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我刚当夜班编辑不久,因为处理一条市里召开会议的稿件出现失误,导致在报纸上发了更正。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位老编辑找我谈心,他说:“办好一张报纸,编辑是非常重要的。编辑是个人劳动,也是一种特殊复杂的劳动。编辑经过对稿件和版面的深加工和创造,把一张漂亮的报纸奉献  相似文献   

2.
边编边悟     
别人当编辑是什么滋味,咱不知道。但我觉得26年的编辑生涯很充实、很快乐、很幸福,自己越干越有味道。有人不解:“净弄些小豆腐块,有什么意思?”“整天在本报讯上抠来抠去,活得有多累?”我们这帮编辑听了付之一笑,依然干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3.
我刚开始搞新闻报道那会儿,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地打听“信息”,发现一件事情就匆匆采访,赶紧写稿,结果发出的稿子都象“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我很苦恼!一来责怪自己报社无“关系户”,二来感到大概是写的太少了吧?此后,我每天都要保持给报社发一两份稿件,心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一定会感动编辑的。谁知两个月过去了,报纸上仍旧连个“火柴盒”都没见到。这时,我们政治处主任王万里提醒我说:“部队难道每天都有新闻可写吗?写稿子要抓准问题,看这个问题有没有报道价值”。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理解到写稿不能用数量去感动编辑,也不能单纯依赖编辑去修改。这以后,每遇到一条好的报道线索,我不再草草地采写,而是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在从业时,一般都会把目标订在“向钱看”上,但对于写作这个穷行当,想跃跃欲试者,并不乏其人。笔者每次到报社去,无论是大报还是小报编辑们的案头,都堆满了各地的来稿。有些初学写稿者,甚至给编辑写信说,我不要稿费,只要你把我的稿子给我发表了也就行了。对于那些老“写作家”、“写作匠”,亦不再像晋代的王夷甫那样,视钱为“阿堵”,以示自己的清高与风雅,也纷纷加入到“向钱看”的行列,哪家报刊给的稿费高,就向那家报社投稿,以致使那些付给较高稿酬的报社,几乎被名家大腕们“垄断”,即使一些行业报,亦是如此。天津《老年时报》属于《今晚报》报业集团的“子报”,其稿费与《今晚报》相同,比如一篇七八百字的言论稿,稿费就是80元。于是,这些专为老年人办的报纸,也让那些名家大腕给盯上了,以致稿件像雪片般地从全国各地飞来。有次该报一位编辑打电话向我约稿,我对她说,在你们报纸上稿太难了,她笑着说,一年能给你上十几篇就很不错了,你要知道,我们报社的用稿量,只是来稿的三十分之一,作为一般“写作匠”,若想在这家报纸上发一篇稿子,那恐怕就是“上稿难,难于上青天”了。然而,作为一般像笔者这样的老“写作匠”,不仅是写稿难、发稿难,而且是讨...  相似文献   

5.
无意中,在互联网上发现一组照片:两位电视台记者在做现场采访,而在被采访者面前一米左右(电视镜头不会触及到的地方),有人举着一张大大的白纸,上面用粗笔写着被采访者“该”说的话。 发布这照片的人给它起了个不无讥讽的标题:《“照我写的说”》。网友对此发表了很多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网友的调侃:“怪不得记者不采访我,原来嫌我是近视眼,隔得远看不见那纸上的字”。 看着网友的批判,身为记者的我很为照片上的同行抱不平:记者也是出于善意啊,那不是让  相似文献   

6.
一天,孝感广播电视报一位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说:“汉川报社给你寄来了稿费,汇款单在我们编辑部,请你来领取。”我说:“我一直未给汉川报投稿,他们为何给我寄稿酬呢?”这位编辑说:“我们孝感广播电视报在2000年11月28日《社会聚焦》版刊登了你写的文章,12月10日汉川报在《生活时空》版转载了,由于该报不知道你的地址,把汇款单寄给我们,请我们转交给你。”几天后,汉川报又通过孝感市新闻出版局把样报转交给我。我收到稿费和样报后,深受感动。现在报纸、杂志为了增加信息量,从其它报纸、杂志上转载文章的很多,不少报…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京城一张大报上有则消息,标题叫《湖北两厅级干部因受贿党票没了》。我说不清这是第几次在正儿八经的报纸上见到“党票”一词了。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6,(3)
如何处理关系稿文/方英文我在没有做报纸编辑之前,是个热心的投稿者.我那时还在山里,所写的文章多半发表在陕西之外的杂志上,发在报纸上的极少,这原因有二:一是报上的文章难写,禁忌多;二是我不认识报纸编辑。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少给报纸投稿,然而采用率极低。我就...  相似文献   

9.
自从我当上了《女性世界》的编辑后,我就觉得自己象广告商似的了,跑到哪里总要推销一下《女性世界》这个版面。有一次,去一个工厂开座谈会,清一色的女工,一开口我就说:“你们知道吗,新民晚报有一个版面叫《女性世界》?”当然有人说知道,有人张大眼睛看着我。于是,会议结束时,我便张大眼睛看着那几个人说:“一回生,两回熟,《女性世界》是我们的天地,以后就靠我们大家来办了。说真的,普通女工难得和什么记者、编辑之类的打交道,这样一来,她们也就记住了《女性世界》。做编辑的,谁不爱自己的版面?谁不想把版面办得更好些?我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最没有“文章”可写的,大概就是地县级报纸的编辑了。因为这类报纸的主要读者对象不会跑到全国去,甚至连全省都不可能遍及。因此,有些报纸的总编对于名人的文章并不感兴趣。对于他们,至关重要的是当地领导的文章和讲话。名人既无法解决他个人的晋级、丰禄、升迁,有时倒会影响他的前程,这已经有许多人应验而成为放之报界皆灵验的事实。究其所以,大概是因为“改革开放”之风也席卷到了这些地县级的报纸。记得海外报界文学版编辑听我说到上面的那种理由时,十分惊讶地说,在我们那里,虽然也闭塞,但一有名人的文章,销售量都大些。我笑笑,无言以对,大概这也是  相似文献   

