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七届高校公开招生,我参加阅卷工作时写了这样一旧首诗,完全是实录。抗日时期,我读浙大,专攻诗古文辞。当时潘伯鹰先生在重庆《时事新报》上办《饮河集》,专发表旧体诗。海内名宿如汪辟疆、沈尹默、章行严诸先生诗作多载其中,我以“蹇斋”笔名,厕身其间。当时的“壮心”是想以诗名家,大学毕业时有《太学稿》一卷。解放以后,我先后担任南京市一中语文教研组长、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室副主任,我又出席了全国第一次语文教学会议,还参加文学课本修订的小会。从事业出发,我想  相似文献   

2.
我1949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长期从事语文教材编写与语文教育研究工作。在语文人生中,我向叶圣陶、吕叔湘诸先生和当代诸贤士学习,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语文教育观点:语文是基础工具,语文教学既要“实”又要“活”,语文教育要联系生活,要利用好“第二课堂”,要重视文言文教学,语文教育改革要在继承中求发展,语文教育教学要立足中国大地。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大道至简。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它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张庆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  相似文献   

4.
“假如——我是——语文——老师。” “就当响当当的——特级老师!”快嘴的巧梅打断了英梅的话。 话音刚落,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那些“小麻雀”又在叽叽喳喳地吵个没完。 听着这些“小麻雀”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思绪插上了翅膀,飞得很远很远。 假如我是语文老师,面对台下那么多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定会说:“路是人走出来的,我愿和大家走一条新  相似文献   

5.
一、“种好一亩三分地”·父亲2000年5月,我在泰安参加“全国识字教育科学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研究”会议期间,与中央教科所戴汝潜先生和张田若先生作了两个晚上的长谈。两位小学语文研究专家在长谈中曾经问我是什么大学毕业,当听我说是“小中专的底子,滕州师范毕业”时,张田若先生握着我的手说:“难能可贵呀!”两位专家留下了他们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并要我多跟他们联系。我知道.这是两位专家对我的认可与希望。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教学,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教学是——“情智语文”。有人问我:情智语文是什么呢? 我说: ——情智语文是情感语文。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以这么说,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了文章;没有了文章,也就没有了语文,没有了语文教学。文章是个有  相似文献   

7.
我的老师     
我上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姓吴,名“叶舟”。“叶舟”,漂泊江湖“一叶扁舟”,那时我们觉得他的名字真是富有诗意!在我们其他老师的“建国”“志强”“得福”一类“凡夫俗名”中真是显得卓尔不群。而且,据他告诉我们几个“心腹高足”,他家原是一书香门第。所以他援旧文人之例,还给自己取了个“表字”——可惜我已记不起了;但他的“号”我却清晰记得:竟陵叟——他家乡天门古称竟陵。其实那时他还不过“不惑”之年,记得当时我“恃宠而娇”,对他“号”中的“叟”字大不以为然,敢唐突他“以少卖老,故作深沉”,他听了并不生气,只笑着斥我“利嘴丫头”…  相似文献   

8.
1927年我在湖北省立第五小学上学。秋季开始,我升入六年级,遇见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教音乐、美术、体育和算术的舒恒圃先生,一个是教“国语”(现在叫“语文”)的邓精一先生。6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怀着对这两位先生的深深感激之情:如果说我还有些小小的长处和特点,我认为都是在这两位先生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才开始形成的;他们送给我勇气,教给我做人,影响了我一辈子。我一生的职业几乎都跟书和文有关,这里我就先谈邓先生。如果我的记忆不错,邓先生是湖北钟祥县人,当时看起来有40多岁,个子不高,戴着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红而且胖的脸庞上显着一种忠…  相似文献   

9.
回忆我四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有三个课例——《跳水《》田忌赛马》和《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它们生动而集中地体现了我在语文教学上的三次飞跃。上世纪80年代,我的代表课例是《跳水》。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他的著作《教海漫记》中有这样的描写“:靳家彦饮誉四海的《跳水》,我听了三遍,就像听梅兰芳的《霸王别姬》一样,韵味无穷,百听不厌。它的内涵很难用语言说清楚。因为艺术——包括教学艺术——是不可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他在实录了“取乐”一词教学片断后感慨地说“:靳老师显然不仅仅是在解释词语‘,我…  相似文献   

10.
访问学者沙漠的《一堂阅读课》原文最后的两句话“——这,是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我当时就在他们当中”所流露的为文者的复杂情绪曾令我非常忧伤兼有一丝不平。于是再度回忆起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香港教师黄锦燕的《漫谈沟通》,它当时获得的评价也曾令人振聋发聩,现摘录崔峦先生所作的那次活动总结发言中的一段以证“:香港的黄锦燕老师上的一课《漫淡沟通》,从理念到过程到策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此次活动增光添彩,为内地语文教学改革吹来一袭清风,她的课得到领导、教师、专家的一致好评。让我们向黄老师等33位教师再次表示深深的敬意,你们为推动阅读教学改革所作的贡献,将永载中国语文教育的史册,你们教学中的闪光点及对广大教师的启迪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记得当时看到这“为内地语文教学改革吹来一袭清风”这几个字时曾与同事感叹,没料到一位教数学的男同事一语惊人:“要是让你去香港呆上两年,你的课也就与内地不一样了。别大惊小怪了。”那时的我一时无语,但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今天,事隔三年后,把当年香港的《漫谈沟通》(姑且把它视作异域课)与这节美国普通的阅读课《灰姑娘》放在一起看,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与今天的中国内地课堂已经相似...  相似文献   

