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处于“愤”与“悱”的心理状态,即通过积极思考,想弄通又弄不通,想说清而又说不清。这样的“愤悱情境”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如能精心设计去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愤悱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充分调动起来了。在学生求知欲强烈而旺盛的时刻,教师能巧妙地使之从  相似文献   

2.
阴玉平 《考试周刊》2011,(36):91-92
数学伟大的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其核心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这种教学理念,必须精心选择问题,并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在“愤悱”状态下去尝试、猜测、实验、发现。当然,不同的内容进入“愤悱”状态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提供的具体教学源创设不同类型的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真实”数学教学探究不应只是点到为止,更应是点到不止,直至探究的根。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因此,“真实”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干预、点拨、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学生的求知欲是数学学习的“助燃剂”。为此,教师教学中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现在所说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所谓“愤悱”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知怎么说的积极思维状态。此时学生求知欲最强烈,兴趣最浓厚,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愤悱”情境,充分利用“愤悱”态势,搞好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5.
邵晓月 《贵州教育》2010,(20):39-40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可见,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于其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起着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让学生不断积累心理优势,激发学生的欲望,使之处于愤悱状态,继而自主协作讨论,通过解决问题的交流活动,提高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陈珊芬 《广西教育》2005,(1A):72-73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不仅是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还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我认为在课堂上创设轻松、愉悦、愤悱的课堂气氛,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对课堂“生成”进行正确的引导,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一、“引”——巧妙引入巧妙引入,是指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理,运用最佳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引起“愤悱”的心理状态,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探求欲望,从而为学习新知创造最佳时机。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我是这样引入的:同...  相似文献   

8.
一、何为“愤悱”状态所谓“愤”,就是对抽象的事物或者道理不理解,无法将可言传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新的隐含的经验类知识,也就是无法将左脑接收到的语言信息转化为右脑的形象的感悟,有关启动的信息不足。所谓“悱”,就是无法把自我丰富的感受确切地表达出来,或者面对众多生动的形象,无法把握其中的道理或规律,无法将隐含的经验类知识,转化为可以言传的知识。二、如何引导学生到达“愤悱”状态1.展示“似是而非”的问题。这种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在阐述某一道理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又不是学生生活的原版复制,而要用新鲜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  相似文献   

9.
<正> 实践已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在对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而正确理解这一原则的涵义,运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灌输”方法,则是取得教育实效的关键。我们大庆林源炼油厂教育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把“愤悱式”教学横移到干部在岗的政治理论学习,收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愤悱式”教学,是依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教学思想而提出来的。愤悱,是急切求知的一种心态与情态。愤悱情态的产生,来自于学员的求知欲望和一定的学习动机。“愤悱式”教学,基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它是在强化组织领导的同时,使参加学习的人员充分认识并深切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极端重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其在学习中一直处于“愤悱”状态。辅导人员和教学组织者,再适时给以启发、诱导,实现有效“灌输”。  相似文献   

10.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相似文献   

12.
孔子有一句教学格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教学过程中,令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能较快地激发起学生探奇采异、探新觅胜的情趣,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3.
曾峰南 《学苑教育》2022,(35):24-26
打造高效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引领学生在思维碰撞下深度探究数学知识内容。教师从利用体悟发现、抓住认知冲突、组织质疑释疑、启动学习反思等角度切入,搭建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应用学习平台,诱导学生进入“愤悱”的学习思维状态,增强学生数学思维实践感知体验,启动学生数学课堂深度学习思维程序,构建数学课堂“思维场”。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即达到“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对于探究性的学习而言,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去尝试、去猜测、去实验。比较常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5.
转化后进生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大纲目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转化后进生要了解他们的特征,认知结构,研究适合后进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和激励手段使后进生产生“愤悱”心境,使之形成学习数学的合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愤悱﹄情境的创设长春师范学院李春超启发式教学的最早倡导者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指学生对某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未解决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指导学生打开思路就是“启”。“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思考,处于欲言而不能表...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的评点反馈 ,是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和基本教学技能。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相结合 ,把课堂激活 ,其关键就在于评点反馈。孔子说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如何让学生产生“愤悱”就是靠评点反馈 ,不断地创造“愤悱” ,不断地解决新矛盾 ,才能不断前进。课堂变“教”为“导” ,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还应体现在评点反馈上。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功力就是恰当的评点反馈 ,也就是善于“攉弄”、“调动”学生 ,让学生“活”起来 ,“…  相似文献   

18.
陆启威 《云南教育》2002,(28):37-38
所谓兴奋点,是指学生情感反应最激烈,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心理活动。一般说来,当教学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时,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学生的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便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情进行学习和思考,并将体验到创造的愉悦与激动。一、以“扣人心弦”的悬念捕捉兴奋点悬念指人们急切期待认识某事物的心理状态,它使兴趣不断向前延伸。研究表明:这种“悬念”将集中演化成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和广泛参与,于平淡处起波澜,使学生进入“心求而未得”的境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故日“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只有会“疑”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不断的“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学得知识。其实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许多教学因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矛盾体。欲授质量较高的、形式完美的课,除了教师具有为人师表的人格力量和广博知识外,还需要教师丰富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的一个特点是重视探究性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出有创意的教学环节。本文阐述了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的重要性,强调设计时要体现新课程教材的特点,设计的问题要有创新性、兴趣性、实践性、开放性等,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