11.
在基层常听一些报道员叹惜:“我写了不少稿子编辑就是不用。”在编辑部又常听到编辑们议论:“能用的稿子太少了。”我想,这其中的矛盾,恐怕与写稿标准和用稿标准有很大关系。其实,写稿与编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表出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启迪思想,推动工作。应该说,目的相同,标准就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许多稿件难以刊用,主要是采写者对用稿的标准不清楚,编辑要这样的稿子,他给那样的稿子,这种产销不对路,显然是没有在同一标准下衡量稿件。这是出现矛盾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出现写与用两个标准呢?关键还是心中缺…  相似文献   

12.
我从读书的时候就开始注意毕昇。前几年发现毕昇墓碑,我在北京看到一些报刊,看了各方面的材料,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关键的就是在碑的纪年上。我这次来时,彭卿云同志特地给我打电话,说王素同志和任昉同志也去,你也去吧。参加这次会议我很高兴,收获很大。彭副局长说,你们去参加这次会是很有意义的。我来以前不知道国家文物局馆藏文物认定小组1994年对墓碑已经作了鉴定,这是马自树副局长直接抓的。我们单位很多同志  相似文献   

13.
曾听一些老同志说,以前,报刊社和出版社大都有了不成文的规矩:本社编辑不可在本报本刊本社发表文章出版著述。什么原因?不甚清楚:有无法律依据,则肯定没有,大抵是土政策而已。我想,这种规定,也许有其优点,比如说,把版面让给广大作者,编辑免去了近水楼台之嫌;如此说,从另一个角度,鼓励编辑中有写作才能的人,练出点本领到外边去施展。回忆起五六  相似文献   

14.
国际时事电稿,即国际时事新闻在报纸上特别在地市小报上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轻“国际”重“国内”似乎成为不成文的规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斜”呢?一些总编辑和夜班编辑有一个“总而言之”的“理由”:国际新闻读者不喜爱,读者是我们的“上帝”,“上帝”不乐意的事情,我们当然绝不去干。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用老眼光看待新时期的读者,显然过时了。笔者曾亲历这样一件事,湖南省邵阳市盛产茶叶,年总产量约一万吨。邵阳红碎茶历来出口美国等美洲国家,这对比较贫困的山区农民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入,但从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后,美国对我采取所谓制裁,停止向我进口茶叶,结果造成该市去年茶叶大量积压,约有60%的茶叶销不出去,茶厂亏本难熬,农民叫苦不迭。一段时间,一些山区农民,特别是全市150多家乡镇茶厂的头头们,很关心报纸上的国际时事新  相似文献   

15.
编辑歌     
就编辑工作意义上的编辑而言,词典解曰:“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成书刊。”竟然仅说“编成书刊”,不提编成报纸。事实是鳊辑稿件使成报纸的编辑和编辑工作的数量,比使成书刊者可能更多。不去管它也罢。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企业报姓“企”,我觉得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报纸,不论哪张报纸都有一定的归属。我说的这归属,就是个性。所以我觉得企业报的副刊就应努力办出个性来,才会得到你的读者的欢迎。读者是报纸的上帝,上帝欢迎了,你的报纸、你的副刊也就办好了。《申新报》创刊至今即将踏上第5个年头了。以前,我们的副刊  相似文献   

17.
我热爱   我痛恨   我离开 应该说,进入媒体行业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事之一。 我是1996年6月被招聘到陕西一家报纸 Q 报的。这张报纸,给我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使我感受到了迄今为止最为真切的酸甜苦辣种种滋味。 初到 Q报时,我在文艺部当了一年多的副刊编辑。尽管编辑  相似文献   

18.
我专搞和兼做新闻工作已三十余年了,经常与做编辑工作的同志打交道,我感到一张报纸的优劣和编辑的精选精编精心设计有直接关系。他是一张报纸的设计师,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天天伏案精心编稿,勤勤恳恳地“为他人做嫁衣裳”。编辑的责任心,紧迫感和使命感强,编辑不仅一篇一篇地单独编发稿件,而且从记者通讯  相似文献   

19.
前一段有个同行告诉我:“省电台稿子难上,文章难发”,我听了却不以为然。因为电台每天播放量大,用稿较多,相对来讲,电台比报纸好上稿。我详细告诉同行,重要消息寄新闻部,通讯(长文章)寄电台专题节目。他还是顾虑重重的。最近这位同行拿了省电台两份稿费汇款单高兴地对我说:“是我以前想错了,自己没有弄清楚投寄的渠道,还错怪省电台编辑们,真不好意思”。我厂还有个19岁的小青工,喜爱写作,一心想到社会报纸上试试,但有迷信思想,什么“外边没人呀,高不可攀呀”等等。后经我和另一同行指点、打气,这青年最近先后在《星期天》《军工报》上发了两篇文章。稿子都是用信寄去的,既无熟人,又非送礼。这件事对我启迪尤深。我是搞企业广播、报纸工作的,发现好多青年朋友文章写得挺棒,就是很少见  相似文献   

20.
夜班编辑是日报报纸流程中很重要很特殊的一个环节,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打破了常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作规律,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记》杂志曾在6年前对夜班编辑做过一个“情况调查”,北京日报总编室的一位上了10年夜班的编辑这样说:“长年夜班让我总有一些与世隔绝之感: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在晚饭后,像辅导孩子学习,亲友间的交往等。而我们吃过晚饭都准备去上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