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唐朝与回纥汗国的关系,在政治方面,唐朝册封回纥可汗,在回纥境内设置机构,派遣官吏管辖,驻军防守,回纥汗国隶属于唐朝;在经济方面,绢马贸易、驱马市茶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绢马贸易又有其深远影响;在文化方面,唐代的汉族文化与回纥文化相互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朝王室与回纥可汗之间的和亲,加强了各族的内向力.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就是说唐朝与回纥汗国的关系是悠久的而且是非常密切的。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隋唐史“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节时,细心的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瀚海都督府还是瀚海都护府?”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现行统一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史》(2003年6月第一版)第86页有这样一段文字:“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受突厥汗国奴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而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  相似文献   

3.
在唐与回纥的交往过程中,唐朝经常要派遣使者,对回纥进行册封、吊祭及和亲等一系列的活动,其对双边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使者作为唐朝对回纥政策的执行者,其自身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其使命完成的情况。因此,唐王朝会慎重地选择出使的使者。本文试图运用所见史料,对唐朝派往回纥的吊祭、册立和吊祭册立使本身的家世、个人修养、出使表现,及返唐后的仕途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聚居于漠北草原的回纥民族一度兴起发展,与唐王朝的由盛转衰形成对比。在唐朝与回纥民族交往过程中,各自均经历了盛衰的发展过程,但彼此之间仍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唐朝与回纥之间的交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具体表现。文章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唐朝与回纥的交往,分析其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5.
和亲是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其和亲范围、涉及面、人数、持续时间、效果、影响皆超过了前代.唐与回纥和亲始自安史之乱,前后共8次.以公主身份正式出嫁的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和亲回纥的事迹不仅在历史典籍中得以记载,在文坛上亦留下了些许痕迹.通过对有关诗歌背景和意义的阐释,剖析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发展史,探寻中唐诗坛的风气和诗人的心理趋向.  相似文献   

6.
《西域史论丛》第二辑中载刘戈同志的《论回纥可汗顿莫贺达干》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对顿莫贺与唐的友好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与高度评价。其中涉及回纥与唐的各种关系,如帮助唐中央消灭敌对力量突厥,解除唐西北边患;回纥对唐的功和过;对顿莫贺、张光晟的评论等等。有些问题还有商榷的必要。作为少数民族的回纥地方政权的一切实施,与唐中央的关系,如何正确地衡量,似应从有利双方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历史发展着眼,否则就不能完整地看待这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问题。试就我个人管见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郭子仪,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不满唐朝给他的待遇发动叛变。于是,他编造谎言,唆使回纥(今维吾尔族祖先)、吐蕃(今藏族祖先)两族首领与唐朝作对。仆固怀恩带着回纥、吐蕃联军共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唐朝首都长  相似文献   

8.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历尽艰危,他也用诗笔真实地反映了战乱的过程,其中对参战“胡族”的记述十分突出。当时唐朝与西北、北方、东北的“胡族”通过战争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大交流。胡汉文化的交汇在本来就是胡汉杂居的边地显得越发鲜明,而吐蕃、回纥等地则出现了“一半胡风似汉家”的风貌。  相似文献   

9.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大帝国,处理好中央政权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一个重大问题.唐朝与吐谷浑、突厥、契丹、回纥、吐蕃等族实行了“和亲”政策.据柏杨的统计,几乎有21人成为和亲公主(其中有几位只议未婚).唐代诗人对“和蕃”作了精彩的描述,抒发了种种浓烈的情怀.唐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其统治政策的一部分.唐中宗在《金城公主降吐蕃制》中说“为国大计”,“遂割深慈”,达到“更敦和好,则边方宁晏,兵役休息”的目的.杜审言诗曰:“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韦元旦诗云:“柔远安夷俗,和亲重汉年.”张籍颂道:“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唐朝统治者和亲的目的在于同少数民族和平相处,避免他们对中国地区的掠  相似文献   

10.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讲了唐朝边疆哪两个民族?(生:突厥、回纥)(在简图上贴突厥、回纥卡片。图略,见教材)唐和突厥的关系怎样?(生:贞观初唐太宗派10万大军击败东突厥,左当地设都督府;后来,唐朝又先后在西突厥地区设安  相似文献   

