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普遍反应是“难”上,原因有:信息技术学业考核有待完善,学生不够重视。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既不能打游戏又不能畅游Internet,根据教材内容来学习,有一种学着无味,不学又可惜的“鸡肋”感觉。作为教育者应该创设一种让学生既学到计算机知识,又能获得一定技能的课堂。笔者针对此现象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并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而在于教师“导”得如何。导就是教师通过启发、设疑、提示、讲解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发现问题就是上课开始时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种知识点存在于其中的教学情境。教师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了解全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客观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大量客观信息间的矛盾,让学生发现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让学生“知其然”。独立思考解决的是“为什么”,让学生知道这为什么,那为什么,就是我们经常说…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五动"语文课堂: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心动";多角度朗读,让学生"口动"。创设问题,让学生"脑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动";读写结合,让学生"手动";从而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相似文献   

4.
陈慧 《新疆教育》2012,(23):75-75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利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去组织教学,让信息技术课生动起来?这是所有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从事几年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信息技术课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着重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让阅读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让每个学生“动”起来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一)让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贯穿课堂。我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设计的教学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岂不知,这只…  相似文献   

6.
一套好的语文教材,能够有效指导教师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改革。让教师不再纠结于“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真正“便利教学”。而“课堂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让课堂在有效互动中前行,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要立足文本,以课后练习题为抓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动态生成的、真实高效的课堂,让课堂在互动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课在初中基本上每周只有一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课后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从而构建信息技术课的有效课堂。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教师是策划各种教学互动的创设者,教师可通过创设好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提出发散性问题,巧妙设计,达到课堂教学深层次的互动;教师应发扬民主作风,平等参与、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应创造机制,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互动。  相似文献   

9.
王玉林 《考试周刊》2012,(88):116-117
信息技术课作为新开设的学科,教师该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让学生“动起来”是关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心理.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其“敢动”;恰当用好网络资源,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让其“想动”;适时用好小助手,让学生“会动”,促使共同进步;精讲多练,优化习题,使学生“多动”,就有更多的动手时间.如果教师做到了以上几点。就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生转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高中信息技术课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多种多样,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小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很强,不愿意听教师一味地讲解,教师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要让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让学生愿意听,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会让教学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1.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这里强调了口语交际训练的互动性,学生只有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加强“互动”。一、创设“互动”情境,激发训练欲望创设情境,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如以图设境、以音设境、以物设境、以演设境、以事设境、以文设境等等。下面着重介绍以事设境和以文设境:1.以事设境。就是以生活实事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生…  相似文献   

12.
一、有效思想品德课堂三关注的内涵1.关注学情,变教师教学为动机激发主动求知经历体验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动机本来普遍较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日常生活问题、疑惑等去激发。让学生本着关注问题和疑惑的心理主动学习,然后基于教师创设、提供的一  相似文献   

13.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做到把学习过程完全还给学生,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学习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讨论、综合、概括这些主观能动的认识活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其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郜书林 《新疆教育》2012,(20):178-178
数学教学应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去思维、去体验,在“动”中获真知。数学课堂可以说是由教师、问题、学生所构成的一种动态的三维模型,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由问题作为纽带而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互动过程,通过这种师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与情感得到交流、沟通、碰撞,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亲和力,构建绿色、生态的数学课堂环境。  相似文献   

15.
创设一情境,就是创设一种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形象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唤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是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任务应是创设问题,教学的艺术就是解决问题的艺术。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设疑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把课堂教学组织成:设疑一质疑一释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还要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动”起来。  相似文献   

17.
李晾 《考试周刊》2010,(56):71-72
所谓设疑.就是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编制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编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  相似文献   

18.
从心理学知道,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思维、开发智力和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教学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一、在学生有疑处设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抓住学生心理,适当地设置目标,选择好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时,  相似文献   

19.
张英 《云南教育》2003,(7):24-24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怎样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帮助学生获得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巧设情境——让学生成为一个问题发现者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有意识创设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来实现认知信息、心理动作、意情态度的交流和沟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营造一个动态课堂的要求,即创造一个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课堂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机会等。可是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教师又哄又奖只有少数学生“动”起来;要不就是课堂闹哄哄,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或者发言者抓不住要害,听发言者心不在焉。像这种“动”,就没有“动”好。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