11.
今年,我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得了103分。不少同学问我,究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我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谈一点体会。学习语文必须注重打好基础。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基本知识训练,每学习一篇课文,我都把难解释的字、词挑出来,查字典,弄清每一个字词的意思,久而久之,我的运用能力提高了,一些没有见过的字词,我也能根据前后文讲出意思来。比如今年高考语文题第二大题的第二小题,要求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含意,其中有一个词“掉臂”,这个词我没有见过。当时我就想:“掉”字有“落下来”的意思,还包含有“摆动”“转”等意思,可以组成“掉头”等词组。这里用“落下来”解释肯定不对,而“掉头”就是  相似文献   

12.
<正>至今我已从教48年,其中有坎坷、有幸运,最幸运的莫过于遇到张孝纯这位大师级恩师,并有幸结缘于"大语文教育"。—1965年,我升入河北邢台一中(高中),教我语文的老师就是张孝纯先生。当时,有两个明显的感觉:一是先生的课异常精彩,至今仍记得先生讲《〈孟子〉二章》的风采:思想深刻,知识密集,语言典雅,既有"生于忧患"的正面例子,又有"死于安乐"的反面史实。后来才理  相似文献   

13.
何以聪老师在《我对“语文教学中加强自读”问题的认识》一文中谈到:“强调自读,才符合语文教学固有规律;强调自读,是还语文学习本来面目。”(《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3期)我非常赞同以上观点,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我也确实体会到:加强自读教学,既能使学生学得广,学得深,学得活,又能使教师讨好不吃力。可惜的是,语文教学中的“自读”教学法并未得到许多同志和领导的承认,他们往往习惯于“先生讲,学生听”的“注入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出的初中语文第三册中,《故乡》一课有一幅“我”突然见到了童年时代的好友——闰土的插图。凡是看到过鲁迅先生肖像的,都会认出,插图上身着长衫,有着隶体一字(?)的胡须与寸把长的硬硬的头发的这个“我”,便是鲁迅。《故乡》中的“我”,决不等于鲁迅。插图作者将“我”画成鲁迅,我以为是欠妥的。附带说一句。语文课本中附上好的插图,实在是一件大好事。现在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数量还是太少。我们期待着语文课本中有更多的好的插图出现!  相似文献   

15.
我写《语文教学沉思录》,最后一句是:“张志公先生允称一位智者。”当时先生还在,我用电话告诉他,他笑了。的确,在我的头脑里,先生是一位“智者”。先生的思想像清澈的流水,流动不息,这正是“智者”的特点。先生在语言学、语言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等方面都有很精辟...  相似文献   

16.
何谓“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就是祖国语言教育,我以为。为此,我曾写了一篇《“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的文章(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7.
夏昆 《师道》2003,(10):44-44
第一次知道陶渊明,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他的《桃花源记》。那时,对他的感觉恐怕只有痛恨:古人一天到晚没事做就写些深奥难懂的文章让我们背,背不着就被老师打手心。当时背《桃花源记》时我是否惨遭打手心之厄运,已记不太清了,不过这种对古人的痛恨至少跟着我一直到高中。于是后来就读到了他的《饮酒》,也并不觉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有什么了不起。后来看到王国维先生说一个“见”字,境界全出,由“有我之境”变成了“无我之境”,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于是试了一下,把这“见”字改为“看”或“瞧”或“瞪”,的确…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说,没有生活味的课堂是死的课堂,没有生活味的语文是死的语文。生活语文,就是从生命认识论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从“生命意义”和“生成论”的意义上来把握语文教学,将学生学习语  相似文献   

19.
毛伟琴 《湖南教育》2006,(10):37-37
访问学者沙漠的《一堂阅读课》原文最后的两句话“——这,是美国—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我当时就在他们当中”所流露的为文者的复杂情绪曾令我非常忧伤兼有一丝不平。于是再度回忆起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香港教师黄锦燕的《漫谈沟通》,它当时获得的评价也曾令人振聋发聩,现摘录崔峦先生所作的那次活动总结发言中的一段以证:“香港的黄锦燕老师上的一课《漫淡沟通》,从理念到过程到策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此次活动增光添彩,为内地语文教学改革吹来一袭清风,她的课得到领导、教师、专家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20.
我怎样预习     
我们班上许多同学都说我“聪明”,“天生是学语文的料子”,因为每次考试前从不见我哇哩哇啦地背,也不见我手忙脚乱地翻书,但语文成绩却总是班上第一。我想了一下,我的语文成绩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课前的认真预习。打开一篇课文,我先快速默读一遍,清理出“绊脚石”——生字,给注上音,但对生词,我并不急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