11.
"突董事件"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与回纥发生的一起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对彼此间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分析突董事件和平解决的原因,来透视双方关系发展的因素,以史为镜,从中得出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该借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唐代,原州先后隶属原州都督府、泾州都督府、庆州都督府、朔方节度司、关内节度司、邠宁节度司、泾原节度司等地方高级军政机构.“元载遗策”是一个以城原州为核心,主要针对吐蕃,稍顾回纥的攻守兼具的军事方略.受唐朝国力的制约,“元载遗策”没有全部被贯彻实施,它最大的贡献是对城平凉的实践.唐后期的行州为侨治州的主要形式,它的产生、发展与其时唐朝政治、军事形势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节,讲到突厥族时曾说:“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置了都督府”,“为了加强管理西突厥地区,640年,唐政府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702年“设立了北庭都护府”。不少同志提出这样的问题:都督与都护两个官名是怎样来的?唐代在突厥地区设立都督府、都护府的情况怎样?本文对这两个问题略加解释,供同志们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回鹘的部落联盟与回鹘政权的建立回鹘(音hú)原来称回纥(音hé).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回纥首领蔼道曷里禄设弭施合昆迦可汗遣使诸求唐朝允许改为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鹘是铁勒族的一支,是南北朝时期敕勒(即随唐时之铁勒)六氏之一的韦纥氏的后裔.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即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密、葛逻禄;回鹘(回纥)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由九个部落组成,即药罗  相似文献   

15.
《台兹碑铭》的作者吐帕克·阿力普·舒力在该碑铭中说:“回纥可汗登位统治了十年,之后又统治了七十年”。这一过程是属于回纥国。本文在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回纥部落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十二月,安史乱军渡过黄河,攻陷东京洛阳,建立大燕政权;次年六月,又攻下西京长安。唐中央虽广募军队,又有回纥、西域等少数民族军队出兵相助,但安史之乱仍持续8年之久。安史乱军之所以如此迅速地攻陷两京以及安史之乱之所以持续如此之久,一般史书只谈到“由于唐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或认为,唐玄宗“新募的兵士缺乏训练,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又矛盾重重,指挥失宜,唐军抵挡不住安禄山的进攻”。这些观点若仅从唐朝单方面看,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从乱军方面考察,我认为,还有如下三个因素是安史乱军迅速攻陷两京及安史之乱持续之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惠民 《历史学习》2006,(12):31-32
回纥为回纥语 uyghur 的音译,其含意是“联合”、“同盟”、“共同辅佐”,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到唐代成为民族与汗国的名称。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其远祖可推到春秋时期的狄、汉魏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同柔然族的战争,其中一部分于492年往西迁徙至天山一带,分成东西两部。东部铁勒中的一部叫乌纥或乌护,西部铁勒中的一部叫袁纥或韦纥。7世纪初,西突厥处罗可汗对铁勒各部实行残暴统治。605年,处罗可汗袭掠铁勒各部,抢掠财物,杀其氏族首领几百人。铁勒起兵反抗,大败处罗可汗。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从属于薛延陀汗国。646年,唐  相似文献   

18.
唐末沙州(敦煌)张议潮的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七节——回纥吐蕃和南诏——中,关於吐蕃部分,有一段说:“从八世纪末年起,吐蕃和唐朝之间经常有战争。安史之乱爆发以後,吐蕃的力量不断向北伸展,除占有西藏、青海等地以外,又攻入河西一带,截断唐朝和西域的交通;……驻在西域的孤立无援的唐军,坚持了几十年,到八世纪後期,终於被吐蕃消灭了。”“九世纪中期吐蕃发生了内乱,开始衰落,唐朝乘机出兵,收复了河西走廊的东部,接着河西走廊的西部人民以张义潮为首起兵打败了吐蕃的军队,於是河西走廊的全部和西域的一部分,又划入唐朝的版图。”关於张议潮光复河西走廊西部的一段史实,因为新旧两唐书没有张议潮传难於找到完整的参考资料。今姑试做一系统说明,或者对於初一教课能够略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一族别及其势力的成长回纥是唐帝国周边的重要部族之一,散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之娑陵水(色楞格河)一带。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他们的祖先在我国史籍记载里说是匈奴族。如“新唐书”“回纥传”说:“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魏书则说:“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勑勒,诸夏以为高车……其种有狄氏、表(袁之误)  相似文献   

20.
中学历史教材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讲到南诏时是这样表述的:“南诏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原为六个比较大的部落,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叫做六诏,其最南一部称南诏。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合并了其它五诏。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这种表达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是南诏不能称为“祖先”;第二是南诏民族表达为彝族、白族不准确。 先谈第一个问题。南诏是一个国家政权的专称,它不是族名,也不是部落名,不能称它为“祖先”。在中国古代史中,有国名和族名相同的情况,如唐代的回纥,既是族名,又是国名。说“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是可以的,但这里的“回纥”应理解为回纥族,若理解为“回纥国”就不对了。 据有关记载,“诏”是王或首领的意思,南诏原名蒙舍诏,是隋唐时云南西部六个政权之一,因地处六诏南,又称南诏,后来统一六诏;南诏是国家政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