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革命后期,陈独秀虽然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但在国共合作问题上也提出了某些积极的正确的建议.我认为,中山舰事件后,他提出将党内合作改为党外联合的主张就是正确的一例. 一,陈独秀改变国共合作形式建议的提出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为了打击中国共产党,篡夺革命的领导权,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得手之后,他又通过“整理党务案”,极力限制打击我党在国民党内的活动和发展,公开迫使我党和无产阶级服从其意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是起而反击,公开分裂;要么妥协退让,俯首称臣.鉴于这种情况,陈独秀认为国共合作不再可能保持下去,就决定选择前者,退出国民党,将党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陈独秀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虽然他在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错误观点,乃至提出过退出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并不能因此而抹煞他对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一、国共合作主张的积极支持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仅要制定党的纲领,指明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而且还要寻找友党友军,反对共同的敌人。党的“一大”制定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章程,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但寻找同盟者的任务却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党的“一大”会议上讨论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时,大部分同志反对与国…  相似文献   

3.
关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3年4月和12月的“两篇文章”,另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6年9月发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认为,1926年9月后,陈独秀又否定了他自己提出的“二次革命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笔者认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不是一脉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1921年底开始酝酿国共合作到1923年12月陈独秀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的发表,是“二次革命论”的萌芽时期。1921年底,马林向陈独秀提出过建立“民…  相似文献   

4.
1922年9月,陈独秀提出了一个用以代替“民主革命”的新口号———“国民革命”。陈独秀此举的重大意义,在于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序幕。但他提出“国民革命”的原因及思想根源,至今尚没有深刻的揭示。实际上,陈独秀提出“国民革命”的动因,是为适应国共党内合作的需要。他一方面要解释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合作方式并非与资产阶级合并,另一方面又要把共产国际要求的“民族革命”与孙中山主张的“国民革命”密切结合起来,以便把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引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  相似文献   

5.
1924年—1927年,是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家政治家曾竟相提出并阐发了“国民革命”一系列理论问题,成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其中,陈独秀对国民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论证应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陈独秀在党内率先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口号,并赋予其新的明确的生命力。1922年3月,他在《造国论》一文中,首次公开要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一切压迫”,并提出国民革命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阶级联合的革命。“国民革命”范畴的重新界定,既是陈独秀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陈独秀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皋的,虽然他在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错误观点.乃至提出过退出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并不能因此而抹煞他对国共台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全盘西化是一种不加选择,毫无批判地全盘输入西方文化使中国资本主义化的错误主张。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依据中国国情,陈独秀选择和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科学,对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则予以批判和摒弃。后期,他选择和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由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基本特征。陈独秀没有主张过全盘西化,“五四”也没有提出过全盘西化的口号。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人物。无论是中共党史,中国政党史,近代政治思想史,还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教育史,戏曲史,文学学等诸多学科都要涉及到他。而要研究中国现代的报刊编辑史,则更不能不研究陈独秀了。他主编《新青年》影响之广大、之深远,是空前的。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一文中对陈独秀有过一个中肯的论价,他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是当时的现实困境与理论贫乏造成的。从中国共产党的实力来讲,当时尚不具备夺取民主革命领导权的可能性;从当时国共合作的实际来看,过分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可能会加速国共合作的破裂。共产国际也不支持中共夺取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在革命前途问题上,陈独秀认为国民革命成功后要经过一长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才有社会革命之需要与可能,这一判断是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北大之大,首先是蔡元培之“大”。蔡元培之“大”,是胸怀之大、目光之大、品格之大、思想之大,是“有容乃大”之“大”。于是,蔡元培生前就获得东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予的尊称:蔡先生。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早在赴任之前,医专校长汤尔和和沈伊默就向他举荐过陈独秀。汤尔和说,陈独秀“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并拿出十多本《新青年》给他看。蔡先生对陈独秀“本有一种不忘的印象”,那个印象起始于蔡先生创办《警钟日报》。当时刘师培曾对他说:“有一种在芜湖发行之白话报,发起的若干人,都因困苦及危险而散去,陈仲甫一人支持了…  相似文献   

11.
五四前期,陈独秀主张以科学代宗教,五四后期他转而倡导西方基督教,主张以西方基督教文化来补救中国儒家文化的偏弊。陈独秀思想主张的这一转变,主要原因是其文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  相似文献   

12.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各种正确主张,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西安事变和国共谈判等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孙中山作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决策后,国民党内一班老党员“顿起怀疑”,“群起排斥”,挑起了反对国共合作的“纷争”。长期以来,史学界有种定论,即: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对右派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了国共合作。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完全符合史实,在此略陈管见。诚然,孙中山十分珍视由他和共产党建立的合作关系。他不能容忍党内的“老同志”公开反对他的联共决策,对他们提出的反共主张进行了多次严成的批评。他批驳了邓泽如、林直勉等人弹劾共产党的主张,指出他们攻击党章、党纲和组织法完全是“疑神疑  相似文献   

14.
五四前期,陈独秀主张以科学代宗教,五四后期他转而倡导西方基督教,主张以西方基督教化来补救中国儒家化的偏弊。陈独秀思想主张的这一转变,主要原因是其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  相似文献   

15.
书必择而读,人必择而交,言必择而听,路必择而蹈。--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每个人都在忙,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只有这两种选择。--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如果我捉不住他,留不住他,我会让他飞。因为他有自己的翅膀,有选择属于自己的天空的权利。--〔日本〕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世界一直往前奔跑,而我们大家紧追在后。可不可以停下来喘口气,选择“自己”,而不是选择“大家”?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的抗战救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就号召全民族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陈独秀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抗战的潮流中去,以一个爱国者、思想家的热情,进行思考、宣传,提出了一系列抗战救国的思想主张,比如对抗战性质的认识、全民族抗战、持久消耗战、国共合作等等,都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铭记·忘记     
哲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活,要么生活驾驭你,你的态度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者。”而这态度,便是选择铭记或者忘记。有人说记忆是生命的财富,是上帝给予的丰厚馈赠,所以我们应该选择铭记;也有人说,对过去太深的留恋便是对今日过多的羁绊,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忘记。而我,则会让大风帮我忘记,让刻痕帮我铭记。总有些事情是我们应该铭记的。美国第28任总统在刚执政时,由于一项由他提出的法案在执行时屡屡遭遇困难而显得十分尴尬。他的秘书建议他更改方案,使其变得圆滑易于执行。总统听后,非常严肃地否决:“不行!我的上司不同意!”他的秘书很惊讶:…  相似文献   

18.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他主编的《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的《通信》中写道:“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此后至今,史学界的大量文章和专著都以此为据,认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在开始时并没有针对当时人们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即反对袁世凯的帝制阴谋,进行直接的鼓动”,“把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分割开来”了。对于这种观点,我们认为有商确的必要。首先,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时表示这个杂志宗旨是不批评时政,是因为他所指的政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宗旨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他主编的《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的《通信》中写道:“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此后至今,史学界的大量文章和专著都以此为据,认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在开始时并没有针对当时人们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即反对袁世凯的帝制阴谋,进行直接的鼓动”,“把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分割开来”了。对于这种观点,我们认为有商确的必要。首先,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时表示这个杂志宗旨是不批评时政,是因为他所指的政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发表在同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这是应《新青年》的特约而撰写的。他说:“《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他称这时期的小说是“遵命文学”,“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