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讲座中,刘建彬老师发出一个质问——“老师们,大家关注过吗?学生怎样的状态才是倾听的状态?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倾听了吗?”这一问,我的心猛然被一击!是呀,在平日的课堂上,我们总会听到教师的课堂语言“:请大家注意听讲!”而很多时候我也会觉得这位老师已在提醒学生去学着倾听了,是在落实课标的要求了。对这个问题再没有深思,这一刻我意识到原来“落实”需要如此深细!反思教学我们只是将目标当作了一次次的要求,一遍遍的训导。原来我们误把“训导当作了“训练”,忽略了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听,应该说是人们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  相似文献   

2.
一、摆正主体的位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其学会自觉的方法,也就是教师“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让学生事先预习、自学,把自学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对共同的疑难问题,教师重点讲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三年级数学教学中,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导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才能促使学生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所以,在教学过程巾,教帅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把某些教学片段适当地改成课堂剧,让学生“唱一唱”、“演一演”,可以增加教材的活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王薇 《陕西教育》2007,(3):38-38
如今的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要“创设情境”。“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确实,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确有一小部分学生不适应,成了“分化”的另一极。他们上课不爱发言,学习主动性不够。过去,老师对大家的要求是一样的,大家接受着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了。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足帅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的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个别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应当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了、更活跃了,一般的能达到基本要求,这不能叫“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6.
杨松 《四川教育》2004,(6):32-32
这是“分数应用题”例4的教学片段。〖案例一〗教师出示例题:大江乡去年的人均收入为3600元,比前年增加18,前年的人均收入为多少元?然后让学生读题,并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合作画出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相似文献   

7.
为了科学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分层教学”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结合实践谈淡个人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并能大胆的提出来,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大脑在积极地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使我联想到,每次公开课时,我们的老师在课前一次又一次地动员学生上课要积极回答问题,尽管老师一再说:“即使回答错了也没关系”,到了真正上课时,学生的表现依然是“一潭沉寂的水”。其实,我们在平时如果能多夸奖学生,多给予学生微笑,多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帮助学生创建竞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集体的场合勇于表现自己、勇于挑战,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定会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荣根 《江西教育》2004,(22):45-45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业务学习时,我有幸观看了徐州大马路小学邹凯老师执教的《赶海》录像。其中邹老师对学生的一句问话:“老师说明了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进位加法与各位数字的和的规律是:两数相加时,进位几次,所得的和的各位数字之和与两数各位数字之和的和比较将减少几个9。  相似文献   

11.
“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中,‘算减想加’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因为它既能凸显减法的意义,很快算出退位减法的差,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有教学参考资料如是说,新课改前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也是采取“算减想加”的方法教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可是,实际上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接受情况又是怎样的?“20以内退位减法”是一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的内容,当学生学完“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后,笔者在两所中心完小的一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参加调查的82个学生中能用“算减想加”计算出16-9=7的只有25人,而用“破十法”即10-9=1,1+6=7计算的有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9.51%。  相似文献   

12.
20以内进位加法是新课标教材一年级数学上册最后一个教学内容。当教学完“9加几”,“8、7、6加几”和“5、4、3、2加几”后,我就对这一内容在课内进行了三次抽查,结果发现全班约有四分之一的同学不能准确地说出“8 6”的得数。有的说“8 6”等于13,也有人说“8 6”等于15。这让  相似文献   

13.
蒋文 《湖南教育》2007,(6):14-15
教学过程中,教师希望把学生教活,学生渴望能够学活.只有“活”,才能在解题时思路对头,方法简练.那么“活”从何来?  相似文献   

14.
15.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教与学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数学课程标准》(下面简称《标准》)也把教师角色定位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教师权威式的讲解少了;  相似文献   

16.
重视过程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大特征。重视过程教学给数学课堂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表现在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方式转变了、体验深刻了……就传统机械、沉闷、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而言,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其中也有值得深思的问题,那便是当教师们把所有的精力和兴趣都倾注于“活动”和“过程”本身时,学生是否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呢?  相似文献   

17.
改革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变“灌输式”教学为“探讨式”教学 军队院校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灌输式”,即过分强调讲授,注重知识的灌输、传授,这和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创造性有明显的矛盾,处理好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探讨式”。“探讨式”教学要求教员不仅能把所要讲授的基本知识、原理、概念传授给学员,讲明某章节的教学目的、难点、重点,增强学员对所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整体感,还要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及创造性的独特见解,让学员讨论,从而培养学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论创新学习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习一词在汉语大词典里是这样注释的:“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这个定义往往给我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好像学习仅仅是获取知识或技能而已。这些知识或技能,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于是得到一个结论:学习仅仅是为了继承。现在我们不能仅这样理解,这种学习只能称之为“继承性学习”,简称“继承学习”。  相似文献   

19.
胡力 《湖南教育》2001,(7):33-33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本册的重难点之一。它是与一位数加一位数得数超过10的加法相对应的减法内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从教材分析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做20以内的退位减法关键是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即算法是“想加法算减法”。当20以内进位加法熟练了,退位减法也就迎刃而解。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在最初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