变职能的必要性,着重论述了新形势下的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信访工作是联系党政干群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和阵地,为群众表达诉求畅通渠道,在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福建省平和县为例,对当前基层信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优化农民政治参与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有待拓宽、参与机制有待完善、参与实效有待增强。优化农民政治参与路径,既要充分发挥乡村基层代议制民主的主要作用和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又要优化党内民主、推进信访立法进程、充分发挥互联网政治参与优势。  相似文献   

9.
税费改革后,基层政府不再向农民征收各种税费,农村干群矛盾得到了部分缓和,许多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得到了解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农村矛盾和纠纷都同时得到化解,一些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同时,税费改革后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农村信访形势依然严竣。在信访问题产生前实现政府与农民的有效沟通,双方坦诚相见,使大部分问题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能够得到充分交流、充分讨论,从而协调各自的行动,不但能够使信访问题通过有效沟通而化解,减轻信访工作的压力,而且还能够建立一条新的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渠道。民意大会就是在信访前实现沟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村弱势群体实质上是环境弱势群体,表现为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弱势等.环境劣势使农民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制约了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扶助农村弱势群体在于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着眼,制定保护农民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建立农民利益诉求与维权的机构和机制,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等.  相似文献   

11.
信访问题能够反映不同时期、不同治理状态下的政府行为对相对人的影响,信访问题呈现的新特点能凸显公民的利益诉求方向,解决信访问题的有效性对策正是要解决根源性问题,加强源头治理,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的主体意识、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健全信访制度体系,推进建立信访预警研判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乡村治理所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税费改革和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从理论上彻底打破了基层政府对乡村资源汲取的合法性。税费改革后,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缺失、乡镇政府职能行使的偏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多种因素使得乡村治理面临着困境。乡村治理改革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建立和完善乡村治理的相关法律、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规范发展民间组织才是解决乡村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税费改革之后,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成为"空巢",基层权力运行成为真空。基层权力"空巢"的表现及危害:不利于党和国家权力与老百姓的有效沟通;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治理基层权力"空巢"的对策: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扶持农民制约基层权力,建立完善的基层权力监督机制;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农业税的取消已经成为乡村治理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在三农问题研究渐趋沉寂的今天,农村治理研究需要向理性的思考转化--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取向需要向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转化.从与"结构"视角相区分的"功能"视角出发,当前中国农村治理的功能首先在于秩序的获得.在当前中国农村现实条件的制约下,农村治理研究更需要关注的是"善秩"的获得,"善秩"的实质就在于发展型秩序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扩大农民自主权"是农村初始改革的关键起点.从"治理"的视角出发考察农村20年制度变迁,认为改革在历史的进程中建构着一条"自我强化"的路径.即"扩大农民自主权"与"治理转型"的互赖过程(1)通过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而形成农民自我治理的发展;(2)经治理的传递性而促使国家层面的治理变迁.因此,"路径依赖"使改革积累了巨大绩效且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全国政协委员盛昌黎就“两高报告”指出,目前许多地方将信访量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很不合理,“零信访”的口号应该取消。  相似文献   

17.
张静华 《华章》2007,(11):249-250
本文从探讨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出发,引出关于农民媒介诉求的分析,提出培养农民媒介素养的紧迫性.笔者认为只有媒体和农村双方互相选择并达到理想的状态,才可能获得"有效"的利益,即媒体获得有效的受众市场占有率,农民获得有效的信息支持.因此,农业信息化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还必须考虑到农民的既得利益和媒介诉求.那么培养农民的利益意识和科学的媒介诉求,必须做到的是培养并提升农民的媒介素养,这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选举式参与、决策式参与、管理式参与、监督式参与、信访式参与、越级上访、个别接触、诉诸媒体等,是当下农民阶层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但在农村社会分化进程加剧的当下,农民阶层政治参与的以下特点更为凸显:一、农民阶层政治参与不均衡,管理精英参与积极且参与空间大,普通村民选择空间有限且"被动参与"态势明显;二、制度化参与形式不均衡,选举式参与较强,而管理式参与、监督式参与和决策参与较弱;三、非制度化参与衍生并扩大,广大村民对非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呈过度依赖态势;四、在参与层次上,"出场式"参与和"表达式"参与仍占主导地位,"对话式"参与和"共治性"参与还未真正实现。这些特点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农村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协调,而且影响着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具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厚重的历史根基和坚实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的内生赓续,是新时代党提升长期执政能力的现实诉求。新发展阶段,要构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的协同网络体系,探索多元党建模式,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在尊重农村现代化规律前提下推动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为促进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成效的办法。怎样才能真正减轻农民负担?仅仅取消农业税是不够的,还必须全部取消农民所承担的各种费。要完全取消农民税费,则必须创新农村管理机制,当务之急是裁撤乡镇政府!这是下活"三农"这盘棋的"手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